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经典文案 > 取义造句【优选156句】

取义造句【优选156句】

时间:2023-03-16 14:36:22

取义造句

1、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诗·魏风·伐檀》

2、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周礼》

3、我们受到启发:双方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这个故事说明看不到真正的敌人,就会给强敌制造有利的机会,给争执双方带来灭顶之灾。“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和“坐山观虎斗”都有“双方争执不下;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获得好处”的意思;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偏重在客观地形容双方相斗让第三者获利;“坐山观虎斗”偏重在形容人的意愿和行动。原文  赵①且伐燕②,苏代③为燕谓惠王④曰:“今者臣来,过易水⑤,蚌方出曝(暴)⑥,而鹬⑦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⑧。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⑨之为渔父⑩也。故愿王熟计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二》译文  赵王将要去攻打燕国,苏代为了燕国,去劝赵惠王说:“臣这次来的时候,(我)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有一只鹬鸟,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连忙把壳合上,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鹬鸟就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死。’河蚌也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就会死!’两个谁也不肯放。打渔的人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现在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赵两国相持不下,日子久了,双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厉害。我担心强大的秦国成为鹬蚌相争中“渔父”那样的角色。所以(我)希望大王好好地考虑考虑。”惠王听了,说:“对啊!”便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行动)。注释  ①赵:国名,都城在现在的河北省邯郸市。春秋、战国时的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部一带地区。  ②燕:国名,都城在现在的北京市。音yān,春秋、战国时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北部一带地区。  ③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是战国时著名的说客,洛阳人。  ④惠王:就是惠文王,赵国的国君,名叫赵何。  ⑤易水:在现在河北省境内。  ⑥曝:pù,晒太阳。  ⑦鹬(yù):一种水鸟,羽毛茶褐色,嘴脚都很长,常在水边啄食小鱼和贝类。  ⑧喙:huì,嘴,专门指鸟和兽的嘴。  ⑨秦:国名,都城在现在的陕西省咸阳市。  ⑩渔父:渔夫。  通假字  拑:通“钳”,夹住。  禽:通“擒”,擒获。  弊:通“蔽”,蒙蔽。  古今异义  熟:今常用义:成熟;熟练。文中古义:仔细,周详;如“故愿王熟计之也。”  支:今常用义:支撑;支持。文中古义:对峙;如“燕赵久相支.”  大众:今常用义:群众,民众。文中古义:军队;如“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  恐:今常用义:害怕。文中古义:担心;如“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愿:今常用义:愿望;愿意。文中古义:希望;如“故愿王熟计之也。”  一词多义  且  (1)副词,将要,快要;如“赵且伐燕”。“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连词,姑且,暂且;如“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3)连词,况且;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伐  (1)动词,攻打,讨伐;如“赵且伐燕”。“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2)动词,砍伐;如“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卖炭翁》)  即  (1)副词,就;如“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2)副词,立即,马上;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为  (1)介词,为了;如“苏代为燕谓惠王曰”。  (2)动词,成为;如“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3)动词,作为;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计  (1)动词,谋划,考虑;如“故愿王熟计之也”。  (2)动词,计算;如“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3)名词,计谋,策略;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  强  (1)qiáng,形容词,强大;如“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2)qiáng,形容词,僵硬;如“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幼时记趣》)  (3)qiǎng,动词,勉力,努力做;如“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舍  (1)shě,动词,丢弃,放下;如“两者不肯相舍”。“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2)shè,名词,房屋,客舍;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桃花源记》)“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  词类活用  1.名词用如一般动词  “今日不雨”之中,名词“雨”用如动词,即“下雨”;该分句可译为“今天不下雨”。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之中的“弊”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即“使……疲惫”,或“使……困乏”;这两个分句可译为“燕赵两国相持不下,日子久了,双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厉害”。  3.动词的使动用法  “今日不出”之中,动词“出”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即“使……出来”;该分句可译为“今天不让你出来”或“今天不放开你”。  文言句式  省略句  1.省略主语  (1)“过易水”之前省略主语“臣”,即“(臣)过易水”;该分句可译为“(我)经过易水”。  (2)“故愿王熟计之也”之前省略主语“臣”,即“(臣)故愿王熟计之也”;该分句可译为“所以(我)希望大王好好地考虑考虑”。  2.省略宾语  (1)“渔者得而并擒之”之中,谓语动词“得”的后面省略宾语“之”,即“渔者得(之)而并擒之”;该分句可译为“打鱼的人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  (2)“乃止”之后省略宾语“之”,代“伐燕”这件事,即“乃止(之)”;该分句可译为“便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行动)”。成语启示分析评论  出自《战国策·燕策》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说的是双方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这个故事说明看不到真正的敌人,就会给强敌制造有利的机会,给争执双方带来灭顶之灾。选文中讲的是当赵国将要攻打燕国时,著名说客苏代为了燕国的国家利益,挺身而出,去劝谏赵惠王,苏代用“鹬蚌相争,渔瓮得利”的故事,委婉地道出赵国攻打燕国可能给燕赵两国带来的巨大灾难,希望赵惠王审时度势,纵观战国风云,权衡利弊得失,三思而行。面对雄心勃勃意欲伐燕的赵惠王,苏代不是直陈赵国攻打燕国的是非对错,而是巧用寓言故事来说理,不仅展示了他过人的胆识,而且展示了他高超的语言艺术。揭示道理  鹬蚌相争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很有趣的道理。鹬和蚌都想致对方与死地,没有考虑到这样做的后果,大家应该互相谦让,互相礼让,退一步海阔天空吗。问题似乎并不止于此。因为我们不仅要问了:它们为什么会相争呢?这才是问题的根本呀!因为它们都缺乏一颗爱“人”之心,它们只知道爱自己,要消灭对方,结果在不爱对方的、不爱敌人的同时,也不爱了自己,导致了自己的灭亡。这才是故事的深意所在呀!只知道爱自己的人,必然导致自取灭亡,与敌人同归于尽。所以要有爱人之心,而这种爱人之心,又不是出自于对自己有好处的思想,而只是爱对方,哪怕是爱所谓的敌人。爱我们的邻舍,爱我们的敌人,这是圣经当中爱的教导。这才是大爱。无大爱之境的人,不理解这种大爱,只会看到这其中的不可能,而不会看到这其中的可能,不会看到这其中的美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之境。教育孩子只止于表面的现象,而看不到其中的爱的教育,不能挖掘其中的爱的教育。那只是很浅表的教育的境界。  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所以,在生活中应该学会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它告诉人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做事要懂得权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谦让,以免顾此失彼,让别人钻空子。

