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登岳阳楼>>是杜甫的
2、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分裂。
3、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4、《望洞庭》
5、原文如下:
6、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7、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8、不过,杜甫也写有关于洞庭的诗《登岳阳楼》:
9、此句上下联对仗工整,前后照应。
10、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11、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2、诗的`前半赞叹洞庭湖的宏伟壮阔,是古往今来写洞庭湖的名句,与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名句同为人们传诵。后半抒情。全诗意境浑厚,气势磅礴,虽悲伤却无颓废之感。《唐子西文录》:"过岳阳楼,观杜子美诗,不过四十字尔,气象宏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湖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苕溪渔隐丛话》引《西清诗话》云:"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13、登岳阳楼唐.杜甫
14、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5、夸张:诗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16、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17、这首诗名为《登岳阳楼》,杜甫五十六岁时所作,两年后杜甫便离开了人世,诗歌如下:
18、此句写水的力量能够割裂大地,能够浮动乾坤。夸张作用明显
19、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20、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1、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22、戎马:军事。
23、这首诗充满着浓重的感情色彩,杜甫写这首诗时已经是晚年了,身心俱疲地他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叹岳阳楼景致的磅礴大气,叹自己晚年的漂泊不定,叹自己的一生碌碌无为。历史上杜甫在写这首诗后大约两年便离开了人间,这首诗里面便暗含着杜甫的境况,令人动容。
24、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25、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云阳楼。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26、大历三年(公元七六八年)杜甫携眷夔州出峡,漂泊在江湘一带。暮冬流寓岳州,登临岳阳楼而有此作。「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实为千古名句。前人称此二句「尤为雄伟,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以豁达。」(宋人黄鹤《少陵年谱》)。全诗将眼前雄伟壮阔的景色与诗人个人的身世悲凉之感及对国事边事的忧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具有极为深广的内涵。表现上擒纵自如,卷舒随意,折转巧妙,充分表现了沉郁顿挫的杜诗本色。
27、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开头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二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三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末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写景虽只二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
28、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29、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
30、《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这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前两联写登岳阳楼所见,用凝练的语言,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和宏伟壮丽的形象真实地描画出来,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颈联表现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尾联抒写出诗人眼睁睁看着国家离散而又无可奈何,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的凄伤。这首诗意蕴丰厚,抒情虽低沉抑郁,却吞吐自然,显得雄浑大气,气度超然。
31、早就听说洞庭湖的水势浩大,今天终于登上了这座闻名遐迩的岳阳城楼。洞庭湖如此广阔,东南面的吴地和楚地,似乎被割成两国。洞庭湖的水势浩瀚,整个天与地就如日日夜夜在波涛上漂浮。望着这浩瀚的景象,想到我的亲友连一点消息也没有,而今年迈多病,栖息在这只孤零零的小舟上。在关山以北依然战火不断,凭轩远眺,默思着国难家愁,我终于涕泪交流。
32、白话译文
33、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34、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35、以前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终于如愿登上岳阳楼。
36、作者:孟浩然
37、这首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之一,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
38、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39、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40、此句意思为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41、涕泪:眼泪。
4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3、字:指书信。
44、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45、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释义: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
46、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47、诗文解释:
48、岳阳楼记
49、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
50、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1、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52、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释义:很早听过闻名遐迩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53、诗文简析:
54、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
55、凭轩:靠着窗户。
56、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
57、乾坤:指日、月。
58、杜甫的<<登岳阳楼>>
59、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60、诗句全文如下:
61、孟浩然也去过岳阳楼,他做的诗是
62、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
63、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
64、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65、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
66、关山北:北方边境。
67、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68、昔闻洞庭水,今上云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69、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70、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71、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2、《登岳阳楼·其一》宋代: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72、凭:倚。
73、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整个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动。
74、首联叙事,颔联描写,颈联抒情,尾联总结。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75、《望洞庭》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不是杜甫的作品。
76、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3、《登岳阳楼·其二》宋代:陈与义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77、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
78、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年老多病只有一只船孤零零的陪伴自己。
79、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80、译文2:
81、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82、全诗以自叙和抒情为主,真挚感人;写景只是三,四两句,既是实写,又想象,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
83、杜甫没有写过黄鹤楼诗句,只写过一首《登岳阳楼》。
84、登岳阳楼
85、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86、两首诗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