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审判
1、是的,苏格拉底在70岁的时候被判处死刑,原因如下:
2、这不是太难以令人理解了吗?殊不知,当时在雅典是不存在任何个人权威的。既没有知识的权威,也没有道德的权威,甚至没有政治的权威。唯有一个权威,那就是人民的权威,一切都得服从人民群体。苏格拉底虽然是一位名人,但却并不是备受尊重的哲学权威。相比起来,他的名气更多地来自于他的怪诞。
3、审判苏格拉底的500人议会是一个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于一身的机构,雅典虽然在当时实行的是直接民主制,但是对民主本身却没有设立任何的制约机制。凡是公民大会或者500人议会通过的决定,都拥有最高的权威,因为这是雅典公意的体现,而公意永远是正确的。
4、起诉苏格拉底的三人都是雅典公民,以美莱特斯为首,他们依法提起公诉。对苏格拉底主要的指控是不敬神和敬事新神。
5、依法雅典人每年可以放逐一位政治领袖,由公民大会投票选出。因以破碎陶片充作选票,而得名“陶片放逐法”。
6、在托克维尔看来,这种不受法律制约的无限权威,永远是一个“坏而危险的东西”,因为只有上帝的智慧和公正才能享有无限权威而不致造成危险。人世间没有一个权威有资格去行使无限权威。无论是以国王的名义还是以人民的名义,以民主政府的名义还是以贵族政府的名义,只要它行使的是无限权威,那么这就是给暴政播下了种子。
7、苏格拉底的言论明确表示出他对“人民”这个群体的轻蔑,想要同它保持距离。
8、他的被处死,其实在情理之中。而现代人惯于拿现代的民主来衡量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认为平等与自由理所当然都是民主政治的内容,因此苏格拉底之死才成了难以解开的结。
9、(一)苏格拉底的死既是雅典的也是苏格拉底的真实悲剧1.这个悲剧既是雅典人对言论滥用法律施行暴力的结果2.这个悲剧也是苏格拉底严格操守和践行其人生信念的结果。
10、对自己提出的处罚方案又近乎玩笑,仅希望罚款一百德拉克玛了事。
11、苏格拉底是被判处了死刑,但苏格拉底所留下的问题却成为后世永恒讨论的主题。为什么当时作为民主典范的雅典城邦会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12、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同现代世界形形色色的民主政治并不一样。
13、群体的意志和利益高于其它一切,为此可以牺牲个体的利益和权利。
14、苏格拉底教学生也从不给他们现成的答案,而是用反问和反驳的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的思想影响。请看一个他和学生问答的有趣的例子。
15、既没有脱离群体的自由,也没有言论的自由。
16、他那不合情理的刑罚意见,和藐视法庭的态度,反而迫使本来同情他的部分陪审员转向选择原告提出的刑罚,最后以三百六十票对一百四十票被判死刑。
17、特别是,当无限权威是以人民的名义、以公意的名义来对少数人施加强迫时,少数人几乎无法抵挡它们。面对全体人民的绝对意志,少数人唯有服从。雅典城邦正是以多数人的名义,判处苏格拉底死刑的。雅典的民主制使后人明白:不受制约的民主无异于多数人的暴政。
18、在民主自由观念深入人心的现代世界,苏格拉底之死就不仅成了一个问题,而且成了现代人心里一个难以解开的结。
19、他却婉言谢绝买通狱卒表现了他认为法律至上,他说:“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将死,你们活下来,是谁的选择好,只有天知道。”表明他认识到了雅典民主的弊端,对民主政治还有疑惑,他不明白雅典民主究竟有多大意义,是不是完全正确的。
20、苏格拉底的死告诉我们,即使是多数人的民主,即使是公意的统治,也有必要接受法律的约束,我们应该根据法律来统治而不是根据意志来统治,我们应该接受的是法律的审判而非意志的审判。躺在人民意志旁边的是静悄悄的法律和传统。正如阿克顿勋爵在反思苏格拉底之死时所言的:“全体人民的统治,即人数最多、势力最大的阶层的统治,有着和纯粹的君主制一样邪恶的本性,因而基于近乎相同的理由,需要自我制约的保障制度,并且应当实行永久的法治,以防止舆论专横的革命。”
21、(二)苏格拉底之死的政治哲学意义1.苏格拉底之死是对“美德即知识”的学说的最高体认和实践2.苏格拉底之死是对正义和法律的最高维护与忠诚3.苏格拉底之死是对城邦政治和民主原则的赤诚奉献和深刻检验4.苏格拉底之死不可置疑地证实了使用暴力来钳制言论的不义和无效5.苏格拉底之死用生命和鲜血彰显了“多数暴政”这个后民主的重大问题6.苏格拉底之死通过真善合一的人生之路完成了对死亡的“知”和超越(三)苏格拉底的死催发了政治哲学的生1.苏格拉底的死是政治哲学的生的巨大创痛!2.对苏格拉底之死的思考是政治哲学研究的基点
22、苏格拉底在第一轮的投票中以二百八十票对二百二十票被判有罪,在法庭上,他辩解自己非但无罪,反而于城邦有功,理应得到城邦的礼遇。
23、他想用自己的生命唤醒蒙昧的人们。
24、雅典一条独特的法律即最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25、嗯是因为苏格拉底这个人心态很好,很多事情都用哲学的理论为自己进行化解吧
26、苏格拉底被判处有罪以后,他的学生已经为他打通所有关节,可以让他从狱中逃走。并且劝说他,判他有罪是不正义的。然而苏格拉底选择了慷慨走向刑场,视死如归。他的理由:我是被国家判决有罪的,如果...”
