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经典文案 > 千字文全文普通话诵读

千字文全文普通话诵读

时间:2023-06-03 20:38:40

千字文全文普通话诵读

1、正如老子言:“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因此,我们得出“多思必多私,多私必多怨,多怨皆因放于利而行”的结论。孩子们一下子就明白这个因果关系了,也懂得孔子为什么会说:“放于利而行,多怨。”

2、比如,每节课我都会用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复习往日学过的内容,也许是昨天刚学过的,也许是一年前甚至两年前学过的。像我们诵读辛弃疾的《水调歌头》,我会用大半节课复习一年多前学过的《长恨歌》《短歌行》《逍遥游》《离骚》等。但凡这首诗涉及到的典故或相关话题,皆能成为记忆的链接。

3、陈琴老师进行“素读”经典训练有两大关键:

4、我们现在可以将“素读”理解为一种读书方法。实际上,中国古代教育基本上以这种方法为主要的教学法,目的是达到“读书破万卷”的功效。

5、仅有记诵量当然不够,还得让经典内容为学生所日渐觉悟。而这觉悟之功,不能全寄望于成年之后。许多文字读过后如果不再重现脑海,也许就如浪尖上飘花,一卷而没。为了让读过的文字不断重复出现在诵读课堂上经常跟学生见面,甚至让每一段该熟记的文章成为孩子们的肌肉记忆,我确实很舍得下功夫。

6、读经典是为了开悟,为了化用。如果读了一肚子书,却不能为己所用,那就是暴殄天物,有害无益。

7、直到真正走进“素读”经典课堂,才发现成年人预设的文言阅读困境其实根本不存在。原因何在?“素读”有法呀!一堂课,我常常少不了“诵”“议”“悟”“记”四个环节。

8、“素读”的定义:不追求理解的深刻,只是朗朗诵读,直至将所读内容烂熟于心,脱口而出。

9、尽管记诵之学不断遭到现代人的质疑,可是,“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行的(朱自清)”。一线的老师都有切实的感受,几乎所有的学困生或情智有问题的儿童,并不是因为脑袋里记诵的经典文字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10、她的学生经六年“素读”经典训练后,个个都能达到“背诵十万字、读破百部书、写下千万言”的目标。《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大学》《中庸》《论语》《老子》等经典名篇全都滚瓜烂熟。同时,所有学生在吟诵法的熏陶下,都能熟背400多首古诗词。据统计,六年里,她的学生平均阅读了300册中外名著,大多数学生平均每学年的阅读量在500万字左右。

11、为了让孩子们记住学过的内容,但凡语文教材中少见的生字我都会让孩子们记录在“集字本”上。因为诵读经典,他们认识了许多日常少见的生僻字。生活中,遇到连父母都读不出字音的生字,孩子们不仅能读准,还能说出在哪本书中见过这个字并说出字义来,无形中增加了诵读经典的信心。

12、一年级时,我教会了孩子们吟诵的基本规则,到三年级时,绝大多数孩子一拿起诗文即可吟诵。或许,正是这样的小技巧给了孩子们无限的乐趣,让他们有信心面对经典,对经典既有敬意又有温情。

13、我不赞成带着学生做学究工作,给每一句经典作详尽的注解。对小学生而言,有一些文字作适当的深入解读可以,绝大多数经典文字不必深入解读,了解字面意思即可。

14、整体认读、识字能力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从哪里而来,只有我们的孩子认识的字多了,才能逐渐产生对字的理解,若是认识的字普遍的少,那么孩子的理解能力也不会好大哪里去的。毕竟中国文字更为的复杂,稍微的变化便可生出多种不同的意思,而在学习国学经典的路上,《易经》(包括上、下经)部分大约5000字左右;《千字文》994字;《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字数:1753《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由其学生编辑而成。字数:13700《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字数:34685《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字数:3568。可见,学习国学经典对于整体认读和识字能力的提高,是多么有益的事情。

15、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其实教育孩子也就那么开始的几年,也是辛苦的几年,一旦孩子的习惯养成,后期作为教育的家长来说,是相当的省心的。而我们学习国学经典的孩子,每天坚持最多半个小时的诵读,对于孩子也是很好的一种坚持,在长期的诵读中,我们的孩子识字量大量增加,从而逐渐过渡到对阅读的浓烈兴趣。一般坚持诵读国学经典的孩子,普遍都是喜欢阅读的孩子。走到哪里,都感觉带着一股浓浓的书香味道,自然孩子的学习也很少让家长过多的操心的。

