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的历史地位和代表作品
1、叶圣陶先生是教育家,作家。拜读过先生的长篇小说‘倪焕之’。也去过甪直古镇先生教书的地方。先生写过很多童话故事,影响深远。
2、三个孩子说:“这是有意义的工作,我们也要做这种为社会处理的工作。”他们很高兴,因为有了自己的工作目标。
3、《稻草人》这篇童话就通过一个富有同情心而又无能为力的稻草人的所见所思,真实地描写了二十年代中国农村风雨飘摇的人间百态。
4、把外在刺激与自己原有反应结构之间建立起联系,是儿童活动的实质。这也是我们提倡教育活动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学生的感受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等原则的原因。
5、三个孩子告别老师,选定自己前进的道路,踏上了旅程。
6、米星如这篇童话,让人想起叶圣陶的《稻草人》,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叶通过“稻草人”的所见所思,真实地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农村风雨飘摇的人间百态。米氏则以一只阅尽人间沧桑、为拯救弱者而牺牲自我的石狮,表达了对同年代不公世道的抗争。两篇童话均构思新颖独特,描写细腻逼真,富于现实内容。米氏与叶圣陶熟识,他的童话受叶圣陶影响并不奇怪。“稻草人”与“石狮”具有象征意义,代表正直的知识分子对被压迫大众的同情,也表达出没有力量、没有办法可以改变环境的无奈。石狮最后倒下,与叶圣陶《古代英雄的石像》的结局不是也有几分类似吗?开明书店把《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与《石狮》三部创作童话,列为《世界少年文学丛刊》前三部,这是有道理的。
7、《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月亮姑娘的亲事》、《快乐的人》、《儿童之观念》、《芳儿的梦》。
8、《生活》是叶圣陶先生于1921年发表的一篇散文,文中记述了当时几类中国人的生活状态。一种是他家乡的有钱有闭阶级的生活,每天一睁眼就是去茶馆,一坐一天,什么都不想,就是吃茶侃大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另一种是城里的有钱有闭的人,同样也是茶馆,聊天,无所事事。除了这些人外,叶先生还介绍了被土地所束缚的农民“自己只不过做了一柄锄头或者一张犁耙”和被机器所控制的工人“许多撑着倦眼的人就在这里做那机器的帮手”,这些农民劳工就是这样反复着自己单调的没有出路的生活。无论是有钱的,还是无钱的,叶先生观察到他们不过是“没有思想的动物散布在一条大道上罢了”。
9、《稻草人》
10、叶圣陶最著名的三个作品是《春宴琐谭》、《隔膜》、《稻草人》。
11、在对学生的管理中,教师要公平、公正地善待每一个学生,从不偏私。这就需要教师要有崇高而无私的爱心及海洋般宽广的胸怀,能容纳和理解学生所有的错误,从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对待学生的错误,从不体罚,而是让学生唱歌或做件好事来改正错误。在充满爱的教育中,真正体现出教师在学生心口中伟大的地位。这种爱的教育给予学生的是莫大的信任,会让学生充分体验到“管理者”的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叶圣陶曾说“匡互生把学生的过失看作他自己的过失,每逢跟犯过错的学生谈话,他往往是先滴下眼泪来。学生受到感动,往往相对出声而哭。”春风话语细无声,叶圣陶一生所遵循和推崇的始终是近于“爱的教育”,即所谓的感情教育。在这种爱的教育环境里,学生怎能不受到感动,不受到爱的熏陶呢?
