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高二年级
1、译文:孔子站在河边上说:“过去的如此夫,日夜不停地流去。”
2、原文: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野:粗野。史:虚浮不实。
4、《论语》十二章赏析:
5、寓意: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我们不仅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学习别人的弱点,反省自己是否有类似的问题。
6、质:质朴。文:文饰。
7、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9、译文:孔子说:“饭疏食饮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10、原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1、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2、译文:孔子说:“三军可夺帅啊,男子汉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3、译文: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14、寓意:要坚定信念,广泛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多学、多想、多问。
15、译文:孔子说:“三人行,其中必定有可以为我所学习的人。我选取那些优良的方面学习它,对那些不良的方面则加以改正。”
16、寓意:学习是件快乐的事。只有把学习视为乐趣,我们才能学得更好。
17、译文:孔子说:“好啊,回了!一筐饭,一瓢饮,在陋巷,人不能忍受这种忧虑,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好啊,回了!”
18、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天生喜欢学习的人。”
19、寓意:我们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愿意学习,生活在贫困和满足中。不管我们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我们都应该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
20、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1、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2、寓意:每个人都应该有雄心壮志,坚定信念,坚持不懈。
23、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4、重点词语注释:
25、译文: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爱在里面了。”
26、译文: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到三十岁,知书识理,能够做事合于礼,到四十岁,对自己的言行学说坚信不疑,到五十岁,懂得世事发展的自然规律,到六十岁,已能理解和泰然地对待听到的一切,到七十岁,可以从心到身自由运作,而又不越出应有的规矩。”
27、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8、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9、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
30、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高二年级
31、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2、寓意: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更好地提高我们的自我修养。
33、求,是苛求的意思,讲的是态度,不必纠结饱不饱,安定不安定的字面义。
34、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35、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6、寓意:时间紧迫,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37、君子:品行高尚的人。
38、译文: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没有,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劳神无所得。”
39、寓意:贫穷是常见的,但个人的道德成长不应受到贫穷的限制。孔子崇尚扶贫、幸福、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40、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是孔子对弟子的告诫。做学问,学习,应将精进努力奉为头等大事,有机会就学,就机会就请教,而不要将饮食居所的事情太放在心上。
41、《论语》十二章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
42、译文: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43、寓意:学习和思考要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44、寓意:讲学习方法,讲学习的乐趣,讲个人修养学习要温故而知新,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研究探讨学习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45、寓意:学习方法不仅要强调“温故而知新”,而且要强调“知新”和新旧知识的融合。
46、寓意:学者们十分重视道德修养,注重查清和填补空白,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最好。
47、所选十二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
48、译文:孔子说:“学而时练习的,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49、《论语》十二章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一种审美理想的化身。在孔夫子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饱和力量。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