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经典文案 > 沐猴而冠【好句摘抄48句】

沐猴而冠【好句摘抄48句】

时间:2023-06-28 16:49:24

沐猴而冠

1、沐猴而冠指猕猴戴着帽子装扮成人的模样;比喻徒有仪表或地位而无真本领,也可形容坏人装扮成好人。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2、楚汉之争正处在最为关键的时候,项羽这种务虚的思想观念反映了他性情的浮躁和短见的政治眼光,对他自己和楚国的前途是极为不利的,所以有人对他鄙视,气愤地说:“人们都说楚人沐猴而冠,真是说对了。”

3、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呢?项羽分封了十八路诸侯王之后,自封为“西楚霸王”。然后项羽一连做了三件事:一是把投降的秦王子婴给杀了;二是放了一把火,把秦王的咸阳宫烧了;三是将秦咸阳宫的珍宝、美女全部带走了。据史书记载,咸阳宫这一把火整整烧了三个多月,整个宫殿全部被烧成了灰烬,然后项羽准备东归了。项羽西楚国的国都在彭城,就是今天江苏的徐州,烧了秦王的咸阳宫后,他要从陕西返回自己的都城。

4、【成语解释】

5、知:古同“智”,智慧。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仅仅是一只猕猴却打扮成人样,智慧低下而总想着而图谋大事。出自两汉曹操的《薤露行》薤露行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6、我妈妈从小就教育我,长大后千万不能做一个沐猴而冠的坏人。

7、从此以后,没人给项羽提意见了。

8、沐猴而冠

9、这件事有许多令人深思的地方。

10、秦朝末年,刘邦、项羽、楚怀王三人约定,谁先攻入咸阳谁就做关中王。刘邦先攻进咸阳,项羽很不高兴,进城就杀百姓及已投降的国王子婴,放火烧了阿房宫,掠夺大量金银财宝准备回江东地区。有人在背后讥讽楚国人是戴着帽子的猴子。

11、沐猴而冠的典故:

12、成语名字:沐猴而冠

13、mùhóuérguàn

14、第一,这个“说者”的建议对不对?很显然,“说者”的建议是非常高明的,建都关中,易守难攻。如果建都彭城,则东西南北都是平原,无险可守。但是,项羽没有听进去。

15、沐猴而冠【成语名称】沐猴而冠【汉语拼音】mùhóuérguàn【成语出处】《史记?卷七》: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成语解释】沐猴:猕猴;冠:戴帽子本意:猴子穿衣戴帽究竟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人【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示例】《晋书·张载传》:丰私家之积此~尔尚焉足道哉【典故解释】1.秦王朝灭亡项羽见宫室残破没落与刘邦争夺天下楚汉战争自己又占着优势于自傲自大想回家乡炫耀此时身世因看来人升官或发财回故乡夸耀番同穿了身绫罗绸缎好衣服夜里行走样没有人会知道人此时大富大贵楚汉之争正处关键时候项羽种务虚思想观念反映了性情浮躁和短见政治眼光对自己和楚国前途极利所有人气愤地说:人们都说楚人沐猴而冠真说对了结由于项羽自傲自骄再加上战略失误终走上穷途末路被刘邦打败2.秦末刘邦、项羽等起兵反秦刘邦首先攻破秦都咸阳(今陕西西安市东渭城故城)接着项羽也赶了原先各路领曾互相约定:谁先进入咸阳谁关王项羽因此乐意带领人马冲入城内大肆屠杀并且杀了秦降王子婴放火焚烧秦宫大火连烧了几月都没有熄灭项羽还搜括了许多金银财物掳掠了批年轻妇女准备回东方去《史记·项羽本纪》载当时有人劝项羽仍咸阳建都因里关地区有险守而且土地肥沃此建都奠定霸业项羽看看秦宫都已烧毁残破堪同时又怀念故乡心想回东方便说:人富贵了应归故乡富贵归故乡好比‘衣绣夜行’(穿着锦绣衣服黑夜里走)谁看得见人听了句觉得项羽要作位英雄实够心里免对鄙视于背对人说:人家说楚国人(指项羽)过‘沐猴而冠’罢了错料给项羽知道了立刻把人抓来投入鼎镬煮死楚人管猕猴沐猴沐猴而冠说猕猴而戴上人帽子也说假充人样野兽句骂人《汉书·伍被传》也有此语:伍被曾淮南王刘安手下做淮南郎官刘安谋反伍被多次谏劝刘安听轻蔑口吻对伍被说:汉廷公卿列侯皆沐猴而冠耳

