狂人日记
1、同时,“狂人”也代表着鲁迅自身的一种焦虑和觉醒。他以“日记”的形式呈现了“狂人”的心路历程,展示了“狂人”如何从混沌无知的状态中苏醒过来,发现“吃人”的真相,并勇敢地揭示这个真相的过程。这种自我揭示的过程正是鲁迅对封建社会的深刻批判和反抗。
2、这一点从他的诸多文章中都可以看出来,比如《社戏》中关于对小伙伴儿的描写。从天真到不天真,在鲁迅看来,吞噬孩子的正是礼教,比如他的《闰土》这篇文章中对于闰土的描写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句“救救孩子”是对社会的控诉,在我看来这也是《闰土》那篇的主题,鲁迅希望不要再让礼教吞噬下一代,不要再让闰土的悲剧重演。
3、《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写于1918年4月。
4、同理,割股疗亲则是“父为子纲”的体现,似乎儿女对双亲要无限的孝顺,即使这种做法严重损伤自己的生命安全,也在所不惜。
5、狼子村是《狂人日记》中虚构的村子,在此不必详谈,至于用馒头蘸血舔可以治痨病的说法很早就有,在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中竟有以人肉治痨的记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批判此事,然而至民国时期,此陋习还存在于一些地区。
6、至于我家大哥,也毫不冤枉他。他对我讲书的时候,亲口说过可以“易子而食”;又一回偶然议论起一个不好的人,他便说不但该杀,还当“食肉寝皮”。
7、狂人日记不是长篇,《狂人日记》短篇白话日记体。
8、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9、《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10、《狂人日记》是鲁迅对封建社会发出的最直接的控诉和反抗。中,“狂人”实际上是一个先觉者,一个清醒的启蒙主义者。他以自己的方式揭示了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丑恶面目,提出了“吃人”这一核心问题。在中,“狂人”被视为一种象征,象征着被封建社会所毒害、被“吃人”文化所控制的弱者。他的发疯并非偶然,而是对现实世界的极端不满和反抗。
11、《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短篇。收录在鲁迅的短篇集《呐喊》中,讽刺了中国传统礼教和中国人的陋俗。
12、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13、春秋时期晋国称霸,齐国趁着晋悼公病逝的机会,和楚国联盟,发兵攻打鲁、卫、曹等中原盟国,想要代晋称霸。继位的晋平公发起反击,率领11国联军在平阴之战中打败齐国,此时效命于晋国的勇士州绰将齐国的殖绰、郭最抓住。
14、有一次,齐桓公和易牙开玩笑:“寡人尝遍天下美食,唯独未食人肉,倒为憾事。”易牙信以为真,回家就将4岁的儿子烹饪成午膳做给齐桓公吃。
15、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还是一直从前的事。谁晓得从盘古开辟天地以后,一直吃到易牙的儿子;从易牙的儿子,一直吃到徐锡林;从徐锡林,又一直吃到狼子村捉住的人。去年城里杀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血舐。
16、总的来说,《狂人日记》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也是鲁迅对封建社会发出的最强烈的控诉和反抗之一。
17、后来割肉喂给别人吃的事情从双亲扩展到效忠的主子或者上司。比如《旧唐书》还提到,节度使乌重胤生病,牙将王贽割下腿上的肉给他医治,当他去世时,有二十多位军士割下腿上的肉祭拜他。
18、“食肉寝皮”在后世就变成了一个表示仇恨的成语,鲁迅先生用在这里,还原了成语本身的意思,反映出孔教三纲中某些极端的思想。
19、后来,州绰逃亡到齐国,效命于齐庄公,和手下败将殖绰、郭最变成了同事,只是仇恨并没有消失。有一次,齐庄公被相国崔杼怂恿去再次攻打晋国,殖绰、郭最故意拖后腿,让身为先锋的州绰大败,他对两人于是恨之入骨。
20、又有崔从在扬州做节度使,免除商业交易的规费,增加官吏的工资,大家都很爱戴他,当他去世时,世人也有割股祭拜的。
21、原文摘录:
22、此外,《狂人日记》也是鲁迅白话创作的开始。这部以其流畅的语言、紧凑的结构和深刻的主题,奠定了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它的成功标志着白话文在文学创作中的正式确立和地位的确立。
23、易牙烹子
24、易子而食、食肉寝皮,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王朝统治下人性的丧失。
25、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短篇白话文日记体,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这篇通过一个疯子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吃人”的恶习,暗喻社会的腐化和道德的沦丧。日记的主人公怀疑自己的家族和整个社会都有吃人的习惯,这种强烈的隐喻显示了鲁迅对旧社会的深刻批判和不满。
26、徐锡林又是什么梗?他是清朝末期光复会的成员,1907年和秋瑾准备在浙江、安徽两省起义,7月6日他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率领学生攻占军械局,当日被恩铭的卫队杀害,并挖出心肝炒着吃。
27、记得我四五岁时,坐在堂前乘凉,大哥说爷娘生病,做儿子的须割下一片肉来,煮熟了请他吃,才算好人;母亲也没有说不行。
28、齐桓公吃着很香,还问易牙这是什么肉,得知是易牙儿子的人肉之后,虽然心里不舒服,却仍然为易牙的忠诚感动。
29、《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短篇白话文日记体,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这篇通过一个疯子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吃人”的恶习,暗喻社会的残酷和丑恶。
30、在原文中,“昆仲”指的是兄弟二人;“病狂”指的是患了迫害狂之类的病症;“日记”是主人公在病中所写的一些文字,记录了他对家族和社会的不满和批判。鲁迅通过这些文字展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挣扎,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的阴暗面和道德的沦丧。
狂人日记
31、一、译文
32、“易牙烹子”容易让人想起“易子而食”,后者意思是交换儿子去吃,因为自家儿子实在吃不下、但又想要活下去,于是只能绕个弯,实际上不过掩耳盗铃,这和吃自己的儿子也没什么两样。
33、鲁迅的《狂人日记》通篇都是在抨击“吃人的礼教”!
