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有叫朱熹的吗
1、王阳明是明朝的,朱熹是宋朝的。
2、朱熹家族是世界上最大的家族,有800万人,其中海外就有百万。
3、阶层分利,朱的理论让读书人享有权利。
4、在朱熹看来,天理只有一个,然而反映在具体事物上,理却有无穷。太阳有太阳的理,大地有大地的理,牛有牛的理,马有马的理,桌椅板凳有桌椅板凳的理。但这些无穷的理,却又可以归束为一个理,也就是那个宇宙本源的理。——这叫做“理一殊分”,用朱熹自己的比喻,宇宙本源的那个理,好比是天上的月亮,这个月亮只有一个。但它映照到水中,却有无穷,长江有长江的月,黄河有黄河的月,每个湖泊也有自己的月。
5、朱熹(1130-1200年)中国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字元晦,后改名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
6、朱重八要改名
7、这种情况不止于朱熹家族,唐代人毕构,他的名字用的是木字旁,他儿子名为毕炕,用的是火字旁,孙子名为毕增,用的是土字旁。南宋的大奸臣秦桧,父子三代用的名字也是如此,其子秦熹,其孙秦埙。
8、——所以,朱熹的学说才叫“理学”。因为朱熹承认有一个独立于人的意志的“理”存在,所以这种学说其实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
9、朱重八排行第八,所以叫做朱重八。当然,也有民间传说,说朱元璋生下来的时候,身上有虫子爬,所以取名虫扒,谐音重八。
10、因为他们的认知不同,所以治学方法也不同。朱熹认为理一殊分,天理是无法直接认识的,我们人所能见到的只有具体事物,所以我们必须从研究具体事物入手,一个一个的穷究它们的理,最后达到对天理的认识。从方法上来讲,就是从格物入手,博览群书,最终一点一点的接近天理。
11、顺便说一句,朱熹和陆九渊是好朋友,虽然哲学思想不同,但双方友情极好。两人除了鹅池之会之外,后来朱熹在南康主持白鹿洞书院,特地请陆九渊来讲学,并将陆九渊的讲义刻在石碑上,流传后世。不过到他们晚年,也逐渐走向偏激,在学术辩论中言辞日趋尖锐。陆九渊死后,朱熹前往吊唁,哭罢,良久曰:“可惜死了告子”。——真令人可发一笑。
12、是宋朝的理学家,不是明朝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13、陆九渊也认为宇宙的本源是“理”,但这个理和朱熹的理不同,陆九渊的定义是“心即理也”,也就是说,陆九渊的理不是客观存在的,它就是人的内心。用陆九渊自己的话讲,就是“道未有外乎其心者”,或者说是“人皆有是心,心皆有是理,心即理”。在陆九渊看来,心与理是直接合而为一的,天理不在别处,就在人心当中。
14、不管如何,朱八八同学从底层老百姓奋斗到九五至尊,对自己家族没有正式名字的现状深以为耻。因此朱元璋发达之后,就把他父亲朱五四的名字改为朱世珍,自己这一辈改为兴字辈,为几个哥哥分别取名朱兴隆、朱兴盛等。
15、五行对应天地间的德行,并隐含着人世父子间的伦理关系。
16、其实,朱陆之间的这种相互指责,都是有道理的,两派的末流弊病,也正是从他们的治学而出。朱学之弊在拘,最后沉陷于条条框框而无法自拔。陆学之弊在荡,这些陆学末流不屑于读书,而好空发大言。
17、简单解释就是:著名理学家朱熹作的批注就叫朱注。
18、其次,第三个字必须带有一个五行的偏旁或组成部分,并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依次循环。五行说的具体年代已不可考,上古时代,伏羲依据洛河图创立了八卦,自此阴阳五行说便逐渐流行。以金木水火土五行来取名并不稀奇,宋朝时的朱熹、秦桧家族以及南齐高祖萧道成等均有以五行命名的子孙。
19、首先,他给每个儿子定了一个辈分表,每个表20个字,从孙子开始依次向下取名字。太子朱标家的20个字就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比如朱允炆的长子就叫朱文奎。
20、朱熹和陆九渊曾经有过一次非常著名的辩论,那是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上无比重要的一次聚会,史称“鹅池之会”,在那次会谈中,两种学派进行了面对面的交锋,结果“朱以陆教人为太简,陆以朱教人为支离”。
21、简而言之,儒学发展到宋朝,就产生了所谓“宋学”,宋学是和汉学相对的,相比于汉学的注重章句注释,宋学的关注点则是一种形而上的思辨。宋学有两个主要流派,一是发轫于北宋二程(程颐、程颢),集大成于朱熹的理学,又称程朱学派,一个是产生于南宋陆九渊,后来被明朝王阳明所继承的心学,又称陆王学派。
22、五行暗含了从生到长到收获,直到最终圆满的整个过程,而父子之间的伦常道理,也恰在于此:“是故父之所生,其子长之;父之所长,其子养之;父之所养,其子成之。”最终引申出:“诸父所为,其子皆奉承而续行之,不敢不致如父之意,尽为人之道也。”
23、——所以,陆九渊的学说就叫心学,它显然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
24、朱熹的学派是理学
25、从哲学的本质上来说,朱熹认为宇宙的本原就是一个“理”,什么是“理”呢?简而言之,就是“道理”,太阳每天早上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这就是理;水从高处流向低处,这就是理。在朱熹看来,理是整个宇宙的前提和根本,用他自己的话讲,就是“且如万一河山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换言之,朱熹的“理”,是一种先于宇宙存在、超脱于宇宙的事物,不因人的喜好爱恶而转移,所以又叫“天理”。
26、朱元璋,原名朱重(chóng)八,关于重八这个名字的由来就有很多有意思的说法。元代统治者排斥汉文化,普通老百姓没有资格取正式的名字,通常按照排行和父母年纪加和作为名字。比如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就是他出生的时候父母年纪加和为五十四岁,所以叫做朱五四。
27、谢谢你的关注
28、当然朱标的这一支并没有发扬光大,大家比较熟悉的还是燕王朱棣家的20个字: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从朱高炽(明仁宗)到朱由检(崇祯帝),历代皇帝名字的第二个字都和这20个字顺序相同,明朝皇帝之间的亲属关系是不是一目了然呢?