16、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17、成语解释: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猕猴装扮成人样。比喻徒有仪表或地位而无真本领;也可形容坏人装扮成好人。

18、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19、这个卖国贼居然大谈保家卫国人人有责,其实他不过是沐猴而冠而已。

20、沐猴,猕猴。“沐猴而冠”指性情急躁的猕猴学人穿戴冠帽。比喻人虚有表象,却不脱粗鄙的本质。语本《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后或亦用“沐猴而冠”指猕猴性急,不能若人久着冠带,比喻性情暴躁。

21、答:沐猴而冠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22、因为在他看来,一个人升官或发财以后,如果不回故乡夸耀一番,就好比‘锦衣夜行’(穿着锦绣衣服在黑夜里行走)一样,没有人会知道这个人此时的大富大贵。

23、沐猴(猕猴)戴上帽子扮人。比喻表面上装扮得像个人物,实际并不像。

24、第二,既然史籍中没有记载这个“说者”的姓名,应当说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小人物提条意见,你采纳也罢,不采纳也罢,哈哈一笑就完了,这才是一种豁达的处世态度。即使骂个“沐猴而冠”,也不必计较,但是,项羽就很计较。

25、刘邦先攻进咸阳,项羽很不高兴,进城就杀百姓及已投降的国王子婴,放火烧了阿房宫,掠夺大量金银财宝准备回江东地区。有人在背后讥讽楚国人是戴着帽子的猴子。

26、【成语故事】秦朝末年,刘邦、项羽、楚怀王三人约定,谁先攻入咸阳谁就做关中王。

27、这个“说者”一出来,感觉很遗憾,说了一句话:“人们都说‘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是这个样子。”“说者”就是说说他自己心中的一点感慨,但是马上有人打了小报告,告诉了项羽。项羽一听,这还了得,骂他是“沐猴而冠”!就下令把这个“说者”抓起来,烹了。“烹”是古代的一种很残酷的刑罚。

28、《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29、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猕猴戴帽子,装扮得像个人样.比喻虚有其表,内里本质不好.常用来讽刺依附权势,窃取名位的小人.

30、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项羽这个人非常在乎自己的自尊。这个“说者”提了这么好的一个建议,只因说了一句“沐猴而冠”,就落了这样的下场,原因就在于他犯了项羽的大忌。项羽这个人容不得别人对他说个“不”字,别人说一个“不”,他一定很难接受。

沐猴而冠

31、意思是比喻虚有其表,可以延伸造句:9现在大多数的官员都是沐猴而冠,狼子野心。

32、当项羽要走的时候,有一个人来见他。这个人没有在史籍上留下名字,史书记载只有两个字,叫“说者”,就是游说他的人。这个人给项羽提了一个建议,说:“关中这个地方太可贵了,你不应该东归到彭城,而应当在关中建都。陕西这个地方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此地是一个大盆地,四面全是山;有四个重要的关口,东边是和河南交界的函谷关,南边是靠近湖北的武关,西边是大散关,北边是萧关;四个关口环绕,其他地方的人都进不来。所以自古以来陕西有一个别名叫‘四塞’之地,这个地方可以建都。你在这儿建都,要称霸天下就非常容易。”项羽一听,有道理;但再一看,整个咸阳的宫殿已经被他烧光了,他又觉得没法待了,就把这个“说者”给打发走了。

33、猴子虽穿衣戴帽,可究竟不是真人,(他)智小而想图谋大事。语出三国曹操《薤露行》。才智低下的人谋求做大事,就像猕猴戴上帽子穿上衣服冒充人一样。嘲笑虚有其表、无真才实学而又想干大事的人。

34、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35、【汉语拼音】mùhóuérguān

36、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37、【成语典故】

38、沐猴而冠:

39、成语发音:mùhóuérguàn

40、沐猴而冠的故事:秦王朝灭亡后,项羽见宫室残破没落,在与刘邦争夺天下的楚汉战争中,自己又占着优势,于是就自傲自大,想回家乡炫耀此时的身世。

41、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42、沐猴而猴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沐猴而冠指猕猴戴着帽子装扮成人的模样;比喻徒有仪表或地位而无真本领,也可形容坏人装扮成好人。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43、“沐猴”是猕猴,“冠”就是帽子,“沐猴而冠”的意思就是猴子戴帽。这是一句骂人的话,猴子戴帽,是说表面上看起来像个人,实际上不是人。这个著名的成语出自《史记》。

44、结果,被项羽投入鼎镬煮死。

45、沐猴而冠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46、成语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47、《史记.卷七.项羽本纪》

48、沐猴而冠(拼音:mùhóuérguàn)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