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念不一定是真理。既然共相不一定是真相,共识不一定是真识,那么建立在共相和共识基础上的概念自然也不一定是真理了。
2、批判性是哲学思维对命题和对象进行带有否定性的考察和分析
3、矛盾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的基本规律之一。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源泉是矛盾双方相互作用的结果,一切事物都包含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统一体,且主次矛盾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就会上升为主要矛盾,事物的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矛盾无处不在,无事不有。
4、共识不一定是真识。大家都达成的共识不一定是真识,真理不一定在大多数人这边,“真理往往在少数人这边”。这主要是囿于大家所在的地位和立场的限制,特别是囿于大家自身的利益的时候,往往不问真假,只问利害。比如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为何骗子的谎言能得逞?皇帝没穿衣服在街上游行,为何大家(除了那个小孩)包括皇帝本人都说“衣服很漂亮”(当然这个衣服是没有的)?为何只有那个小孩说穿了谎言呢?因为其他人都不想被别人说成是“愚蠢”的人,因为被认为愚蠢对他们是有害的,而小孩不同,被说成愚蠢对他害处不大。
5、对事物的认识必然经历一个不知到知,有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有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6、)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他建立了实质上是先验唯心主义的调和矛盾的哲学体系和不可知论。
7、)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改造了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批判地改造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批判地继承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8、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事物自身所包含的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在古代哲学中,矛盾概念已包含有对立面的统一的思想。黑格尔在其唯心主义哲学中明确提出矛盾即对立统一。马克思主义吸取了黑格尔的合理思想,系统提出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把矛盾规定为反映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矛盾统一体而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辩证法的矛盾范畴不同于逻辑矛盾,它是指事物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本性及其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而逻辑矛盾则是由于违反了形式逻辑的规则而出现的逻辑错误,是思维混乱的表现。 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所谓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互相斗争。所谓统一是指如下两种情形:第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它们中的一方对另一方的否定,以及在旧矛盾向新矛盾的转化中对旧矛盾的否定,都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辩证的否定,即否定之中有肯定,肯定之中有否定。例如,如果没有A与B之间的冲突,就不会转化成武器矛,而有矛必然会有盾,矛盾之间不断相互否定,又相互促进其发展,现在演变成与防御体系的矛盾。 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还必须注意:首先,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其次,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存在的这种关系,也指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再次,不能把哲学上讲辩证矛盾同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 学习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对于我们科学地看问题、办事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其次,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任何事物都有两点,而不是一点,那么我们要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对矛盾作全面的分析。既要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的那一面,即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矛盾是客观与主观的对立统一,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中,也包括主观思想,矛盾只有被人的主观思想所认识,矛盾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统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9、一、哲学上最重要的两大对立(“哲学的两个对子”):
10、跳出主观视角。不仅仅以个人为视角就是主观,以社会、以人类、以地球为视角都还是带有主观色彩。以个人为视角,就会以自我为中心,把自我特殊化,以为自己比别人高一等。以社会为视角,就会以社会为中心,把社会特殊化,以为社会比自然高。以人类为视角,就会以人类为中心,把人类特殊化,以为人类比其他生物高级。以地球为视角,就会以地球为中心,把地球特殊化,以为地球比其他星球更有优势,“地心说”就是以地球为中心的典型体现。因此跳出主观视角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不断的去中心的过程,去自我的中心,去社会的中心,去人类的中心,去地球的中心,直到从宇宙的视角观察这个世界。
11、)费尔巴哈从人本主义出发,批判了宗教神学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地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建立了人本学唯物主义。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最大成就是唯心主义辩证法。康德肯定了人的心理结构和知性范畴的意义,看到了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揭示了理性思维产生矛盾的必然性。
12、赫拉克利特提出了以下哲学观点: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万物是永远变动的,原始的统一是不断活动和变化的,永不停止
13、)费希特揭示了自我”与非我”、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他在自我”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行动的主体的规定中,抽象地阐述了精神的能动作用,以及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谢林更明确地叙述了自我”与非我”、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为黑格尔辩证法的产生作了更为直接的思想准备\格尔系统地发挥了康德、费希特和谢林哲学中的认识论和辩证法思想,全面阐述了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并把它提升为客观真理和普遍规律≮格尔把发展的观念应用于人类社会,揭示了某些历史辩证法,从而在他的哲学中包含了许多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
14、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精神,物质是世界的本质。
