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诗句关于学习
1、《读书要三到》
2、《观书有感》宋·朱熹
3、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4、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6、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7、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8、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宋·朱熹《观书有感》释义:从前不肯学习,白费了许多推动之力,如今好学,每天在读书的生活中正如船在江心顺水自在而行。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释义: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心思不集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绝对记不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10、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宋·朱熹《鹅湖寺和陆子寿》释义:从前的学问经过讨论更加深刻细密,新学的知识经过巩固已转向深沉。
11、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12、《杂诗》魏晋·陶渊明
13、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精思。——朱熹《性理精义》释义:读书的方法,没有比按照由浅入深的次序逐步前进最终达到精通更重要的了。
14、《劝学诗》
15、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宋•朱熹《读书之要》释义:读书的方法就是要慢慢来、一点一点进行。多读几遍,遇到问题多思考。
16、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宋·朱熹《性理精义》释义:治学的途径,要首先探究至理;探究至理的主要方法,一定是要多读书。
17、心大则百物皆通,心小则百物皆病。——朱熹
18、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19、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朱熹
20、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21、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22、《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2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4、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25、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朱熹《劝学诗》
26、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27、《劝学》唐·颜真卿
28、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29、《明日歌》清·钱泳
30、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朱熹的诗句关于学习
31、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32、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3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4、《冬夜读书示子聿》宋·陆游
35、“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 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36、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37、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38、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业精于勤,荒于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