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课后题答案
1、略写前后洞的概况,以二者对比突出不同环境,揭示一般游人就易避难的心理。写游后洞经过,运用连锁句式说明入“深”,进“难”,见“奇”,为后文借景喻理提供依据。笔锋一转,“奇”景不能见,反衬后洞奇险莫测,为下文后悔交待原因。
2、说理句(呼应):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3、《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该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更成为世人常用的名言。
4、过渡句:于是余有叹焉。
5、这是一篇哲理游记,表达了自己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游褒禅山记》借题发挥,他要通过游山阐明一个哲理:“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6、第二,自信是一种良好的素质,盲从则是可悲的行为。要想不盲从,就得有自信。王安石曾与四位朋友去游褒禅山的一个山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愈奇”,本来渐可探得奇景,但有一个害怕了,说“不出,火且尽”,结果,大家退出。退出之后,大家才发现,“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但已“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王安石因盲从而后悔。
7、说理句(呼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8、记叙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9、第四,王安石在游褒禅山的过程中发现“有碑仆道”“花”“华”音讹,于是生发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感慨。其实,不仅做学问应深思慎取,在生活中,做人做事都应如此。
10、所以:表示“……的原因”。整句的意思是: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11、没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的人很难达到自己的理想
12、记叙句: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13、自己找找看,看看还有没有。
14、第一,王安石把治学处世比较游山,在游览中总结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的深刻道理,从而勉励自己和读者在治学、处世、创业的道路上坚定自己的志向,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攀登风光无限的险峰。
15、《游褒禅山记》告诉了我们四个道理:
16、所要经历的困难、阻碍
17、实现远大的理想,成就一番事业
18、第三,志、力、物三者,可以说是我们成功的三大要素。有远大的志向,还得有真才实学,最好还能获得某些帮助,或者良好机遇。
19、就是过渡句,和呼应句。很简单,自己练练。
20、文章采用先叙后议的方式,叙述部分作为议论部分的论据,使得论证充分有力。记叙部分与议论部分遥相呼应,过渡自然。记叙与议论富有层次,论证步步加深,文章逻辑性强。如果这是在考试的话,估计能得85%以上的分数。手打,不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