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息”来自希腊字“holo”,含义是“完全的信息”,即包含光波中的振幅和相位信息。普通的摄影技术仅能记录光的强度信息(振幅),深度信息(相位)则会丢失。而全息技术的干涉过程中,波峰与波峰的叠加会更高,波峰波谷叠加会削平因此会产生一系列不规则的,明暗相间的条纹,从而把相位信息转换为强度信息记录在感光材料上。2019年5月16日,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上,展出全息投影技术。
2、元宇宙:是利用科技手段进行链接与创造的,与现实世界映射与交互的虚拟世界,具备新型社会体系的数字生活空间。元宇宙本质上是对现实世界的虚拟化、数字化过程,需要对内容生产、经济系统、用户体验以及实体世界内容等进行大量改造。
3、与传统的平面投影技术不同,全息投影可以呈现出非常逼真、具有真实感和深度感的立体形和动态像,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全息投影技术已经被应用于展示、教育、医疗等领域,并且在未来可能会有更广泛的应用。
4、全息投影技术(front-projectedholographicdisplay)也称虚拟成像技术,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的三维像的记录和再现的技术。
5、完成摄影后,根据“双目效应”,将像分解,让左眼只看见偏左的画面,右眼只看见偏右侧的画面,这样才能使大脑产生远近的判断而生出立体感。在放映时,偏左的画面和偏右侧的画面所用的投射光是不同的,虽然颜色画面一样,但投影用的光的传播方向是不同的,偏左画面用的是纵波光(光波沿纵向传递),偏右画面用的是横波光(光波沿横向传递),由于偏振光的特点纵波光只能穿过纵纹,不能穿过横纹,因此,透过左镜片,我们只能看见偏左侧的画面,同理与右镜片。
6、全息投影技术的原理:
7、其第一步是利用干涉原理记录物体光波信息,此即拍摄过程:被摄物体在激光辐照下形成漫射式的物光束;另一部分激光作为参考光束射到全息底片上,和物光束叠加产生干涉,把物体光波上各点的位相和振幅转换成在空间上变化的强度,从而利用干涉条纹间的反差和间隔将物体光波的全部信息记录下来。记录着干涉条纹的底片经过显影、定影等处理程序后,便成为一张全息,或称全息。
8、全息投影技术(front-projectedholographicdisplay)属于3D技术的一种,原指利用干涉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的三维像的技术。而后随着科幻电影与商业宣传的引导,全息投影的概念逐渐延伸到舞台表演、展览展示等商用活动中。但我们平时所了解到的全息往往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全息投影,而是使用珮珀尔幻像、边缘消隐等方法实现3D效果的一种类全息投影技术。
9、这项技术从发明开始就一直应用于电子显微技术中,在这个领域中被称为电子全息投影技术,但由于光波的相干性与大强度光源等问题的限制,全息投影技术一直到1960年激光的发明才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10、而全息投影拍摄的则是在1962年的时候出现,是由苏联的科学家拍摄的,无独有偶,就在这个时候,美国某一个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也发现了相同的技术,而后来科学家尼古拉斯菲利普斯通过光化学技术的升级,而拍摄出了更高质量的全息投影
11、全息投影是一种以光学原理为基础的投影技术,它可以通过将光束分成两个相干光束,一个是被投影物体反射出来的光,另一个是来自激光光源的光,然后将两个光束汇合,从而产生出三维立体像的投影技术。
12、全息投影技术诞生于1947年,由英国匈牙利裔物理学家发明,因为这项发明他获得了7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当然也有许多科学家帮助他解决了一些技术上的问题,这位科学家是在研究增强电子想硬件性能的时候偶然得知的,并且其工作的公司于当年12月份就申请了专利,并且长期的应用音乐电子显微技术。
13、每个人都有两个眼睛,每个眼睛的视角大约为80度,但是两个眼睛一起的视角只有120度,也就是说有40度的视角是重合的,所以我们的左右两个眼睛所看到的的东西其实是不同的,比如你闭上左眼用右眼看或者反过来,就能测试出来效果,左右两眼接收到的物体转发给大脑做判断物体的远近才能形成立体感。3D立体技术就是模拟这个过程而形成的。
14、完成摄影后,在放映室里,3D电影源投放在一定角度的银幕上,观众需要带上3D眼镜观看。仔细观察3D眼镜,我们会发现左右镜片上有密集而细小的朝向不同的条纹。左镜片是纵纹,右镜片是横纹。正是这些条纹,我们才能看到美妙的3D立体。
15、技术原理
16、摄制原理:
17、全息:特指一种技术,可以让从物体发射的衍射光能够被重现,其位置和大小同之前一模一样。从不同的位置观测此物体,其显示的像也会变化。因此,这种技术拍下来的是三维的。全息这项技术可以被用于光学储存、重现,同时可以用来处理信息。
18、为了模拟“双目效应”,我们必须拍摄出偏左侧的画面和偏右侧的画面。在拍摄时,其实有两台3D摄像机同时工作,一台偏向演员左侧,记录偏左的像;一台偏向演员右侧,记录偏右的像,再通过电脑处理,将两幅像叠加,便成了3D电影源。
19、由此,重叠的画面被分解,左眼只看见偏左侧的画面,右眼只看见偏右侧的画面,由于双目效应,我们便产生了远近感和立体感。
20、元宇宙和全息区别是不一样的科技成果。
21、在3D投影前,要对物体进行120°的3D摄影。看过3D电影的读者应该知道,如果取下3D眼镜观看,画面有重影而模糊不清。这是因为,银幕上的画面并不是一幅,而是两幅角度不同的画面叠加的效果。
22、在一些方面是一样的,都是由代码编程而来,但元宇宙是基于云计算的。
23、视觉原理:
24、其第二步是利用衍射原理再现物体光波信息,这是成象过程:全息犹如一个复杂的光栅,在相干激光照射下,一张线性记录的正弦型全息的衍射光波一般可给出两个象,即原始象(又称初始象)和共轭象。再现的像立体感强,具有真实的视觉效应。全息的每一部分都记录了物体上各点的光信息,故原则上它的每一部分都能再现原物的整个像,通过多次曝光还可以在同一张底片上记录多个不同的像,而且能互不干扰地分别显示出来。
25、全息投影(Holography),是一种通过相干光(如:激光)干涉原理,把被摄物体反射/透射光波中的全部信息记录在某种媒介(如:胶片)上,并用特定的方式再现出来的影像技术。我们的宇宙或许就是一个宇宙级别黑洞所投影的全息影像
26、年,英国匈牙利裔物理学家丹尼斯·盖伯发明了全息投影术
27、注:此为3D成像时的视觉原理。与此略有不同的是,全息投影实际上是真正地呈现出了3D影像。
28、他因此项工作获得了197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其它的一些科学家在此之前也曾做过一些研究工作,解决了一些技术上的的问题。全息投影的发明是盖伯在英国H公司研究增强电子显微镜性能手段时的偶然发现,而这项技术由该公司在1947年12月申请了专利(专利号GB685286)。
29、全息投影技术(front-projectedholographicdisplay)属于3D技术的一种,原指利用干涉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的三维像的技术。而后随着科幻电影与商业宣传的引导,全息投影的概念逐渐延伸到舞台表演、展览展示等商用活动中。但我们平时所了解到的全息往往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全息投影,而是使用佩珀尔幻象、边缘消隐等方法实现3D效果的一种类全息投影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