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经典说说 > 道德与法治名言警句及解释大全【精选175句】

道德与法治名言警句及解释大全【精选175句】

时间:2024-05-21 06:44:20

道德与法治名言警句及解释大全

1、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韩非子·饰邪》

2、先王以明罚敕法。——《易传·象传·噬嗑》

3、如平直必以准绳。《吕氏春秋·分职》

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5、法平则吏无奸。——《商君书·勒令》

6、宪律制度必法道。——《管子·伍法》

7、法者,公天下持平之器。——完颜雍(金世宗)

8、圣人之立法,本以公天下。——陈亮

9、慎到:有权衡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尺寸者,不可差以长短;有法度者,不可巧以作伪。(唐·马总《意林》)

10、守法为官,一生平安;守法做人,清白本分;守法处事,达理明志;守法致富,根基稳固。——田桑

11、事断于法。——邓析

12、政令必行,宪禁必从。曲木恶直绳,重罚恶明证。——王符《潜夫论·考绩》

13、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管子·明法解》

14、臣闻圣主为政,赏不避仇仇,诛不择骨肉。——西汉《东方朔传》

15、一民之轨,莫如法。——《韩非子·有度》

16、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商君书·君臣》

17、有法而不循法,法虽善与无法等。——沈家本

18、立法之业,益为政治上第一关键,觇国家之盛衰强弱者,皆于此焉。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9、设若上无道栓,则下无守法。——葛洪《抱朴子·判子》)

20、法令明具,而用之至密,举天下惟法之知。苏轼《策别第八》

21、设而不犯,犯而必诛。——曹操

22、法度者,政之至也,而以法度者,不可乱也。——《黄帝经·经法·君正》

23、道德与法制的区别:

24、私情行而公法毁。《管子·八观》

25、国无常治,又无常乱,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汉·王符《潜夫论·述赦》)

26、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刘禹锡《天论》

27、法律规范的内容主要是权利与义务,强调两者的衡态;道德强调对他人、对社会集体履行义务,承担责任。法律规范的结构是假定、处理和制裁或者说是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而道德规范并没有具体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后果。

28、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商鞅

29、有治人,无治法。——荀子

30、有法度之制者,不可巧以作伪,有权衡之称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寻丈之数者,不可差以长短。——《管子·明法》

道德与法治名言警句及解释大全

31、历法禁,自大更始,则小臣不犯矣。——苏轼《策别第六》

32、法令至行,公正无私。——《战国策·秦策》

33、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包拯《致君》

34、驱天下之人而从善远罪,是刑之所以措,而化之所以成也。——柳宗元《断刑论》

35、视时而立仪。《管子·国难》

36、诛恶不避亲爱,举善不避仇仇。——《汉书》

37、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丘

38、以道为常,以法为本。——《韩非子·饰邪》

39、法治还是指一种法律价值、法律精神,一种社会理想,指通过这种治国的方式、原则和制度的实现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状态。

40、而正方圆;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以治国。——《管子·法法》

41、从形成上看,道德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它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社会舆论之中。即具有自发性。法律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要求,由国家制定的认可。即具有阶级意志性。

42、圣人为法国者,必逆于世,而顺于道德。——《韩非子·奸劫弑臣》

43、举直错诸枉,服。举枉错诸直,不服。——《论语·为政》

44、法施于人,虽小必慎。号令不虚出,赏罚不滥行。——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

45、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王安石《周公》

46、执法如山,守身如玉。——金缨《格言联壁·从政》

47、法者,天下之仪也。——《管子·禁藏》

48、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商君书·算地》

49、法律与道德的表现形式与调整机制各不相同。许多道德规范表现为一种抽象的原则与信念,违反道德规范的后果是行为人要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以及行为人自身的自责、内疚、忏悔。而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行为规范。违反法律规范的后果,是由相应的国家机关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

50、宁正以逆众意执法而违私志。——桓范《政要论·为君难》

51、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有度》

52、善制法者,为匠人之用矩,不善制法者,如陶人之用型。(明·庄元臣)