16、记忆力得到锻炼。人人都知道人的大脑是越用越灵活,而我们的不少家长却觉得诵读国学经典是对孩子的一种摧残,不仅有些小宝贝的家庭不欣赏而且一些大宝贝的家长更为的不赞同,而到底最后吃亏的是谁呢,你会发现诵读经典的孩子们,他们的记忆力真的是很强的,在长期的坚持诵读的模式下,我们的孩子的大脑得以开发,而孩子本身在年龄的初期就是记忆力旺盛的时刻,而针对孩子本身的这个特点,家长再进行相应的引导,我们的孩子在潜移默化之中记忆能力得到很大提高,相比那些没有经常诵读经典的孩子来说,可以花费很少的时间记住同样要求的内容。

17、我更不赞成让孩子们在完全不懂任何文意的状态下,囫囵吞枣般背诵经典。每一个年龄段都应该选取孩子们读得懂的经典文本。当然,这个“读得懂”是可以经由某个人的引领,比如教师。有时候,缺少教师的讲解,经典的化用价值可能会被大大降低。

18、所以,在小学阶段,语文老师要不遗余力地创造条件让孩子们多读几本经典,多记诵几篇经典文章。相比于让孩子们多做几本毫无价值的练习册,记诵经典文章才是大功德。

19、但,这些方法都存活在典籍里。《学记》里有,《史记》里有,《论语》中有,连《弟子规》《三字经》中都有。司马迁说孔子的教学方法是:“诗三百,孔子皆弦而歌之。”《学记》批评错误的教学方法:“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如此低级的错误,两千多年后的我们天天在犯。《三字经》告诉我们教学的次第应该是“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20、在我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评议是平等的。遇到我出了小差错,他们可以编首打油诗来取笑,当然是善意的;读到孔子偏爱颜回而“打压”子贡的细节,他们会怪腔怪调拿眼睛斜视我说:“圣人也偏私哦,孔子也像我们的老师一样偏爱乖孩子哦!”

21、“素读”的特点:

22、日本的数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时,都曾提到“素读”对夯实自己文化根基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23、二、灵活化用这四大法,在课堂上奇招频出。

24、“诵”法表现在形式上跟现在的朗读有很多不同。蒙学韵文,我们常常是击节而歌,三字文、四字文,在全班击掌或跺脚的节律中得到完美的演绎。孩子们满足于这种游戏:一篇《千字文》两周不到就背得滚瓜烂熟了;《诗经》《楚辞》我们或歌或演,让一篇篇诗文都复原了故事情节;“四书”“老庄”每一章每一节都有特定的情志含义;散文、唐诗、宋词以及古今中外的名篇名文都能咏之不断、歌之不绝。

25、时下经典进课堂是大势所趋,但老师如果没有对经典的信赖和体悟,如何能唤起学生读经典的兴趣和信心呢?

26、练好了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其实我们建议家长最好和孩子一起诵读,有标准音质的国学经典音频,这样的话,孩子即使开始的时候普通话不好,在播音的熏陶下,自己的能够做到正音,慢慢地自己的普通话水平也明显地提高了。我们一般采用家庭教育模式的,带有跟读、诵读音频的教材,这样的话对于自己和孩子的说话能力都是一个很大的提高,也可以让我们的孩子能够更好地锻炼自己,普通话说得越好,我们的孩子才能够更加自信地说普通话,才敢于张口表达自己的想法。

27、自信心大大提高。随着孩子学习任务的加重,孩子们逐步会接触到古文,而古文当孩子在小的时候没有接触的话,一旦大了才接触的话,在他们心中就有古文很难得一种想法,而对于我们长期诵读国学经典的孩子来说,他们觉得学习古文没有什么,和正常的白话文是一样的,其实更为的简介和明了,当你发现用白话文来解释那优雅的古文时,才发现是那么苍白无力。当我们的孩子早期就接触这一块的话,根本不分什么难易的,他会自然地接受,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的自信心也会大大地提高的。

