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真相的名言
1、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石钟山记》
2、——马根
3、——托尔斯泰
4、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
5、总会有人说你好,也会有人说你不好,但只要做人做事问心无愧,就不必执着于他人的评判。无须看别人的眼神,不必一味讨好别人,那样会使自己活得更累。当有人对你施不敬的言语,请不要在意,更不要因此而起烦恼。因为这些言语改变不了事实,却可能搅乱你的心。心如果乱了,一切就都乱了。
6、●事情总有水落石出的时候(德国)
7、●一个人说是以为他正在说出事物的真相,只因为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或许这一现象把生活中的所有事物都歪曲了(萨夏·吉特里)
8、谄媚从来不会出自伟大的心灵。
9、——霍威尔
10、谣言是越散播越浓厚的东西。
11、——杰罗尔德
12、人际关系最重要的,莫过于真诚,而且要出自内心的真诚。真诚在社会上是无往不利的一把剑,走到哪里都应该带着它。——三毛
13、——西班牙谚语
14、天下之事,不可尽知,而以臆断之,不可任也。——葛洪《抱朴子·论仙》
15、眼见方为真,传言未必真。——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16、治狱者得其情,则无冤死之囚。——西晋史学家陈寿《三国志·魏书·王朗传》
17、宁愿在所有人之前被一个人说坏话,不愿在一个人之前被所有人说坏话。
18、无言的纯洁的天真,往往比说话更能打动人心。
19、事实永远是事实,一个互联网的时代更无法掩盖事实。但是,更多的人是并不象这位网友一样这么认真地查对事实,一定有不少人会根据某些没有求证过的言论就在头脑中得出一些与事实相距太远的结论,这就是为什么事关一个人的名誉时要特别小心,无论出发点多么伟大,也要小心,也要谨慎,更要有事实根据。
20、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
21、有一个哲人说过一句话:当所有的不可以都排除后,再不可能,也是事实。
22、——莎士比亚
23、每当一个人宣称所有人类都是坏蛋之时,你尽可放心好了,在这当儿他是把自己作为例外演出的。
24、诺言快似骏马,但事实可以追上它。
25、——巴尔扎克
26、●许多真相被道出,但更多的真相被稳瞒(达林法官)
27、有时人们也痛恨阿谀奉承,但只痛恨阿谀奉承的方式而已。
28、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人生不单单是以年月日计算的,事实往往是最好的日历。
29、相信谎言的人必将在真理之前毁灭。
30、说‘我不知道’也比说谎好。
有关真相的名言
31、——赫尔巴特
32、我宁愿以诚挚获得100名敌人的攻击,也不愿以伪善获得10个朋友赞扬。——斐多菲
33、改变不了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改变不了事实,但可以改变态度。
34、答: ●真相迟早会大白(英国)
35、——M.H.W.
36、科学就是不断地认识,不仅是发现,而且是发明。——鲁巴金
37、——拉罗什夫科
38、谄媚也可造成协调,但这种协调是借奴性的无耻的罪过或欺骗所造成。
39、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是老实人才能经得事实和历史的考验。
40、耳听是虚,眼见为实。
41、快乐的学问: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你不可以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心;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选择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
42、科学尊重事实,不能胡乱编造理由来附会一部学说。——李四光
43、机会似乎是很诱人的,事实上有很多遥不可及和美好的事物都是骗人的幌子。最好的机会,就在你的身旁。
44、——海涅
45、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46、给自己辩护的人,告发了他自己。
47、●谁稳瞒真实,谁就是欺骗自己
48、可以说“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49、——斯宾诺莎
50、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当一个人优闲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是在天堂一般。事实上,他那六尺之躯,何尝离开土壤一寸一分呢?
51、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
52、“耳听是虚,眼见为实.”这句《贤文》出自汉宣帝时的赵充国老将军.说的是汉宣帝时,西北边境上传来警报,说羌人时常出没骚扰,攻占城池,杀害官吏,情况十分严重.朝廷得报,立即召集会议,商量对策.大臣们都主张立即派遣大军,前去攻剿.可是当宣帝征询谁可以率领大军前去的时候,却噤若寒蝉,谁也不敢作声.这时赵充国老将军自告奋勇,表示愿意到西北边境地区去看一看究竟.宣帝很高兴,少不了赞扬他一番,并且对他说:“依你估计,羌人实力如何,你需要多少兵马,多少武器和粮草,尽管提出要求.”赵充国说:“情况究竟如何,现在还不清楚,因此不便估计,更无法提出什么要求.耳听是虚,眼见为实,我要求亲自去看一看.等我到了那边,摸清了情况,然后草拟方略,再向您详细奏报.”赵充国来到西北甘肃的金城郡,实地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且渡过黄河,侦察羌人地区的形势.又从俘虏口中,问明羌兵各部首领之间的关系等情况,于是定出了驻兵屯守的计划.主张对羌人不进行攻剿而采取分化瓦解,争取和好的政策,叫做“全师、保胜、安边之策”.赵充国就这样奏报了汉宣帝.但是汉宣帝听了朝中大臣的相反意见,仍然主张进兵攻剿.赵充国一再分析实际情况,据理力争,说明不出兵而“留屯田,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利”的理由.赵充国反复奏报,汉宣帝和大臣们反复讨论,终于同意了赵充国的方案.此方案实施以后,果然效果很好,即节省了朝廷的费用,避免了将士流血,而且使汉人和羌人紧张关系随即安靖下来,真可谓是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