53、立法普法执法司法依法治国,公正公开公平公道秉公为民。——卢志勤

54、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梁启超

55、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唐·欧阳询·艺文类聚》

56、法出于仪,威于义。——苏轼《王振大理少卿》

57、圣人立法以导民之心,各使自然。使生者无德,死者无怨。——《文子·自然》

58、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野叟曝言》

59、以至详之法晓天下,使天下明知其所避。苏轼

60、功同赏异则劳臣疑,罪钧刑殊则百姓惑,信赏必罚,综核名实。——《汉书》

道德与法治名言警句及解释大全

61、法治实际上包含了许多层面的含义,它是指一种治国的方略、社会调控方式,法治是与人治相对立的一种治国方略。法治强调以法治国、法律至上,法律具有最高的地位。亚里士多德就明确提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

62、法生于义,义生于众适,众适合于人心,此治之要也。——刘安《淮南子·生术训》

63、而道德则不以国家的产生为前提,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有了道德的存在。如在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以前,少数先进人物与革命导师就已经具备了社会主义的道德理念和道德品质。法律既然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也必然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在法律消亡之后,道德依然存在。

64、诛不避贵,赏不遗贱。举事不私,听狱不阿。——《晏子春秋·内篇》

65、法者,编着之国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韩非子·难之》

66、法律是抵挡伤害的盾,但不是刺伤他人的剑

67、太平之世不立刑。——康有为

68、道德与法治是:

69、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商君书》

70、虽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圆也。故巧者能生规矩,不能废规矩

71、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孝经·卿大夫章》

72、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73、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韩非子,诡练》

74、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李悝(kui)

75、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

76、其知而犯之谓之故,意以为然谓之失。——张斐

77、不为重宝轻号令,不为亲戚后社稷,不为爱民枉法律,不为爵禄分威权。《管子·法法》

78、用赏贵信,用刑贵正。——《鬼谷子·符言》

79、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墨子·法仪》

80、法律与道德产生的条件与消亡各不相同。法律的产生以国家的形成为前提条件,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行为规范。没有国家就没有法律,国家的性质决定了法律的性质。

81、王子犯法,庶民同罪。——夏敬渠《野叟曝言》

82、唯奉三尺之律,以绳四海之人。——唐·吴兢《贞观政要》

83、法不阿贵,绳不绕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

84、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务变。——《韩非子·解老》

85、国不可无法,有法而不善与无法等。——沈家本(清)

86、道德与法治的作用是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社会道德和法律法规,从而更好地遵守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

87、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常,法度制度,各因其宜。——马总《意林·淮南子》

88、崇德,法律为你护航;败德,法律将你制裁

89、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管子》

90、立宪利于国,利于君,利于民。清·郑观应

道德与法治名言警句及解释大全

91、法者,上之所以一民使下也。——《管子·心术上》

92、可行必守,有弊必除。——刘禹锡

93、当事而立法,因时而制礼。《商君书·更法》

94、按善恶见闻之实,断是非去取之疑。——王安石《范镇加修撰》

95、喜不可从有罪,怒不可杀无辜。——诸葛亮《便宜十六策·喜怒》

96、赏厚而刑,刑重而威,必不失疏远,不违亲切。——《商君书》

97、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史襄哉《中华谚海》

98、法不察民情而立之,则不威。《商君书·壹言》

99、夫刑赏之本,在乎劝善而惩恶,帝王所与天下划一,不以亲疏贵贱,而轻重者也。——《新唐书·魏徵传》

100、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欧阳修《纵恶论》

101、省刑之要在禁文巧。《管子·牧民》

102、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尚书》

103、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王夫之(明末清初)

104、立法设禁而无刑以待之,则令而不行。——苏辙

105、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

106、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107、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108、明慎所职,毋以身试法。——《汉书·王尊传》