34、在《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一年》中,州绰直接和齐庄公这么说:“我是新归附的臣子,然而这两个人,就像禽兽一样,我很想要割他的肉吃,剥他的皮睡。”
35、割股疗亲是指割下腿上的肉给双亲治病,最早唐朝的资料中有所记载。《旧唐书》中记载王友贞的母亲生病非常严重,医生说只有吃人肉才能治疗,于是王友贞便割股疗亲。
36、食肉寝皮
37、狂人日记选自《呐喊》的作品集。
38、易子而食的典故上文已提及,“食肉寝皮”又是啥?
39、《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短篇。收录在鲁迅的短篇集《呐喊》中,讽刺了中国传统礼教和中国人的陋俗。它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新青年》月刊。
40、我便问他何以大吃斤肉也?听者都很吃惊,家里也太不成样子,爸爸和哥哥所做的,我也知道,工人也真该死!旧账何必总算?不喝他的血,牙关咬得更紧了。自昨夜以来,实在挨得难过,可见这有良心的狗,至今还在忍苦…(《狂人日记》1918年4月)
41、狂人日记不是长篇。
42、他的最后这句救救孩子,意在指孩子尚未受到礼教的污染,尚未被礼教所束缚。在鲁迅的心目中,孩子是纯洁的,是天真的。
43、内容大致上是以一个“狂人”的所见所闻,指出中国文化的朽坏。日记前言以文言文书写,为日记作者的一位友人所写。日记作者之前患了“迫害狂”的病,他已痊愈。
44、总的来说,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一部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作品,它反映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兴起和发展的历程,同时也展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的深刻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45、有兄弟二人(昆仲),现在不说他们的名字,都是我从前在中学时的同学。因分隔了多年,渐渐没有了他们的消息。日前偶然听说他得了一场大病,刚好回到故乡。(我)通过曲折的道路去探访他,只是见到一个人,他说他是病人的弟弟。他说劳烦你远道来探访,但是他的病早已经好了,到某地去做(某些职位)的候补了。跟着他大笑,拿出两册日记来,说(通过这些日记)可以知道他病时候的样子。不妨将它送给一些旧友。(我)拿回去看过一遍,知道他患的是一些“迫害狂”之类的症状。文字有些杂乱无章,又有很多荒唐的说话;也不标明日期,但是墨色字体不一样,知道不是同时写上去的。里面也有一些联络人的姓名。现在摘取一篇,以用来给医家们研究。日记中的语句错误,一字也不改;只有人名虽然全部是村里的人,世间的人不会知道,无关大体,那样就全部改了。至于书名,则是日记作者本人病好时题的,也不改动。七年四月二日记
46、割股疗亲
47、易牙烹子,我们可以看到孔教三纲中“君为臣纲”的恐怖,皇帝一句戏言,臣下居然恭敬地把儿子烹杀了,还要亲手煮成美味的汤,这是何等扭曲的做法?
48、总之:现在人说我的话,发起狂来,有点象是思路广,而且“格明”。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他的狗也没有丝毫的怨缘。他要吃我的肉,这是非同小可的大事!
49、此处“狂人”有一种反讽的意味,有点天下皆醉我独醒的意思。作品的主旨不是要一个精神病人的“纪实文学”,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露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50、易牙是春秋时代很有名的厨师,深受齐桓公的喜爱。
51、尼古莱・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尼古莱・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俄国19世纪前半叶最伟大的作家、俄国象征主义文学流派的源头、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果戈理成长于乌克兰,当时为俄国的辖地,故我们一般将其称为俄罗斯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