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小时候的励志故事
1、关于孔子好学的故事
2、“掌握知识可不分年龄大小。有时候,小孩子讲出的道理,比那些愚蠢自负的成年人要强得多呢?”子路一下子红了脸,不敢说什么。
3、【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4、孔子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他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5、后来,他成为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儒,得到了众人的尊敬和爱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富有人,除了物质财富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做人的品质和道德修养。
6、在《雍也篇第六二》章,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里面,谁是爱好学习的?”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爱好学习。他不把怒气发泄在不相干的人身上,也从不再犯同样的过错。遗憾的是,他年岁不大,已经死了。现在没有这样的学生了,没有听说爱好学习的人了。”
7、而且孔子不止一次说过,在《先进篇第十一六》章,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季康子问说:“你的学生里面,谁是爱好学习的?”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爱好学习。遗憾的是,他年岁不大,已经死了。现在没有这样的学生了。”
8、私人办学,是孔子一生事业的光辉起点。敢于打破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创办平民学校,说明当时孔子很有胆识,看清楚没落的贵族阶级已经“无力”垄断教育,而平民阶层日益壮大,平民教育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9、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第四章)(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可以言行符合礼仪和社会道德规范而立身;四十岁掌握各种知识,遇事不致迷惑;五十岁懂得天命;六十岁可以听进各种不同意见而辨明是非;七十岁怎样想就怎样做,都不会越出规矩。)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第三章)(孔子说:不能修养品德,不能讲求学问,听到合乎道义的事不能去做,有了过错不能改正,是我所忧虑的。)从以上两章记录,可以看出孔子与众不同的特点:一是好学,学而不厌;一是品德修养,永无止境。他把学习和品德修养结合起来,闻义则行,知迹则改。自强不息、身体力行这两个特点,是他老而弥坚、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10、一个孩子说:“我们在争论太阳什么时候离我们最近。我说早上近,他说中午近。你说说是谁对呢?”孔子认真地想了一会儿说:“这个问题我过去没有考虑过,不敢随便乱讲,还是先请你们把各自的理由讲一讲吧。”
11、子路刚刚见到孔子时候的傲慢无礼和桀骜不驯。孔子问子路,你喜欢什么?子路说,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个方面,我是说以你的资质再加上后天的学习没有人能赶上你啊。子路非常傲慢的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需要任何的加工,将其削尖后射出去,能够穿透皮革,所以这是天生的秉性,我就像那个竹子一样,不需要经过学习就能够很好。孔子耐心的说,这样的竹子如果将其装上羽毛,再装上尖利的箭头,并且将其磨的非常的锋利,那么不就可以射得更加的深了吗?子路听了知道自己错了,马上拜谢说,真是受益很多啊!
12、孔子的学生子路,其父亲在他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去世了,家境非常贫困。但子路自小就非常努力勤奋,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学习的精神,终于成为了孔子的得力助手。他也是孔门五弟子之一,被誉为孔门之中最得孔子喜爱的学生之一。子路的学生之路证明了:无论家境贫寒,只要拥有聪明才智和勤奋学习的精神,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13、说完,两个孩子一齐看着孔子,说:“你来评评谁对吧。”
14、这下可把孔子难住了,他反复想了半天,还是觉得两个孩子各自都有道理,实在分不清谁对谁错。于是他老老实实地承认:“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以后我向更有学问的人请教一下,再来回答你们吧。”
15、孔子笑着说:“别急,一个一个地讲。”
16、子路负米
17、”孔子赞叹地对他说:“非常好啊,你确实有一份天资!”子路的回答体现了他对孔子学说深刻的了解,也反映出他聪明才智的一面
18、此故事也告诉我们,在学习中要勇敢回答问题,不怕出错,只有不断尝试、积累才能更好地成长和提高
19、第三,希望人人为学谋道,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卫灵公篇第十五三一》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孔子说:“君子追求的是人生理想而不是衣食无缺。认真耕田,自然得到了食物;认真学习,自然得到了俸禄。君子挂念的是人生理想而不是贫困生活。”君子好学,获得真学问,一方面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但更主要的是能够为社会服务,造福国家,造福人民。
20、子路从小家境贫寒,经常吃野菜度日,怕父母营养不够,他徒步百里之外买到米,之后再背着米赶回家里,奉养双亲。一年四季,不论寒风烈日,不辞辛劳。
21、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之一,他出身贫寒,但非常刻苦用功。一次,他看到一位富家子弟骑着马从他身边飞驰而过,心生羡慕之情。于是,他向孔子请教如何使自己变得富有。孔子告诉他:“要想变得富有,首先要学会做人,要有礼、有义、有节。”
22、《论语》关于“君子好学”
23、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篇第一一四》)孔子说:“一个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住不求安适,办事勤快而说话谨慎,主动向志行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这就是君子好学。但在孔子看来,好学的人不多,可以说是几乎没有,除了颜渊。
24、子路救人
25、另一个孩子接着说:“他说得不对,早上的太阳凉飕飕的,一点也不热,可中午的太阳却像开水一样烫人,这不就说明中午的太阳近吗?”
