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经典文案 > 孔子论语大全集

孔子论语大全集

时间:2023-03-14 17:33:57

孔子论语大全集

1、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2、这章经文只有一句话,但孔子对弟子冉雍的评价却非常高。在孔子所教育的弟子中,直接评价一个人可以做一个地方长官的,冉雍是甚中一人。

3、①三军:军队的通称。②匹夫:夫妇相匹配,分开说则叫匹夫匹妇,所以匹夫指男子汉。孔子说:“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战国·孔子

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qū]肱(gō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6、孔子的十二个著名故事:《义利之辩》、《孔子问礼》、《孔子学琴》、《孔子相师》、《诛少正卯》、《丧家之犬》、《知其不可而为之》、《子见南子》、《孔子行礼》、《评赎奴隶》、《孔子使子路问津》、《渡河落水山间晒》。

7、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战国·孔子

8、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9、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0、《论语》一书中,孔子夸人的经文很多,今举其一例。

1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12、学习态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3、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经常去实习(温习)它,不也是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知识点:“说”通“悦”意思:高兴

14、以下列举十条

15、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16、《论语》三则中第一则提出了学习中绝不能弄虚作假,不懂装懂,而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正确态度。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随时随地向别人取长补短。

1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人与人交往,要守信用。

18、子曰:“吾十有(yòu“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yú]矩。”《为政》

19、孔子说:“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20、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说大话不羞愧的人,根本就没有一定要去做的念头。《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这部书大约最后编定于战国初期。因其成于众手,具体作者已难考定,但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21、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22、①逝者:指流逝的时光。②斯:这里指“川”,即河水。③舍:停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23、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孔子赞扬的颜渊就有这种发愤好学的乐观精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针对冉求在学习问题上认为自己能力不够的思想,孔子认为所谓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来,你现在以能力不够划地自限,实际上是没有坚持到底的缘故。在这里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述而》)。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24、子曰∶“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2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26、子夏曰:“博学而笃[dǔ]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27、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8、《论语三则》为:

29、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0、孔子故事很多记录在《论语》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其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贡,他们忧虑师道失传,首先商量起草以纪念老师,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孔子论语大全集

3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32、子曰。五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距。

33、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34、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啊,可以让他去做一个部门或一个地方的长官。

35、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

36、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3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38、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39、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0、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41、《论语雍也篇》中

42、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关于这一思想,在孔子的学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现出来。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路》)也就是说当官时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学习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这一思想实质上也体现了学与用的关系,要想当好官必须学习,学习的目的应是更好地当官,体现了学习与应用的关系,也体现了孔子办私学的目的,即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他们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作教师培养政治人才,当然在孔子看来,学习的目的也在于对道义、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43、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4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论语·为政》——战国·孔子译文:1、孔子说:“学习到的东西,常常去练习、实践,不是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孔子说:“学习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凭此做学习的榜样”3、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因为迷惑而更加危险。”

45、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47、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48、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也强调学习要抓根本的东西,孔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这里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说明自己的“多学”是相对的,在多学的基础上,我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学说的,这个道理就是学习的根本,学习重在抓住根本。这里孔子间接地说明了博与精的关系,值得借鉴。

49、孔子说:“学习了却不思考就会迷茫,思考了却不学习就会危险。”

50、第二则以对颜回这一正面榜样的称赞,倡导了勤学苦学,以学为乐的学习精神。

51、言必行,行必果:说话一定要讲信用,做事一定要果断。

52、第三则指出了学习《诗经》能够产生的多方面的学习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