12、《倪焕之》是叶圣陶一九二八年写的一部长篇小说,连载于当时的《教育杂志》上。《倪焕之》真实地反映了从辛亥到第一次国内战争时期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历程和精神面貌,反映了“五四”、“五卅”这些规模壮阔的运动曾经给予当时知识青年的巨大影响
13、《稻草人》讲一个稻草人在田野里工作,它看见虫子在叶子下面吃庄稼很担心告诉老妇人,可是老妇人不理。稻草人又看见渔夫和鱼儿很可怜,可是自己无能为力不能帮助他们,于是稻草人倒下了。
14、《儿童之观念》
15、第二天,三个孩子来到荷花池边,看见很多男男女女在荷花间来来往往,把露珠滴在钵体,用露珠制作香水,也是给富贵人家用的。
16、事实上,叶圣陶是20世纪20年代第一位写童话的作者。他的作品《稻草人》于1923年出版。这部儿童读物在许多青少年当中极受欢迎。另一个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讲述了一块石头被雕刻成英雄的形象。这个简单易读的故事背后的寓意是嘲笑专家的傲慢自大与人们的麻木。
17、《绿山墙的安妮》——加拿大作家,露西·莫德·蒙格马利《绿山墙的安妮》讲述了纯真善良、热爱生活的女主人公小安妮,自幼失去父母,11岁时被绿山墙的马修和玛丽拉兄妹领养,但她个性鲜明,富于幻想,而且自尊自强,凭借自己的刻苦勤奋,不但得到领养人的喜爱,也赢得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友谊。
18、叶圣陶童话的突出艺术成就,在于他对“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的特征。作家的冷隽、客观的风格色彩并不排斥他内在热情和主观见解的表达。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在叶圣陶小说风格的诸因素中最为突出。
19、受到兵灾的同胞提着快要折断的手臂在哀哭;抱着快要死去的孩子在狂叫。他们说救济苦难的同胞是大家应当做的事,所以愿意尽一点微力,出来到处捐募。
20、《稻草人》——中国作家,叶圣陶《稻草人》是新中国第一本为儿童而写的童话集,作者叶圣陶也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茅盾这样评价叶圣陶:你要从他作品中寻找惊人的事,不一定有;然而即在初无惊人处,有他那种净化升华人的品性的力量。
21、有一天,他坐在家里,忽然来了两个客人。这两个客人原来是两个骗子。他们打算弄些钱去喝酒取乐,就扮做募捐的样子,一直跑到他家里。因为他们知道,他自身围着一层幕,看不出他们的破绽。
22、市民们虽然有些惋惜,但很快就把它们收在一起,铺成了一条小路。作者通过这样一个故事,讽刺了那种骄傲自大、脱离群众的人,说明人们只有彼此平等地结合在一起,脚踏实地做实事,生命才有意义。
23、裴斯泰洛齐,他是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也是一位“慈爱的儿童之父”。
24、兰儿认识了一个男孩,他们相爱了。男孩父母双亡,独身一人过着清贫的日子,男孩对兰儿很好,无论刮风下雨,他都按时接送她上下班。
25、《芳儿的梦》
26、短篇小说集《隔膜》,是叶圣陶先生早年的一本重要著作,初版于十二年(1923年)三月,是“文学研究会丛书”的一种,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笔者收藏的是二十二年(1933年)四月的“国难后第一版”。
27、他从口袋里取出一大块黄金交到客人的手里。两个客人诚恳地道了谢,就告别了。出了大门,两个人互相看看,脸上现出狡狯的笑容,一同去喝酒取乐了。
28、本来想骂他,但看见他仍然在笑,一点也没感觉自己被骗了,于是她的怒气就消了。后来,甚至他被死神刺死的时候都很快乐,没有悲伤。因为他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29、其中既有对重大政治斗争题材的记述和感受,旗帜鲜明,爱憎强烈;也有对生活中一些具体的人物、的描摹,态度亲切自然,体微,状物真切;既有富于哲理性的议论,也有轻柔畅达的抒情;既有激愤的鞭笞和诅咒,也有细微的描写和亲切的赞颂。
