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谈读书二宋朱熹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朱熹的教育理念是提出读书要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这个理念是朱熹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对于指导今天的教育仍有启示和借鉴作用。
3、二节选朱熹
4、佚名〔未知〕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的意思是要聪明勤学,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习耻。
6、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7、聪慧并且喜欢读书的人,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问问题而感到羞耻。
8、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9、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0、古人谈读书
11、盖知识阶层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了志向就一定不会甘心做一个下等的人;有了见识就能明白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蛙窥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就一定没有做不成的事情。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12、朱熹〔宋代〕
13、我经常说读书要做到三到:心到,口到,手到。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到。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随意朗诵。就绝不会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的,心思在读书上了,眼睛和嘴巴也会到位。
14、古人谈读书表达了两个意思。其一,来自于论语关于读书的方法和态度。要勤奋好学,不耻下问。
1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6、三节选曾国藩
17、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朱熹的著作被视为科场程式,其学说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18、朱熹是宋朝的著名学者,其学术造诣深厚,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其著作《周易本义》和《四书章句集注》被视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
19、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他的意思是学习就像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学到了还怕会丢失。
20、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21、朱熹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大诗人,他曾经提出读书要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朱熹的写作背景如下:
22、其二是朱熹关于读书的方法,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
23、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的表现。将知识牢记在心,学习不感到满足,教诲人不感到疲倦。
24、其中朱熹的三到使人受益匪浅。“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25、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26、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27、古人谈读书其三:
28、一节选《论语》
29、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30、《古人谈读书》明白了读书的方法和益处,告诉我们要从小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道理。
古人谈读书二宋朱熹
31、心到最重要的句子: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3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3、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