109、意思就是崇尚道德和法治的意思,也就是尊崇提倡道德和法治的意思。

110、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法不善,则有财而莫理。——王安石

111、法立于上,教弘于下。《三国志·魏书·钟会传》

112、省刑之要在禁文巧。——《管子·牧民》

113、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尚书·大禹谟》

114、守一而制万物者,法也。——《羲冠子·度一》

115、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惟行而不返。——王勃《上刘右相书》

116、法者,定分止争也。——管子

117、法无古今,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耳。张居正

118、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三国演义》

119、彼窃国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庄子

120、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尚书·大禹谟》

道德与法治名言警句及解释大全

121、私情行而公法毁。——《管子·八观》

12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

123、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124、仓廪(lin)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仲

125、道德与法律、制度、规则是相辅相成的,法律制度是对一些道德系统化,明确化,规范化,法制可以对道德产生维护作用,否则道德也难以持续。

126、不可假公法以报私仇,不可假公法以报私德。——薛宣

127、法律是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是靠人们的自觉来衡量的。不道德不一定触犯法律。而触犯法律的一定是道德不允许的。

128、法行于贱而屈于贵,天下将不服。——苏辙《上皇帝书》

129、故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欧阳询《艺文类聚》

130、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刘禹锡《砥石赋》

131、此外,学习《道德与法治》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减少被欺诈和违法侵害的可能性。同时,它还有助于我们了解国家法律制度,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132、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苏辙

133、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战国策·秦策》

134、有道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管子·法法》

135、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现为有关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潜移默化的。法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它最终将被道德所取代,人们将凭借自我道德观念来实施自我行为。

136、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三国志·诸葛亮传》

137、欲着其罪于后世,在乎不没其实。——欧阳修《魏梁解》

138、君子所以尊者,令。令不行,是无君也,故明君慎令。——《全上古之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139、法者,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40、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刘禹锡《天论》

141、法律属于制度的范畴;而道德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

142、有法而行私,谓之不法。——慎到

143、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司马迁

144、学习《道德与法治》可以让我们更加懂得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爱护他人,这些价值观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能够帮助我们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145、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

146、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上不行法不从彼。——《管子·法法》

147、为人上者释法而行私,则人臣者援私以为公。——《管子·君臣上》

148、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149、治大国而数变法,苦之。——《韩非子·解老》

150、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刘恒

道德与法治名言警句及解释大全

151、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诸葛亮《论斩马谡》

152、言出为箭,执法如山。——李绿园《歧路灯》

153、诛禁不当,反受其央。——《马王堆汉墓帛书·国次》

154、法不殉情。——《三国演义》

155、从约束力上看,阶段社会的道德规则,不能约束每一个社会成员,而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156、法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主要凭借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观念、宣传教育以及公共谴责等诸手段。

157、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孟子

158、总的来说就是法治包括实质意义上的法治和形式意义上的法治,也就是强调两者的统一,形式意义上的法治强调“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实质意义的法治强调“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和精神。

159、夫立法之大要,必令善人劝其德而乐其政,邪人痛其祸而悔其行。——王符《潜夫论·断讼》

160、知为吏者奉法利民,不知为吏者枉法以害民。(汉·刘安《说苑·政理》)

161、人能胜乎天者,法也。……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刘禹锡《天论》

162、不以私害法,则治。——《商君书·修权》

163、崇德,让德治深入民心;尚法,使法治惩奸除恶

164、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管子·七臣七主》

165、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诸葛亮《出师表》

166、当公法则不阿亲戚。——武则天(武周)

167、五权宪法。——孙中山

168、有事不避难,有罪不避刑。——《国语·晋语七》

169、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无。——《三国志》

170、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董仲舒

171、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史记·循吏列传》

172、如平直必以准绳。——《吕氏春秋·分职》

173、法制是建立在某种意识形态和社会理想基础之上的,而意识形态的主要内涵就是道德,所以“道德”永远高于“法律”,是立法的基础。

174、从实施上看,二者的实现手段不同。道德主要靠社会舆论、习俗和人们的信念的力量来维护。即具有理念性。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即具有强制性。

175、道德是衡量一个人的吃住坐卧的日常的素养,法治是对人的高于道德之上的戒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