4、(2)同本义[pick;pluck;takeoff]

5、(8)选取;选拔:

6、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尽心上》

7、【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世

8、结构:左右结构

9、(22)表示范围,相当于“才”、“仅”:

10、(20)跑,疾走:

11、近义词是拿。

12、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汉语成语,意思是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13、(17)会合,集合:

14、王良御之,则日取乎千里。——《韩非子·难势》

15、给,汉字,有gěi和jǐ两种读音,常用作动词、介词和助词。

16、(2)同本义:

17、义不容辞、义愤填、成人之美、成败得失

18、【解释】: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19、答案是取义成仁。

20、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宋·苏轼《阳关词》

21、还必相迎取。

22、(11)又如:取罪(自我罪责);取讥(招致讥讽);取毙(招致丧身);取醉(喝酒致醉)

23、(1)公安人员劝他打消顾虑,揭发同伙,争取宽大处理。

24、于人也奚取焉。——唐·韩愈《朱文昌校昌黎·先生集》

25、笔顺:横、竖、竖、横、横、提、横撇/横钩、捺

26、(5)又如:从架上取书;从巢里取蛋;取受(拿取和收受);取则(取作准则,规范或榜样);取将(拿取)

27、义薄云天,义气冲天,一无所成,成事不足。

28、取吴元济。——《资治通鉴·唐纪》

29、(3)我们要争取杜绝打架事件的发生。

30、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取义造句

31、(2)(动)用强力取;捉:~住三个匪徒。

32、取妻如之何?——《诗·齐风·南山》

33、他这个人很有头脑,你就放心把事情交给他吧!