30、这篇童话写了石块从被雕成英雄石像到最后被摔碎的故事。石像本来是被雕成了一位英雄,受到市民的敬仰和尊重,但它却因此而骄傲起来,甚至看不起曾经和自己是一块石头的那些小石块,因为它们现在被凿成了小石块,铺在自己的底下做了石基。
叶圣陶的历史地位和代表作品
31、因为那玉石是天然未经修饰的,表面很粗糙,只是玉石中心有一个蓝色的月亮形的光影,愈在亮光下,愈清晰。男孩说,正是因为这片光影,所以这块玉是独一无二的,它叫蓝月亮。
32、叶圣陶童话故事简介:
33、《未厌居习作》收集了1923一1935年间的散文36篇,1935年出版,其中有一部分曾收入过《剑鞘》和《脚步集》这些散文内容比较丰富,形式也不拘一格。
34、放暑假了,李宜、黄和、潘敏三位同学一起去请老师指教,自己在旅行中该注意什么、留心什么。
35、《稻草人》是叶圣陶1922年发表的中国现代童话。通过一个富有同情心而又无能为力的稻草人的所见所思,真实地描写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农村风雨飘摇的人间百态,展现了当时劳动人民的苦难。该作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之一。
36、《稻草人》和《一粒种子》
37、《倪焕之》
38、至于大石块被雕成英雄像就骄傲起来,自以为与众不同,瞧不起人,只是我对大石块当时“心理”的揣摩而已。我写小石块看见大石块骄傲以后怎么想,也只是对它们当时的感受所作的随意揣磨。
39、两年后,兰儿突然厌倦了这场平凡的、无波无澜的爱,她拿出蓝月亮,对男孩说,我们分手吧!男孩拒绝了蓝月亮,说,我是把它和心一起送出的,心再也收不回了,我要蓝月亮有什么用!
40、《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埃迪蒙托·德·亚米契斯创作的长篇日记体小说,首次出版于1886年。
41、她捧着星星项链,飞奔回家,刚跨进门,她就大声喊:“妈妈!妈妈!您在哪里?我送给您一件礼物,最最美丽的礼物,最最稀罕的礼物。”
42、《古代英雄的石像》讲一个石像被人们敬仰很骄傲,看不起小石子,可是后来石像倒了碎成石子,只能铺路了。
43、《隔膜》
44、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3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
45、《稻草人》是第一本为儿童而写的童话集,作者叶圣陶也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茅盾这样评价叶圣陶:你要从他作品中寻找惊人的事,不一定有;然而即在初无惊人处,有他那种净化升华人的品性的力量。
46、儿童主体活动,是儿童依据自我调节的能力水平,对与自己有关系,也有意义的内外刺激进行反应的过程。在这一反应过程中,主体原有的发展水平和主体赋予外界刺激的意义,是制约主体活动的关键性因素。
47、老师给他们出了个题目:将来做什么事业?告诉他们只要在旅途肿瘤性观察新鲜的景色、陌生的人物和各行各业就自然会明白了。
48、《古代英雄的石像》告诉我们无论大石块小石块,彼此集合在一块儿,铺成实实在在的路,让人们在上边走,这才是石块最有意义的生活。在铺路以前,大石块被雕成英雄像,小石块垫在石像底下做台基,都没有多大的意义。
49、《倪焕之》该书是作者惟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在小学教员倪焕之身上,较典型地写出了一部分知识分子从辛亥到1927年大失败这时期的追求和幻灭。
50、《未厌居习作》
51、作品简介:
