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论语
1、是一篇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的著作
2、每日三省吾身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自宋代以后被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古代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7、《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
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9、温良恭俭让
10、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2、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13、“子曰: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说:“仁爱的人自然地归属仁,智慧的人敏锐地追求仁。”朱熹注解本句的“利”字为“犹贪也,盖深知笃好而必欲得之也”。仁者安于仁好理解,智者又为什么要“贪”仁呢?智者如想有所事功,就需要有“仁”声,如此,天下归心也。
14、很多研究者都认为《论语》的第四篇《里仁》是整部《论语》中最重要的一篇。
15、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16、“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五经是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17、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这本书大约最后编订于战国初期,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孔子主张的因材施教和温故而知新,在现在仍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8、见贤思齐,见不肖而内自省焉。
19、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2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1、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22、因为这一篇的核心就是围绕着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来展开的。
23、温故而知新
24、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
25、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6、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7、不知生,焉知死。
2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0、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经典论语
31、德不孤,必有邻。
32、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33、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34、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35、扩展资料:
36、己所不知,而不知者,亦吾所不知也。
37、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38、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39、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40、逝者如斯夫
41、礼仪仁智信
42、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43、五经是诗经书经礼记乐经易经春秋
4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4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6、道不同,不相为谋。
47、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
4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0、朝闻道,夕死可矣。
5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5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4、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55、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
56、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5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8、三人行必有我师
59、几百年来,“四书”在我国广泛流传,其中许多语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曾参、子思,所以称为“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
6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经典论语
61、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62、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事,这是文字上的解释。
63、论语中的每一章都有它特有的深意,都代表着儒家文化乃至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核心观念,如果非要比出哪一章最好的话,一般来说,论语的学而篇、为政篇、里仁篇、颜渊篇、尧曰篇等,这几篇相对来说知名度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