29、《春秋繁露五行对》中认为,木、火、土、金、水,分别对应春、夏、秋、冬,“春主生,夏主长,季夏主养,秋主收,冬主藏。藏,冬之所成也。
30、朱、陆两种治学方法,其实颇似禅宗的顿悟和渐悟。
明朝皇帝有叫朱熹的吗
31、常有人诙谐得说朱元璋为元素周期表做了巨大的贡献,子子孙孙枝繁叶茂,为了满足五行命名规则,他的子孙们不得不绞尽脑汁,甚至开始造字,比如朱慎镭、朱同铬、朱在钠、朱恩钾等,这些字也成了高中时元素周期表常见的字。
32、这两个学派有什么不同呢?
33、但陆九渊认为天理即人心,天理不在别处,即在我心中,因此根本没有必要去格物,也没有必要去读书,只需要对自己的内心进行认识,用陆九渊自己的话讲,就是“发明本心”,或者叫“求放心”,找到自己失去的那颗本心。一旦你拂去了心上的尘土,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本心,那自然而然也就认识了天理。
34、第二种情况则是在了解了一个人的先天五行的情况下,利用强者抑之,弱者扶之,缺者补之的原则,利用姓名的五行调谐、平衡先天五行。起名也是遵循此种原则。现在大多数人是用这种方式起名。
35、为了重建家族礼法秩序,也为了从根本上否定元朝对汉文化的荼毒,宣扬汉文化,维持统治权威,朱元璋为子孙后代定下了复杂的取名规则。
36、朱熹的“熹”字,本意就是“炙”的意思,在古代偏旁仍算作“火”(这一点与明朝正德皇帝朱厚照的“照”字相同)。而朱熹儿子的名字,朱墅、朱埜、朱在,全是以“土”为偏旁。再如朱熹孙子的名字朱鉴,曾孙朱浚,显然分别是以带“金”、“水”偏旁的字来命名的,五世朱林,六世朱炣,七世子墍,分别是以“木”“火”“土”为偏旁。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循环相生,生生不息。朱氏一门七代,取名按五行排列,次序井然。
37、通过对子孙的命名,强调五行相生,恐怕暗含了对子孙后代的希冀:祖训不可不遵,纲常不可废坏——唯有如此,才能将祖宗基业代代传承。
38、朱熹是仅次于孔子的第二大圣人,是明朝著名的理学家。他的《四书集注》是封建科举的标准教科书,成为封建士子(而非皇帝)修身的准则;他的理学思想被公认为“天下之真理”,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长期为历代封建王朝所垂青,作为治国之本,同时也作为封建王朝对人们(同样不包括皇帝)思想行为的规范准则。
39、在古代,我国对于贵族及皇族是有很强的血统门第认知的。在朱元璋创建明朝之前,其自身是一个五代贫农的家境,所以为了体现其自身血统的高贵性,所以就冒认了朱熹为祖先。至于为什么冒认朱熹,主要是因为在明代之前朱姓没有什么特别著名的人物,而朱熹在百余年前的南宋是作为儒家圣人一般的存在,所以其知名度也更符合朱元璋的需求。
40、一、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克
41、为什么他们喜欢用五行来起名呢?
42、用这种理论取名的,古代多为社会上层人物家庭,用五行循环相生的关系来寓意生生不息,子孙绵延的愿望。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虽然也有这种愿望,但他们因为生活所困,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改变自己或子辈的个人命运,表现在取名上多利用姓名五行信息,来平衡先天五行,企图籍此以改变命运,这样就有了五行入名的第二种情况。
43、明朝皇室命名是以朱元璋在位时给每个儿子定了后世子孙的名字为三个字,朱元璋给每个儿子列了12个字,后世子孙名字中的中间那个字就从12个字中按顺序排
44、明朝皇室子孙的取名规则
45、就是朱熹对儒家书籍的标注,八股文都用朱注因为1,巩固封建统治,2,明朝皇帝姓朱,就认为朱熹是他们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