52、叶圣陶先生是知名的三大家,即编辑家、作家、教育家。他曾经说过,“如果有人问起我的职业,我就告诉他:第一是编辑,第二是教员。” 他当专职编辑,是从商务印书馆国文部开始。也就在任职“商务”期间,1927年5月,他迁居虹口横浜路景云里(今35弄)11号。左邻10号是周建人,右邻11号丙是茅盾与冯雪峰,后门对面23号,是鲁迅的寓所。 作为一个编辑家,他最为人称道的,是在文坛上奖掖后进。他在编辑工作中,严格执行择优采用的原则,尽管是不知名的作者,只要作品优秀,总是放在最显著的地位。因此,他在商务印书馆任编辑期间,发现并培养了一批作家。丁玲,就是他在主编《小说月报》时发现的。丁玲的第一篇小说《梦珂》,被排在头条,第二篇小说《莎菲女士日记》,又被排在头条;接着,第三篇《暑假中》第四篇《阿毛姑娘》仍然是头条。这不仅鼓舞了一位向着文学高峰,起步攀登的年青姑娘,也引起文坛上的普遍注目。在连续发表了这四篇小说以后,叶圣陶又给丁玲写信,说可以出本集子。于是帮她向开明书店联系,出版了丁玲的第一个短篇集《在黑暗中》。就这样,一位文坛上的新秀,被培养出来了。丁玲在上海期间,曾经来过景云里拜望。半个世纪以后,1979年丁玲于劫后到北京,又立即拜访叶老。叶老赠词一首《六么令》,其中有句:“景云投辖。当时儿女,今亦盈颠见华发。”正是回首景云里的往事。 不仅慧眼识丁玲,巴金的成名,也与叶圣陶的发现分不开的。1928年,巴金在巴黎把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抄在5本练习本上,转投到《小说月报》,叶圣陶一看,便为它写了内容预告:“《灭亡》,巴金著,这是一位青年作家的处女作,写一个蕴蓄伟大精神的少年的活动与灭亡。”在1929年1~4月号的《小说月报》上连载以后,24岁的巴金,便从此踏上成名之途。五十多年后,巴金在《致<十月>》中,还念念不忘地说:“倘使叶圣陶不曾发现我的作品,我可能不会走上文学的道路,做不了作家;也很有可能,我早在贫困中死亡。作为编辑,他发表了不少新作者的处女作,鼓励新人怀着勇气和信心进入文坛。”(载《十月》1981年第6期) 据说施蛰存的处女作《绢子》,也是经叶圣陶之手发表的。后来叶圣陶为开明书店主编《中学生》,特辟了《青年论坛》和《青年文艺》,又发现和培养了不少青年作家,如徐盈、彭子冈夫妇,胡绳、吴全衡夫妇,都是在向《中学生》投稿中,得到叶圣陶奖掖的。并且据金仲华谈,这两对青年的结合,就是由《中学生》所促成的。 文坛上的多面手 在新文学运动中,叶圣陶是我国的早期新诗人、新型童话的奠基者,第一批创作了话剧与歌剧的剧作家,是散文家与小说家。他是文坛上的一位多面手。 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他寓居虹口时期,正是他作品质量登上高峰的时期。他的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诞生于1928年,连载于《教育杂志》。当时这份杂志的实际编辑人是周予同,主张要有连载小说。据叶老后来回忆说:“因我有点教育界的经历、感受,于是答应下来,被逼上马。大约七、八天写一个段落,以‘教育文艺’名目,连载12期。从1928年1月动手,11月15日作毕。”他在《作者自记》中说:“每一个人物,我都用严正的态度如实地写,不敢存在着玩弄的心思。”因而这部小说真实地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大革命这十余年间的中国社会生活,成了这一历史时期的一面镜子。在《倪焕之》出版以前,我国虽然也有一些名为长篇,实为中篇的新作品,但在读者中影响不大。《倪焕之》问世以后,我国现代文坛才有了真正意义的长篇小说。当时有人说,这部小说“可作‘五四’前后至最近十余年来的思想史读。”茅盾则称誉这部作品做的是“‘扛鼎’的工作”。解放前,《倪焕之》单行本曾经再版过12次,解放后又印行多次。 在这段期间,他写过一些短篇小说。《夜》,发表于1927年10月《小说月报》,是当时反映“四·一二”事变的第一篇文艺作品。《多收了三五斗》,于1933年7月登载于《文学》创刊号。半个世纪来,它一直被选为语文教材。小说选用了丰收成灾的现实生活题材,从中掘出深含的思想。他曾经说:“我想写的是那些‘戴旧毡帽的农民’的群象,……当时的农民曾经陷入那样的绝境。”