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盗铃的人
1、“掩耳盗铃”这个成语告诉人们: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不会依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就如钟的响声一样,只要人碰了它,不管是否捂住耳朵,它都是要发出声音的。
2、该成语原意为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家的铃铛,后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是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其结构为连动式,在句子中通常作谓语、定语、状语。
3、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4、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发出了况况的声音起来,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和他来抢夺这只钟,于是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害怕别人听见,很正常;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听不见,那就太糊涂了。
5、掩耳盗铃人物是一个小偷。
6、掩耳盗铃是一则捂住耳朵偷钟的寓言故事。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晋国的大夫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钟太大,没法背。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发出了况况的声音起来,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和他来抢夺这只钟,于是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害怕别人听见,很正常;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听不见,那就太糊涂了。
7、《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8、就是自欺欺人的人。他们明明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还偏偏这样做,这就是掩耳盗铃比如说,学生不写作业,明知道老师会发觉,但就是不想写,希望能混过去
9、掩耳盗铃的主要人物是范氏。
10、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末年,晋国的智伯杀掉范氏,并把范家财物洗劫一空,但是有一口钟遗漏在院子里,一个小偷要偷这口大钟,而后发生了掩耳盗铃的典故。
11、答:偷钟的小偷
12、他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一定听不见,就放心大胆砸起钟来。
13、主人公就是偷钟的小偷,范氏。
14、亡,逃亡。
15、“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自知》)
16、范氏逃亡的时候,有老百姓得到一口钟,想把它背走。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厌恶(恐怕)别人听到,可以;但怕自己听到,就很荒谬了。
17、春秋时期,有个贪婪而又愚蠢的人,自己不愿劳动,见到别人的财物,总要想办法弄到才心安。
18、晋国的大夫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钟太大,没法背。
19、掩耳盗铃,是一则汉语成语,出自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自知》。该成语原意为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家的铃铛,后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是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其结构为连动式,在句子中通常作谓语、定语、状语。
20、掩耳盗铃是一则捂住耳朵偷钟的寓言故事。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21、问题:掩耳盗铃人物是谁?
22、掩耳盗铃成语出自《吕氏年龄·自知》,大致内容是这样的:有个人得到了一口钟,想要背走,可钟太大无法背,就用椎弄碎它,钟突然发出很大的声音,这个人恐怕别人听到来夺取,于是赶紧捂住自己的耳朵。掩耳盗铃中的人物不具体指某个人,而是泛指自以为是、自欺欺人这类愚蠢的人。
23、掩耳盗铃说的是一个去范氏家的小偷。掩耳盗铃:原为盗钟掩耳,为一中国成语,偷钟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出自《吕氏春秋·自知》里的一则寓言故事,原文为盗钟,后来钟演变成为铃,掩耳盗钟反而不常用了。近义词:自欺欺人、弄巧成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