27、苏格拉底在阿吉牛西战役的审判中意识到,古希腊人缺乏理性,因为他们判死了拯救雅典于敌手的九位海军将领!苏格拉底反对僭主,但也反对民众们缺乏理性的愤怒。而古希腊人之所以要杀掉他们的英雄,主要是因为将领们回收士兵的尸体不及时,甚至没有怎么回收,这让坚信人死为大的古希腊民众无法容忍,他们的孩子若是无法入土为安,那么死亡后只能活在无尽痛苦中,甚至殃及家族。
28、除此之外,苏格拉底的众弟子当时积极参与了推翻民主政治的活动,这一举动在很大程度上威胁了一大部分人的利益,处死苏格拉底成了民众为保全自己利益的必要一环。
29、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个体只有在属于城邦(亦即群体)时才具有存在的意义,不属于城邦的个体要么是鬼神,要么是兽类。
30、约摸一个月后,这位年已七旬的哲人遣退妻儿,在众位弟子面前饮下毒鸩,从容就死。
苏格拉底审判
31、首先,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盛行民主法制,而当时所谓的“民主”,直接建立在了民众的主观想法上,通过陪审团投票的方法,来判定一个案子是否构成犯罪。而当时苏格拉底狂妄的言论和怪诞的行为,招致众人的不满,理所当然被残忍处死。从这一方面剖析,实质上揭示了苏格拉底之死是古希腊不健全法律下的悲剧。
32、公元前399年,有三位雅典公民对苏格拉底提出公诉,控告苏格拉底不敬神灵和毒害青少年。当时执政的雅典民主政府对苏格拉底进行了审判,陪审团的501位雅典公民,以281票赞成,220票反对,而判决苏格拉底有罪,并处以死刑。苏格拉底饮下毒酒自杀而死,终年70岁。
33、苏格拉底经常和人辩论。辩论中他通过问答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人产生新思想。他从个别抽象出普遍的东西,采取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四个步骤。“讥讽”即通过不断追问,使对方自相矛盾,承认对此问题无知;“助产术”即帮助对方抛弃谬见,找到正确、普遍的东西,即帮助真理问世;“归纳”即从个别事物中找出共性,通过对个别的分析比较来寻找一般规律;“定义”即把单一的概念归到一般中去。
34、孰是孰非,谁善谁恶,不那么泾渭分明,感情上的取舍则成为一种痛苦的折磨,因而其悲剧色彩愈加彰显。
35、这就是说,在古代希腊,个人是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自由的(即柏林所说的“消极自由”)。
36、有人会问,对于像苏格拉底这样一位大哲学家,雅典人似乎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对权威人士的尊敬,仅以区区罪名,即判以极刑。
37、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判处死刑是雅典民主被滥用的体现,表现出雅典民主是多数人的暴政,他选择从容赴死,是他尊重雅典所谓的民主审判,尊重法律,与社会道德无关。
38、公元前三九九年,哲学家苏格拉底被雅典的一个人民法庭判处死刑。苏格拉底于是被投入监狱,等待雅典在提洛岛祭祀阿波罗神的活动结束后处决。其间,弟子们轮流探监,陪伴老师度过最后的日子。于是,便有了柏拉图记载苏氏狱中言论的那几篇著名的对话录。
39、审判苏格拉底一案的陪审团由五百人组成,先是由原告和被告分别为自己辩护,并进行举证。之后陪审团举行第一次投票,决定被告是否有罪。
40、在苏格拉底一案中,一方是追求真理、舍身取义的伟大哲人,另一方则是以民主自由为标榜、被视为民主政治源头的雅典城邦。
41、如果以现代人的眼光看,这纯属对个人自由与权利的践踏。但在雅典,像底米斯托克利等一批最著名的政治家都在流放之列。
42、这是因为,苏格拉底本身是一位哲学家,但更因为,他是一个有原则并坚持了原则的人。
43、在现代的民主政治中,个体一面从属于群体,一面却享有作为个体的独立性,享有自由。
44、这与我们中国古代比起来,习俗上比较相似,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45、同时在“人民”看来,他的言行实际上已经造成了某种伤害,因为他的弟子参与了推翻民主政治的活动。
46、但在古希腊,个体是完全从属于群体的,他没有脱离于群体之外的自由。
47、“苏格拉底之死意义:表明法律只有被遵守才有权威性。只有法律树立了权威,才能有国家秩序与社会正义的存在。
48、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苏格拉底的罪名似乎是莫须有的,没有确凿的犯罪行为,其言论也没有导致直接的伤害。但在雅典,对犯罪行为的认定不同于现代。无论什么指控,无论犯罪行为是否确凿,也无论是否造成直接的伤害,只要陪审团投票认定,罪名即告成立。
49、投票时只要在陶片上刻上名字即可。无需过失,也无需罪行,只要获得票数超过六千,即遭流放。
50、另外,苏格拉底之所以自觉饮下毒酒的原因,是因为他认为法律不能被破坏。他坚定践行自己对理想世界的主张,即城邦必须有权威法律约束。在以后的很长历史中,苏格拉底都被认为是为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伟人。
51、苏格拉底对当时民主制的弊端一目了然,正如近代哲人兼政治家密尔所言,除了少数人的暴政,还有多数人的暴政。
52、原本苏格拉底可以被赦免,可通过罚金等手段代替死刑,但他不愿如此屈服于多数人的强权。他视死如归,相信神的正义不会被践踏,也相信自己坚持的是正义的原则。因此,他不可能通过战争手段去抗争,他的死亡,始于原则。这原则,犹如我们古代的先贤,一并被人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