这篇短篇后来被鲁迅与茅盾编入中国现代作家短篇小说集《草鞋脚》(该书由伊罗生译成英文,于1974年在美国出版)。 也是在这段时期,他出版过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还有散文集《未厌居习作》。郁达夫曾经说过:“我以为一般的高中学生,要取作散文的模范,当以叶绍钧的作品最为适当。”阿英认为,“叶圣陶的散文,真不啻是一首非常成功的、优美的、人生的诗”。 “左联”的“会外成员” 叶圣陶寓居景云里时期,正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从筹备到成立与开展活动的时期。他为“左联”做了不少工作,却不是“左联”的成员。 本来,叶圣陶同沈雁冰、杨贤江、侯绍裘、瞿秋白这些早期共产党人,相知较深。在《倪焕之》中,他笔下的王乐山,便有侯绍裘的影子。在“左联”成立前夕,出于工作需要,冯雪峰曾经对叶说:“你、陈望道、郑振铎、傅东华,还是保持表面中立态度好,便于联系一些人,就不参加‘左联’了。”于是他就成为不参加“左联”的“左联”成员。 他悄悄地为“左联”做了不少工作。当年一些党员作家,生活无固定收入,要靠稿费维持。按照一般杂志规定,都是文章发表以后才付稿费。叶圣陶任主编,就运用他的职权,交了稿就付稿费,不管后来是否刊用。他不仅在经济上设法帮助,在当时白色恐怖后,还冒着风险,同“左联”患难与共。他曾经回忆说:“胡也频被捕以后,丁玲到开明书店找我,请设法营救胡也频。我立即在开明书店募钱,又和夏丐尊先生联名写信,请国民党元老邵力子帮忙。”后来,丁玲、潘梓年被捕时,他也尽力奔走,参与营救活动。 他住在景云里,一直到“一·二八”战火发生。在《战时琐记》中,他曾经写道:“旧居中了猛烈的弹,三层门窗都不存在了,墙上天花板上的粉饰也都震落下来,木器全毁,衣服有了枪弹孔。书籍埋在灰屑中。”当时他一度避居在刘海粟家中。战后先后迁居人安里(今霍山路21弄)、汾安坊(今东长治路894弄)、麦加里(今溧阳路965弄)。到1935年秋,他才告别虹口,移家苏州。抗日战争时期,他在重庆、乐山、成都等地致力于文教工作。 投身民族运动 抗战胜利后。叶圣陶乘开明书店雇用的木船冒着急流、险滩、暗礁的危险,自重庆东归,在1946年2月抵达上海,重寓虹口。那是开明书店的宿舍,在四川北路祥经里(今川公路146弄)。 当时国内形势日益严峻,他奋起投身于民主运动之中。这一年7月,《文汇报》副刊《读者的话》因发表两封上海市警察的投书而被罚令停刊一星期。叶圣陶立即致函该刊主编柯灵,建议:“文汇停刊期满之日,弟以为出一特刊,至少两版,专载读者投函。……文字内容宜抒实感,宜就最具体方面言之,不作空洞之呼号。……”果然,复刊第一天,《读者的话》整版发表慰问信,另有一整版,转载上海与外地中外报刊对这事件的评论。以后连续三天,还不断发表读者部分来信,以及来信未登的投书人名单。这一次抗议斗争,得到社会上的广泛支持。 当闻一多被暗杀后,他在《民主》杂志上发表了《多说没有用,只说几句》一文,一针见血地揭露了李、闻案的罪魁祸首,并表示“‘人生自古谁无死’,今天,为争取民主与和平而呼号的人士,也没有一个怕死的。”不久,这份《民主》杂志,又继《周报》之后被迫停刊。他在“休刊号”上发表了《又来挽“民主”》:“……自然,多刺一刀,教我们痛得更厉害。可是,多刺一刀,也教我们恨得更深切。……我们决不肯说‘予谷无言’,我们要呼喊‘记住这个恨’!” 臧克家同志曾经谈过,他当时住东宝兴路,离叶老的寓所不远。“叶老为人敦厚诚朴,对人彬彬有礼,真是蔼蔼然长者之风。去拜望他,说到他的好处,他总是温和而含笑地高声说:‘不敢当!不敢当!’辞别时,他一定亲自下楼相送,近十度的一鞠躬。这不能作客套看,这是叶老先生的作风。”然而,在民主运动的斗争中,这位蔼蔼然的长者,却是一位怒目金刚了。 柯灵同志在33年之后,回忆叶老当年对《读者的话》所提的建议,写了一篇文章《叶圣陶同志的一封信》(载《收获》1979年第5期),其中有这样的话:“在‘五四’及其稍后一辈的老作家中,颇有些这样的典型:待人接物,谦和平易,质朴无华,看来很有些温柔敦厚气;但外柔内刚,方正梗直。