15、(1)实践决定认识。坚持了这一点,就坚持了认识论上的唯物论。包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目的、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16、世界观,也叫宇宙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17、社会化的不一定是客观。这里的社会化主要体现在人们的相互交流。通过相互交流,求同存异,虽然相对来说比个人的主观看法要客观一点,但是依然不能保证它就绝对客观,社会化的不能等同于客观,它不一定客观,有时还会与客观的相反,这就是社会化形成的假象。
18、“这个有秩序的宇宙(科斯摩斯)对万物都是相同的,它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按一定尺度燃烧,一定尺度熄灭。”
19、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生观的形成是在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人们世界观的制约。不同社会或阶级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
20、唯心主义认为,精神决定物质,精神是世界的本质。
21、关于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对立
22、哲学思维具有抽象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哲学的抽象性是一种“形而上”的,将人类的抽象能力发挥到最高限度,力求把握“无限”的抽象
23、)格尔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他在批判继承前辈哲学家的基础上,创建了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24、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说宇宙是永恒的活火,他的基本出发点是:这个有秩序的宇宙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创造的。宇宙本身是它自己的创造者,宇宙的秩序都是由它自身的逻各斯所规定的。这是赫拉克利特学说的本质,它是米利都学派的朴素唯物论思想的继承和深入的发展。
25、(4)人是实践的主体,在社会历史领域,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26、)费希特从唯心主义立场上继承和批判了康德,建立了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5)谢林改造了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建立了客观唯心主义的同一哲学”
27、)代表人物是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是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它经历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两个发展阶段。
28、二、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1.矛盾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辩证矛盾不同于逻辑矛盾.辩证矛盾是事物固有的,客观的.逻辑矛盾是人们思维中违反形式逻辑规则造成的思维混乱.任何科学认识,既要排除逻辑矛盾,又要研究逻辑矛盾.2.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矛盾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29、)但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认识论和辩证法思想,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因而是不科学、不彻底的。这种体系和方法的深刻矛盾,是德国资产阶级既要求革命又害怕实际斗争,既反对封建主义又向封建势力妥协的阶级性格的反映。德国古典哲学从康德到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发展是一个合乎逻辑的过程,也是德国当时社会关系的必然产物;它为德国1848年资产阶级政治革命作了先导。
30、赫拉克利特主张火与万物可以相互转化,但并未说明转化是如何进行的。这体现了他哲学上晦涩难懂和神秘主义的特点。他认为火的燃烧中有一定的尺度和逻各斯的思想。
31、)哲学观点很多、只能说最基本的问题是:关于世界的本原问题。也就是这个世界是物质的还是思维的,二者谁是第一性的,也即:世界上是先有物质的客观的东西,还是先有思维的非客观的东西。这是一切哲学观点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划分哲学派别(唯心/唯物)的根本标准。
32、价值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3、哲学的反思性是指它的批判矛头不仅仅是“对外”的,即针对一切外部对象和已有的概念及思想成果,同时也是“对内”的,即针对批判着的思想自身
34、(3)实践使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具有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主观能动性的特征。
35、一、永恒的活火
36、坚持了这一点看就坚持了认识论上的辩证法。
37、原因:火是诸元素中最精致,并且是最接近于没有形体的东西;更重要的是,火既是运动的,又是能使别的事物运动。
38、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2.实践的观点主要包括:
39、形而上学认为事物是孤立和静止的。
40、辩证法认为事物是联系和运动的;
41、要知道世界的真实,只能以客观事实为准,而不能以社会的惯常认识为准。也就是说,要知道世界的真相,社会化,相互交流,达成共识形成概念还不行,因为共识不一定是真识,概念不一定是真理。要知道世界的真实,只有更客观才行,而且越客观越真实,因此寻找世界真实的过程,也是一个越来越客观的过程。
42、关于世界的状态怎么样的对立
43、要知道世界的真相,只能以客观事实为准,而不能以社会的惯常认识为准。因此认识世界的过程,就是不断客观化的过程,不断的跳出主观视角的过程,不断的揭露社会化的假象的过程。
44、共相不一定是真相。大家都能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也有可能是世界的假象。这主要是大家几乎不可能站在纯客观的角度看这个世界,会受观察视角和观察手段的限制。最经典的是“地方”和“地心”的假象,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觉得“地球是方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这是因为那时候人们的活动范围还比较狭隘,还不能进行环球航行,没有望远镜,不能看清宇宙的真实情况。
45、程颐的“有理则有气”“有理面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是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46、伦理观很多前人概括过: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仁义礼智信等,还有学者提出应该是人,人是核心的核心。
47、客观化。客观化就是不断的发现客观事实的过程,以客观事实为准绳,让主观不断的接近客观的过程,让主观能更真实的反映客观的过程。
48、赫拉克利特重要的哲学观点有
49、(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认识会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发展和推移。
50、一、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和理解其他规律、范畴的钥匙;矛盾分析方法是辩证法中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是否承认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51、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在物质世界和人类产生之前就独立存在着一种客观精神(理念、理、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等),这种客观精神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物质世界。因此,客观精神在先,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质世界在后,是客观精神的表现和派生物,是第二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