26、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他经常把祭祀时存放供品用的方形和圆形俎豆等祭器摆列出来,作一种行礼的游戏。这在当时贵族社会十分重视祭祀礼仪的情况下是很自然的。颜徵在希望孔子能学好这些东西,作为将来回到贵族行列中去的阶梯。孔子自幼受到严格母教,加上早年丧父,家境衰落,因而“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十五岁时,母亲托了父亲的老关系,请人带他去鲁国太师处学礼。孔子向鲁太师学习礼仪的设备种类和使用方法,以及各种典礼的实行程序。这是孔子学礼的一个方面。
27、他常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篇第七二》),“为之不厌,诲人不倦”(《述而篇第七三三》,他不仅好学不厌,而且对教育他人也是乐此不疲。我们不禁要问了,孔子自认为他这么好学的目的是什么呢?
28、孔子走上前去和蔼地说:“我叫孔丘,看见你们争辩得这么热烈,也想参加进来,你们看可不可以呀?”
29、子路在孔子门下是一位很有天分的学生
30、【出处】《论语》学而篇
孔子小时候的励志故事
31、即使你好仁、好知、好信、好直、好勇、好刚,如果不学习,一样会产生弊端。
32、第二,鼓励人人通过好学,成为君子。《学而篇第一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你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在适当的时机去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觉得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孔子希望人们在学习和实践中掌握真学问,并在学问的增长积累过程中体验追求的快乐。
33、子路在路上行走的时候发现一个人掉到了水里,于是子路立即跳到水这个人救了上来,这个人为了感谢子路的救命之恩,送给子路一头牛,子路高高兴兴的接受了,并且将牛牵回来给孔子看,讲述了自己救人的经过。很多人都觉得子路救人是做好事,但是接受别人的牛非常不妥。孔子却说:“鲁人必多拯人于溺矣!”
34、凿壁偷光
35、一个“少也贱”的青年,为什么能够成长为有社会信誉的教师?(这里有问号)孔子曾自述他的成长历程:
36、三个关于子路的故事。
37、第一,他认识到了,如果不好学,往往会产生以下流弊。《阳货篇第十七八》章,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意思孔子说:“由!你听过六种品德与六种流弊的说法吗?”子路回答说:“没有。”孔子说:“你坐下,我来告诉你。爱好行仁而不爱好学习,那种流弊就是愚昧上当;爱好明智而不爱好学习,那种流弊就是游谈无根;爱好诚实而不爱好学习,那种流弊就是伤害自己;爱好直率而不爱好学习,那种流弊就是尖酸刻薄;爱好勇敢而不爱好学习,那种流弊就是胡作非为;爱好刚强而不爱好学习,那种流弊就是狂妄自大。”
38、那孩子则伶俐的反问道:“从来只有马车躲避城池的,哪有人说城池要给马车让路的。这个国家的人们都说孔老先生是个学识渊博,知天文,明地理,是整个天下最有学问的人。今天看来实在是名不副实,传言夸大啊。”
39、好学对君子来说,尤为重要,如果没有真学问,还真成不了君子。所以一个人要成为君子,必须对自己有方方面面的要求,言行举止要特别注意,要合乎礼,不离道,要做到中庸。而最最难的,是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仁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君子这些要求、注意的地方和要学习的东西就是学问,学明白,掌握了,能够指导实践了就是自己的真学问了。
40、这样富有古文化传统的环境,对孔子后来的教育和成长形成很大影响。孔子年幼时,不像一般儿童那样好玩耍。孔子最初学习的是礼仪,一来是自小就喜欢,二来他少年时就开始做吹鼓手,多次见识了礼仪的场面。经过深思熟虑,他最终选择了学“儒”,即学礼仪的职业。
41、子路听后深有感触,从此更加努力地学习做人的道理。
42、在一次讲学后,孔子问门下的学生“谁能概括今天的内容?”其他学生都沉默不语,只有子路大胆“仁者不忧,知者不惑
43、《论语雍也16》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饰,就会显得粗野;文饰多于质朴,就会流于虚浮。文饰与质朴搭配得宜,才是君子的修养。”君子就是文饰与质朴搭配适宜,文饰就是学问,质朴就是人之天性,也即人的本质。一个人光凭天性生存还不够,还需要文采的修饰,这样才能成为君子。
44、出自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
45、孔子出生在一个没落家庭,孤儿寡母,生活贫困,实际上已下降为平民。孔子并不隐讳自己青少年时社会地位低下,他自述说:
46、孔子很肯定,他二次都说好学的人“今也则亡”,在他众多的学生中,除了颜渊,他没有再发现第二个好学的人了。然而他又特别的自信,毫不掩饰向人诉说他自己的好学。《公治长篇第五二七》,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说:“就是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一定有像我这样做事尽责又讲求信用的人,只是不像我这么爱好学习而已。”
47、子路受教
48、【解读】
49、一个孩子抢着说:“你看,早上的太阳又大又圆,可到了中午,太阳就变小了。谁都知道:近的东西大,远的东西小。”
50、“噢,原来你就是那个孔夫子呀,听说你很有学问。好吧,就请你来给我们评一评,看谁说得对!”两个孩子说。
51、因此成为君子要经过不断地修炼打磨,让后天获得的文饰能够与质朴相得益彰,这个后天文采的修饰就是好学。好学是爱好学习,得到学问,对君子而言,爱好学习不是掌握生存技能,而是知晓掌握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曾骂樊须“小人哉!樊须也!”,是骂樊须不够君子,作为一个士人不去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却问稼穑之事,背离了君子的追求,所以说他是小人。当然读书人成不了君子,无疑就是小人了,这不是骂人,对儒家来说,就是这样。
52、孔子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故事在《史记》中也有记载,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有一日,孔子带领着弟子们路过一处地方,孔子见到有一个孩子在路中间用沙土建造了一座“城池”把自己围在里面。孔子很好奇,于是询问小孩:“你为什么要在路中间玩耍,不躲开马车呢?”
53、《吕氏春秋》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子路在路上行走的时候发现一个人掉到了水里,于是子路立即跳到水中将这个人救了上来,这个人为了感谢子路的救命之恩,送给子路一头牛,子路高高兴兴的接受了,并且将牛牵回来给孔子看,讲述了自己救人的经过。很多人都觉得子路救人是做好事,但是接受别人的牛非常不妥。孔子却说:“鲁人必多拯人于溺矣!”
54、做学问就是做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成长、不断完善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坚持不懈的过程。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一下的话,那就是“君子好学,择善而固执之也!”
55、有一回,孔子到齐国去,路上看见两个小孩正在辩论问题。孔子看了,觉得挺有趣,就对跟在身后的学生子路说:“咱们过去听听孩子们在辩论什么,好不好?”子路撇了撇嘴说:“两个黄毛小子能说出什么正经话来?”
56、【翻译】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57、那怎样算好学呢?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篇第十九五》),子夏说:“每天知道自己所未知的,每月不要忘记自己所已知的,这样可以说是爱好学习了。”大家清楚了吗?每天学习一点新的东西,反复实践已经掌握的东西,那就是好学。
58、他成功地办成学校,能够招来学生,又说明当时孔子的学识和品德,已经得到社会的承认,才会“有朋自远方来”拜师求学。
59、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罕》第六章)(我少年时低贱,所以会从事许多粗鄙的工作。)子云:吾不试,故艺。(《子罕》第七章。试,被任用。)(孔子说:我没有被任用当官,所以干一些技艺。)据各种孔子传记,孔子少年时给鲁国大夫季氏家放过牛,后来赶过车,还到乐队临时打工当吹鼓手。从事这些“鄙事”,当然是为了生存。古人早婚,他大约十八岁结婚,他要养母养家。二十岁以前,母亲病逝,同父异母的哥哥是跛足的残疾人,妻女也要他来照顾。由于文化基础好,他先后做过仓库管理员、畜牧管理员等“委吏”(小职员),都是卑微的差事。由于他为人诚信、工作负责,三十岁前后又做季氏家管记事的家臣,再被推荐到邻国齐国,作田昭子的家臣,做类似现在的私人文书或秘书工作。直到大约四十岁他走上私人办学之路,他一直在社会下层,从低贱、卑微的工作干起,养家糊口。
60、由于匡衡家里很穷,白天他要干许多活来养家糊口、只有晚上才能静下来安心读书,但是他却没钱买蜡烛,一到天黑便没法看书。匡衡觉得浪费了晚上看书的时间,内心十分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