眼睛里容不得沙子,遇到需要行动的时候,决不落在任何人后面。对这种前辈风仪,我怀有衷心的景仰,叶圣老就是其中的一位。” 要“从践履方面努力” 他确实不落人后,一方面积极参加民主运动;同时还严格解剖自己。在所写的《工余随笔》中,分析自己思想上的缺点,表示要“从践履方面努力”。他对工作抓得更紧了,一直负责开明书店的编辑、出版工作。这一时期他在百忙中,还为儿童、少年与幼儿,连续撰写了三种课本,极受好评。正如开明书店在介绍中所说:“虽然不便匏说这便是文学,至少可以说写作的手法是‘文学的’。” 他只当过十年的中小学教师,但他的教育思想与他所掌握的教规律,从文章中表达出来,便成为春风化雨,泽被着无数求学的青少年与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早在第一次寓居虹口时期,他就总结了过去的教学经验,在他主编的《中学生》与《新少年》这两份杂志中,发表了大量文学辅导青少年阅读、写作,指导中、小学教师正确传授语文知识。其中《文心》(与夏丐尊合作)连载于《中学生》,由开明书店于1934年出单行本第一版,到1948年,已出到第20版。这部书别开生面,用小说体裁,叙述语文知识与技能。朱自清说它是“一部空前的书”。曹聚仁后来谈,《文心》至少有三十种以上的翻印本,在海外流传很广。叶圣陶在这方面的贡献,也使他成为出色的教育家。 正当他在白色恐怖中“从践履方面努力”之时,陈白尘通知他,黑名单上已经有了他的名字,劝他暂避。于是叶圣陶不得不离开虹口寓所,住到辣斐德路(今复兴路)他的妹妹家中。后来地下党先后委托李正文、杜守素、吴觉农同他联系,在周密的安排下,他于1949年年初,登上海轮,怀着“涓泉归海复何求”(他所写的“香港北上”中的诗句)的心情,前往香港,转道北上解放区。 -作者:叶圣陶2004年09月25日,星期六07:36回复(1)|引用(0)加入博采 回忆叶圣陶 我与民国元年(一九一二)毕业苏州草桥中学,当时称苏州省立第二中学,校舍在玉带河草桥之侧,故以草桥中学称之.叶圣陶乃一时之秀,且好文艺. 声讨是他的字,本名绍钧,学校内一直用此名,自作后,比名有秉丞、柳山、桂山等,是苏州吴县人,生于光绪19年(一八九三年)一九一六年他与胡墨林女士结婚。声讨不仅是位教育家,又是一位文学家,等身著作,驰誉海内外。叶圣陶于1921年组织成立文学研究会,是发起人之一,并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职。1923年主编《诗》杂志,1925年与郑振泽合办《公理日报》,1927年编辑《文学旬刊》、《小说月报》、《儿童世界》。1930年任开明书店编辑,夜市中学生杂志编辑之一。解放后,圣陶出任政务院出版总署副署长,1954年十月任教育部副部长,1962年再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他是文人当官,故人不忘故旧,继续与我鸿雁不绝。他以后提任中央文史馆馆长职务。数年前,苏州草桥中学以成立80周年纪念,书邀叶圣陶赴苏州,可惜圣陶因病未能应约,致函请假,未几,得讯圣陶却已作古。 他的著作有《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倪焕之》、《叶圣陶文集》。又曾与朱自清合著《国文教学》、《精读指导举隅》。与夏丐尊合著的语文学术著作,又《阅读与写作》、《文心》、《文章讲话》。
53、月亮姊姊送给芳儿一条美丽的丝绳,还帮她把一颗颗星星串起来,串成了项链。这样美丽的项链,世界上从来没有过,现在却在芳儿手里。
54、他在教育学上提出的主要观点有:主张教育遵循自然,使儿童自然发展、“教育心理学化”(最早提出者)、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还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著有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
