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节日问候 > 中国名人读书的故事-推荐55句

中国名人读书的故事-推荐55句

时间:2024-05-21 06:48:09

中国名人读书的故事

1、伽利略读书:

2、高凤流麦,形容专心致志勤奋读书的典故。

3、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4、詹天佑,是中国首位铁路工程师,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之称。

5、钱学森留学美国,放弃国外忧沃的条件历尽坚辛毅然回国报效祖国成为两弹一星的元老。

6、温舒编蒲,形容勤学的典故。

7、带经而锄,形容生活贫苦依然坚持学习的典故。

8、华罗庚的“厚薄”法:华罗庚主张:读书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每个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求源、彻底清楚。这样一来,本来一本较薄的书,由于增加了不少内容,就变得“较厚”了,这是“由薄到厚”。

9、钱学森从小就十分爱国,为了报效国家,他努力学习,当他学有成就时,动荡的社会却没有他施展才华的大好机会,于是,他到美国留学。几年之后,人在美国,心在中国的他,听说新中国成立了,就义无反顾地要快点回国,美国人为了不让他回国,使尽各种手段,想要打消他回国的念头。钱学森还是不畏诱惑,还是回到了祖国温暖的怀抱。

10、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11、毛姆的“乐趣”读书法:英国作家毛姆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你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一天都有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热情。”

12、鲁迅嚼辣椒驱寒。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13、十年窗下,形容长期闭门苦读的典故。

14、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15、孙敬悬梁刺股。孙敬读书时,为避免疲劳瞌睡,就把自己的头发用绳子悬在屋梁上,并用锥子刺大腿。

16、高尔基救书

17、下帷读书形容闭门谢客、专心读书学习的典故。

18、除了“匡衡凿壁借光读书”,历史上还有很多名人刻苦学习的故事,比如:汉代孙敬的“悬梁刺股”,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焚膏继晷”,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诗人画家郑板桥的“勤能补拙”等等。

19、是读书报国的典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0、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21、在那些熟悉的知识链条中的一环,则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对于那些相关专业的书籍,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不妨拿来读一读,暂弄不懂也没关系,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也许正产生于半通之中。采用渗透性学习方法,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思路活跃,大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22、名人读书的故事二

23、挟策读书,比喻勤奋读书的典故。

24、凿壁偷光西汉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名相的故事。

25、有关读书的三个名人事例如下:

26、这一步以后还有更为重要的一步,即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归纳,抓住本质,把握整体,做到融会贯通。经过这样认真分析,就会感到真正应该记住的东西并不多,这就是“由厚到薄”这样一个过程,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27、张广厚吃书

28、钱学森曾经说过:“我是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决不能放弃我的祖国。”他要回国的决心是多么坚定呀!他这一腔爱国热情难道不令人敬佩吗?钱学森回国后,学以致用,发明出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在国际技术交流会上,他被光荣地评为了“小罗克伟尔奖章”,就在这世界获奖者的名单上,第一次出现了中国人的名字,他的智慧为中国人争了气,为祖国争了光。

29、焚膏继晷,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读书。

30、蒲松龄草亭路问。蒲松龄在路边搭建茅草凉亭,记录过路行人讲的故事。

中国名人读书的故事

31、三余读书,形容抓紧时间学习的典故。

32、匡衡凿壁偷光。匡衡穷苦,点不起灯读书,只能在墙上凿个小孔,借着邻居家灯的亮光读书。

33、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34、老舍的“印象”法:老舍说:“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功夫去细细分析它。‘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的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

35、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

36、扩展资料:

37、鲁迅嚼辣椒驱寒

38、韦编三绝孔子为读《易经》而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

39、鲁迅的“跳读”法:鲁迅先生认为:“如果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不管到多久都不懂的,直接跳过去向前进,反而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这种方法是对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进一步发挥。它的好处是可以由此节省时间,提高阅读速度,把精力放在原著的整体理解和最重要的内容上。

40、杨振宁的“渗透”读书法:杨振宁教授认为:既然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当我们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

41、鲁迅读书:嚼辣椒驱寒

42、回国后,詹天佑把在美国学到的技术结合中国的实际状况,与工人们一起奋斗,同挖石,同挑水,一身污泥一脸汗,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1909年9月京张铁路全线通车,奇迹震惊了世界。

43、王亚南苦读成才

44、负薪读书,形容勤学的典故。

45、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46、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47、牛角挂书唐李密骑在牛背上,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边走边读。

48、匡衡借光读书

49、闻鸡起舞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青时每次和好友刘琨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

50、名人读书的故事一

51、年,年仅十二岁的詹天佑辞别父母,怀着学习西方“技艺”的理想,来到美国就读。亲眼目睹北美西欧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对机器、火车、轮船及电讯制造业的迅速发展赞叹不已。詹天佑在内心怀有坚定的信念:“今后,中国也要有火车、轮船。”他怀着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信念,刻苦学习,于1877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纽海文中学业。1878年五月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专攻铁路工程。在大学的四年中,詹天佑刻苦学习,以突出成绩在毕业考试中名列第一。

52、王亚南苦读成才。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53、牛角挂书,形容勤奋读书的典故。

54、余秋雨的“畏友”读书法:散文家余秋雨提出“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尽量减少与自己巳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55、好奇善问伽利略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在力学上的贡献是建立了落体定律,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等时性、抛物运动规律,确定了伽利略原理。他在比萨大学读书期间,就非常好奇,也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行星为什么不沿着直线前进?”一类的问题,有的老师嫌他问题太多了,可他从不在乎,该问还问。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数学家利奇来比萨游历,他就准备了许多问题去请教利奇。这一次可好了,老师诲人不倦,学生就没完没了地问。伽利略很快就学会了关于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深入掌握阿基米德的关于杠杆、体比重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