34、(4)(动)刁难;要挟:这事谁都能做;你~不住人。

35、组词:取保 取材 取长补短 取代 取道 取缔 取而代之 取法争取

36、(9)又如:取路(上路);取戏(采取游戏态度);取义(选择正义,就义而死);取人(选择人);取友(选取朋友);取途(选取经由的道路);取象(取某种事物之征象)

37、终老不复取。——《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38、(5)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

39、谗毁竟自取。——唐·杜甫《上水遣怀》

40、(9)又如:取路(上路);取戏(采取游戏态度);取义(选择正义,就义而死);取人(选择人);取友(选取朋友);取途(选取经由的道路);取象(取某种事物之征象)

41、释义:1.拿:索~。~书。~款。窃~。2.选择:选~。~材。~景。~道。~样。3.采用:采~。听~。吸~。可~。~精用弘。4.得到,招致:获~。~经。~偿。~悦。5.消去:~消。~缔。

42、必取宋。——《墨子·公输》

43、词性变化:

44、(3)斩获敌人的首级为取[behead]

45、夸主以为高,异取以为高。——《史记·秦始皇本纪》

46、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47、五笔:BCY

48、(6)(介)引进所凭借的工具、材料、方法等;意思跟“用”相同:~尺量|~布擦。

49、部首:又

50、例句: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先哲明训,足资做惕。

5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52、义不容辞

53、【出自】: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七:“承姑丈高谊,小婿义不容辞。”

54、(16)通“聚”。

55、“取”字无近义词。

56、取,捕取也。——《说文》

57、钻燧取火。——《韩非子·五蠹》

58、对面取人物。

59、近义词:拿索可以这样造句:(9)今后,学习要加倍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

60、文能取胜。——《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取义造句

61、组词是争取。

62、(15)攻取,夺取:

63、【拼音代码】:qycr

64、摘zhāi

65、(6)通“娶”。娶妻:

66、(23)表示动态,相当于“得”、“着”:

67、(7)又如:取女(娶妻);取亲(娶妻);取室(娶妻)

68、(2)同本义[cutoffleft-ear]

69、(4)人类世界,有埋头苦干、舍身求法、扶危济困、善待生命的善者,也有阴险狡诈、卑鄙无耻、落井下石、杀人放火的恶徒,笔者只愿给善良的人复制。

70、(7)又如:摘句(摘录文章诗歌之句);摘钞(择要抄录);摘句寻章(摘取搜寻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71、取数斗归。——三国魏·邯郸淳《笑林》

72、取阳晋。——《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73、取器械。——明·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74、(8)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75、(7)又如:取女(娶妻);取亲(娶妻);取室(娶妻)

76、反义词:要,可以延伸造句:5张连长请求把最艰巨的任务交给他们连。

77、详细解释

78、【成语】:取义成仁

79、(13)又如:取事(取得成就事功的机会;行事);取讨(讨取;索取);取和儿(取了和气。和睦相处);取真气(摄取天地间元气);取觅(收入;获得);取供(讨取口供)

80、(7)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81、(12)得到;取得[seek;get]

82、勿用取女。——《易·蒙》

83、【解释】:容:允许;辞:推托。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84、(14)博取[curry]。如:取选(求取功名;应试);取应(应举;参加科举考试);取誉(博取称赞或好名声);取宠(博取别人的喜爱,称赞)

85、(6)中国自古以来,就在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

86、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道理:做事不要只顾眼前的利益,要权衡得失,看到更长远的利益。

87、从道义上讲不允许推托、拒绝。

88、给的反义词:要、拿,收

89、(18)积畜[accumulate]

90、(1)(形声。小篆字形,从手,啻({chì})声。本义:用手采下或取下)

取义造句

91、(7)(介)引进所处置的对象:别~我开玩笑。

92、基本解释

93、(18)积畜:

94、舍体而取面。——蔡元培《图画》

95、表示交付、送与、替,为、被,表示遭受、把,将等;还表示供应、富裕,充足、敏捷意。

96、(8)选取;选拔[adopt;choose;select]

97、(6)摘录[takepassages]

98、(1)(会意。从又,从耳。甲骨文字形。左边是耳朵,右边是手(又),合起来表示用手割耳朵。古代作战,以割取敌人尸体首级或左耳以计数献功。本义:[捕获到野兽或战俘时]割下左耳)