55、接着他们又来到了码头、纺织厂,看着人们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带来了粮食和衣服,为社会出来微薄之力。
56、他们先来到一座城市,三个孩子被象牙铺吸引了。他们从雕像牙的老人口中得知了雕像牙作品的不易,有时一年半才能雕好一个作品,却都是给富贵人家的。
57、在教学中,叶老强调教师要用爱心教育学生,要切实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能力等方而的发展,真正唤起人性的真、善、关,用爱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并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58、叶圣陶写过的童话故事有:《小白船》、《一粒种子》、《旅行家》、《含羞草》、《玫瑰和金鱼》、《月亮姑娘的亲事》、《快乐的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59、《古代英雄的石像》
60、妈妈跑出来,把芳儿抱在怀里。芳儿举起双臂,把星星项链挂在妈妈的脖子上。无法形容的透亮的光,从妈妈身上射出来,妈妈就成了一位仙女了。
叶圣陶的历史地位和代表作品
61、叶圣陶教学思想中“爱的教育”。爱是一种情感力量,热爱学生是培养学生的重要条件。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叶圣陶一直强调教育的感染性,一生主张“爱的教育”,并强调教师之爱对于学生的重要性。
62、他一篇接一篇地为她写诗,尽管有些诗显得深奥,兰儿并不理解。他会为她炖很好喝的排骨汤,然后静静地坚持看她喝下,汤白白的,放着红枣,他说兰儿的脸色苍白,排骨和红枣能补血。
63、同情与讽刺兼备,是叶圣陶对小市民知识分子用笔的基本特色,在生活碾盘重压下的知识者,他看不惯他们的怯弱、空虚、玩忽职守、自私自利、因此要刺它一下,期望他们有所改变。
64、有一个老妇人,她的田里有个稻草人,稻草人为他看守稻田。可是,蛾子在叶子上面下了子。老妇人没看到叶子卷起来了。肉虫把稻子全吃了,稻草人给老夫人警告,可老夫人不知道。稻草人看到渔妇和鲫鱼很可怜,自己又不能帮他们,就伤心的倒下了。
65、《爱的教育》——意大利作家,埃迪蒙托·德·亚米契斯《爱的教育》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写的是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安利柯一个学年的生活,期间穿插着老师每月给学生讲述的“故事”,还有父母为他写的许多具有启发意义的文章。
66、但是他也深知他们的甘苦,造成他们这些不良表现的原因是复杂的,有时他们自己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因此,他在嘲讽的同时又毫不含糊地把笔锋指向其背后的黑暗现实制度,从而使他的批判现实主义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67、两个客人开口向他募捐。他们的声音十分慈善,他们的话语十分恳切。他们说:受到旱灾的同胞饿得只剩薄皮包着骨头;受到水灾的同胞全身黄肿,到处都渗出水来。
68、米星如《石狮》里的童话不仅内容精彩,而且反映了他在时局变迁中直面人生、拥抱现实的思想转机。他把现实生活引进童话创作,即体现反对专制暴政、追求公理正义的作品,明显比前两部童话集多。
69、叶圣陶的第一篇关于儿童文学的学术论文题作《儿童之观念》,批评了中国儿童受到的坏影响。
70、扩展资料:
71、它向小石块们炫耀自己,却受到小石块的反唇相讥。是它自己醒悟了,还是小石块们不甘心被垫在底下了呢?作品没有说,但石像终归是倒了下来,摔成了碎石。
72、三个孩子异口同声:“虽然这手艺神奇,但却没有意义,我们长大一定不做这样没意义的工作。”
73、有一天,男孩送给兰儿一片核桃大的玉坠,他说那是祖传的,据说很值钱。兰儿对玉坠并没有太大的好感。