28、道德品质得到提升。国学经典不仅仅是为了孩子提高知识面,更多地用圣人的思维和言行无形地教导我们的孩子在学做人、做事以及如何和他人相处等,都是一门难能可贵的哲理。诵读国学经典,能够使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读了《大学》的擅做事;读了《中庸》的会做官;读了《老子》的有智谋;读了《论语》的善经商;读了《易经》会占卜;读了《黄帝内经》的会养生等等。这给予我们的远不止这些。诵读国学经典不仅是每一个家庭和谐的开始,而且也是复兴我们伟大的中国梦,希望更多的人认识到学习国学经典的好处,从而达到好好地修身、齐家、治国的目的。

29、比如,读到孔子听说季康子“三思而行”,评价“再,斯可矣”时,我让孩子们想:“三思”在古文中并不是表示具体的三次思考,而是反复多次地思考,孔子为什么要反对这样做?反反复复思考一件事,定夺前这么小心谨慎的行为为什么不值得推崇?

30、比如学《大学》时,我们提前将《大学》中涉及到的11首有关《诗经》的诗歌学完,孩子们把这11首诗歌背诵熟练了,再读这本《大学》,发现时不时有熟悉的诗句冒出来。教师再相应地引导他们复习遇到的诗歌篇目,不仅巩固了以前背诵的内容,新学的内容也很快扫除了陌生的障碍。

千字文全文普通话诵读

31、然而,记诵绝不等同于死记硬背。我比较注意教给孩子们记忆方法。比如说,读完《滕王阁序》,我们可以画一张图,根据王勃写这篇文章时的“所见:地貌、天时、美景”以及“所想:眼前、往时、未来”,在图上表示出关键词句。孩子们有的用树形图,有的画框架结构图,有的画成花瓣形,各自拿着自己画的“记忆导图”,很快就能背诵全文了。内容“呼应”式记诵,是我经常用到的方式。

32、培养了孩子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在长期的诵读经典过程中,孩子一旦将诵读的过程作为一日三餐必备时,作为家长的你就开始笑吧,证明我们的孩子的恒心已经慢慢的培养起来了。而这种持之以恒的态度对于孩子今后从事漫长的学习生涯和孩子未来走上工作岗位,都是一个很大的优势,相信一个不能善始善终的人,很难做好一件事情的,成功往往是那些能够坚持,并且能够出效果的人。在坚持学习经典的路上的家人们,一定有一个很欣赏孩子的方面,就是当大人忘记本天的经典诵读内容时,往往我们的孩子会提醒我们,想想,培养孩子的这种学习态度是多么宝贵的一种财富。

33、陈琴,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她率先把“素读”经典的理念引入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创设了能被移植的“素读”经典课程。

34、鬼谷子、东方朔、韩非子、晏婴、施耐庵、吴承恩……都是我们随时评议的话题。当然,也包括富兰克林、爱因斯坦、希特勒……当“议”的时空突破了当下的课室层面,孩子们的精神世界被无限地扩大了,他们小小的心灵在师生互议、生生互议中不断丰盈起来,所以,他们爱这样的课堂。

35、一、“诵、议、悟、记”四大基本方法;

36、亲爱的老师,从自身开始,去读经典吧!

37、经过讨论,孩子们终于想到,在大是大非面前往往是一眼就能看透利弊的,如果对一件事反复出现或推诿或狐疑的过度思虑,一般是因为过于考虑自身得失。

38、这个“议”不是形式上的小组讨论。在“素读”经典的课堂里,孩子们不用举手,想说就说。培养这种“有感而发”的能力确实很困难。起初,课堂会显得乱,孩子们不听别人讲,只顾自己说,或者说不到点子上。这些问题只要教师用心调教一两个月,就不会再出现。因为有了这小小的自由,孩子们的心灵是敞开的,不受禁锢,他们喜欢这样的课堂。

39、未曾亲临“素读”课堂的老师,总觉得我的学生能实现如此大的背诵量一定是很辛苦的。他们常问的问题是:“课后要占用很多时间复习吗?”“《大学》《中庸》《老子》《论语》《楚辞》《诗经》那么深奥的文句小学生懂吗?孩子们都喜欢吗?”

40、总之,“素读”经典在操作方法上是大有空间可开拓的。特别想说的几句话是:老祖宗沿用了两千多年的方法,因为历史的原因,没有口耳相传到我们每一个教师的手里,确实是一种遗憾。

41、每周四个早读和第一节语文课,坚持诵读经典。两三个学年下来,八九岁的小学生已经积累了相当于目前中文系本科学生的记诵量。

42、一是所读的书籍必须是经典文集,是足具“种子能量”的文字(卡尔维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