99、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者,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100、可以冠子取妻。——《礼记·杂记》

101、我们必须再努力奋斗十天,把尚未拿定主意的选民争取过来。

102、(13)又如:取事(取得成就事功的机会;行事);取讨(讨取;索取);取和儿(取了和气。和睦相处);取真气(摄取天地间元气);取觅(收入;获得);取供(讨取口供)

103、(10)招致[incur]

104、(11)又如:取罪(自我罪责);取讥(招致讥讽);取毙(招致丧身);取醉(喝酒致醉)

105、笔划:8

106、(6)通“娶”。娶妻[marry]

107、【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08、(5)又如:把灯泡摘下来;摘帽(脱下帽子);摘头(除去头上首饰);摘不开(摆脱不了)

109、(19)通“趋”。

110、(10)招致:

111、(21)趋向[tendto;inclineto;hurryoff]

112、(3)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

113、(4)拿[take;fetch;get]

114、详细解释:

115、(5)(动)强烈的作用使物体变坏。

116、拼音:qǔ

117、(15)攻取,夺取[attackandseize]

118、(12)得到;取得:

119、(21)趋向:

120、(3)(动)掌握:~权|~事|~得稳。

取义造句

121、(2)为了追求真理,他不惜舍身求法。

122、(14)博取。如:取选(求取功名;应试);取应(应举;参加科举考试);取誉(博取称赞或好名声);取宠(博取别人的喜爱,称赞)

123、(9)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124、(11)这支球队的奋斗目标是争取联赛进前三名。

125、君取于吴,为同姓。——《论语·述而》

126、(20)跑,疾走[run]

127、(9)[方]∶借[borrow]。如:摘了几个钱救急;摘钱(因急用而临时告借)

128、而利取分寡。——《晏子春秋·外篇重而异者》

129、(3)又如:摘胆剜心(形容杀人者的凶残);摘肩儿(摘下肩上的担子);摘青(谓果实等未成熟即采摘);摘瓜抱蔓(喻一扫而空);摘桃子(比喻坐享其成);摘棉花;摘苹果

130、)(会意。从又,从耳。甲骨文字形。左边是耳朵,右边是手(又),合起来表示用手割耳朵。古代作战,以割取敌人尸体首级或左耳以计数献功。本义:[捕获到野兽或战俘时]割下左耳)

131、(1)本义:(动)用手或其他方式抓住、搬(东西):(动)用手或其他方式抓住、搬(东西)

132、他们视为争取民主权利而斗争。

133、(4)除去,去掉[remove]

134、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泽。——《左传·昭公二十年》

135、召闹取怒。——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136、上高堂,行取殿下堂,孤儿泪下如雨。——《古乐府》

137、(2)新学年开始了,我在各方面都要争取有个良好的开端。

138、(1)不要以为自己学历高,就摆出一副舍身求法的架势来,这会叫人反感。

139、我近来取得一个老小,清河县人。——《水浒传》

140、两者合而天下取。——《荀子·王霸》

141、深思而慎取。——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42、取一葫芦。——宋·欧阳修《归田录》

14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44、【拼音】:qǔyìchéngrén

145、(4)校长勉励获奖的同学继续努力,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146、【舍身求法解释】:舍身:舍弃身体;求法:寻求佛法。原指佛教徒不惜牺牲自己,远道求经。后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近义词: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为国捐躯成仁取义舍身取义为国损躯公而无私大公至正铁面无私光明正大舍己为人反义词:自私自利损人利己

147、(8)调拨[allocate]。如:摘那(调拨);摘拨(调派)

148、(17)会合,集合[assemble;flocktogether]

149、出自西汉·刘向的《战国策·燕策二》。

150、【举例造句】: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梅岭三章》

取义造句

151、人取之。——明·刘基《卖柑者言》

152、(5)又如:从架上取书;从巢里取蛋;取受(拿取和收受);取则(取作准则,规范或榜样);取将(拿取)

153、[yìbùróngcí]

154、昭公取于吴。——《左传·哀公十二年》

155、(3)斩获敌人的首级为取:

156、小东颤颤惊惊地将试卷交给爸爸,让他在上面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