74、作者其实就是旨在唤醒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对生活已经麻木的心态,要对自己所处的阶段地位作斗争,要努力去改变。表达出作者对劳苦大众的一种关爱和同情,
75、她要把这样一条项链送给妈妈,作为妈妈生日的礼物。芳儿心里想的,就是要让妈妈得到连做梦也想不到的欢喜,就是要表达她对妈妈的比海还深的爱。
76、《皇帝的新装》——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这篇童话通过一个愚蠢的皇帝被两个骗子愚弄,穿上了一件看不见的——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新装,赤裸裸地举行游行大典的丑剧,深刻地揭露了皇帝昏庸及大小官吏虚伪、奸诈、愚蠢的丑恶本质。褒扬了无私无畏、敢于揭假的天真烂漫的童心。
77、《稻草人》是童话故事,相似的书有《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爱丽丝梦游奇境记》、《柳林风声》
78、叶圣陶童话故事有:
79、他带着一双透入的观世的眼,冷静地审视着蜷伏在旧中国暗诹一角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民众。他的内心满蕴着悲悯之情,而在落笔之际却藏而不露、冷隽含蓄,意常见于言外,情不外露于文中。
80、《将来做什么》选自《稻草人》作者:叶圣陶
81、芳儿自己不也成了个小仙人了吗?看着妈妈脸上的慈祥的笑,芳儿快活得手舞足蹈起来。芳儿的手和腿一动,她的梦就醒了。妈妈正伏在她的枕头旁边,脸上的慈祥的笑,正跟芳儿在梦中看到的一个模样。
82、他听了两个客人的话,心里十分感动:受灾的同胞这样悲惨,这样痛苦,他觉得可怜,两位客人这样热心做人,他又很敬佩。
83、《木偶奇遇记》——意大利作家,卡洛·科洛迪作品讲述当仁慈木匠皮帕诺睡觉的时候,梦见一位蓝色的天使赋予他最心爱的木偶皮诺曹生命,于是小木偶开始了他的冒险。如果他要成为真正的男孩,他必须通过勇气、忠心以及诚实的考验。在历险中,他因贪玩而逃学,因贪心而受骗,还因此变成了驴子。最后,他掉进一只大鲸鱼的腹中,意外与皮帕诺相逢……经过这次历险,皮诺曹终于长大了,他变得诚实、勤劳、善良,成为了一个真真正正的男孩。
84、叶圣陶是我国杰出的教育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内容丰富而独特的教学思想。叶圣陶强调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树立爱的教育思想和平等的学生观,要关注学生的全而发展、全员发展和个性发展,强调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受教育者本身能力和习惯的养成,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深入研究叶圣陶的教学思想,并把他的教学理念及方法引入现代课堂教学,对于广大教师积极探索适应现代形势需要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对新课程改革及素质教育的实践都具有普遍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85、三个孩子说:“这和雕像牙一样,是没意义的工作。”
86、《月亮姑娘的亲事》
87、《快乐的人》
88、有一个老妇人,这个妇人非常可怜。她的田里有个稻草人,稻草人为她看守稻田。可是,蛾子在叶子上面下了子。老妇人没看到叶子卷起来了。肉虫把稻子全吃了,稻草人给老妇人警告,可老妇人不知道,稻草人看到渔妇和鲫鱼很可怜,自己又不能帮他们,就伤心的倒下了。《稻草人》这篇童话就通过一个富有同情心而又无能为力的稻草人的所见所思,真实地描写了二十年代中国农村风雨飘摇的人间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