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代朱淑真的《咏柳》
2、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唐代.刘禹锡
5、六、杨柳枝词
6、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7、[唐]司空曙
8、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9、全惜东风与为主,年年先占得韶晖。柳树是春的信使,每当春回大地,万物还在沉睡之中,柳树就最先感知春的讯息。初生的柳芽嫩黄新绿,远远望去充满勃勃生机。
10、唐代.杨巨源
11、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12、《城东早春》
1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14、[唐]韩琮
15、九、新柳
16、上阳宫女含声送,不忿先归舞细腰。
17、二月春风似剪刀。
18、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19、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20、濯濯烟条拂地垂,城边楼畔结春思。
21、[唐]贺知章
22、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23、还有《采薇》:
24、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
25、[唐]罗隐
26、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27、于谦没有写过咏柳诗作。在《观书》一诗中出现过“柳”字。如下
28、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29、[唐]韩偓
30、垂阴满上路,结草早知春。花絮时随鸟,风枝屡拂尘。
31、千古名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先用一问话句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
3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33、玉纤折得遥相赠,便似观音手里时。
34、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35、唐.贺知章
36、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37、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38、柳宗元的: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39、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40、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41、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42、唐朝贺知章的《咏柳》
43、[宋]杨万里
44、二、咏柳
45、袅雨拖风不自持,全身无力向人垂。
46、[唐]杜牧
47、撩乱发青条,春风来几日。
48、《竹枝词》
49、不知细叶谁裁出,
50、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51、折柳歌中得翠条,远移金殿种青霄。
52、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53、碧玉妆成一树高,
54、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55、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56、还有一首诗是名叫
57、裁:裁剪。
58、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等很多咏柳名句。
59、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拂溪。
60、一、咏柳
61、欲散依依采,时要歌吹人。
62、[唐]张旭
63、南北朝·萧纲
64、长丝袅娜拂溪垂,乳絮风吹漠漠飞。
65、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66、似:如同,好像。
67、[唐]李商隐
68、《咏柳诗》
69、[唐]白居易
70、请君细看风流意,未减灵和殿里时。
71、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72、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73、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74、万条垂下绿丝绦。
75、咏柳只有一个版本,为著名诗人贺知章所写
76、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77、[明]于谦
78、我国古代咏柳的诗挺多,《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还有贺知章的名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79、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80、《咏柳》
81、全欺芳蕙晚,似妒寒梅疾。
82、七、新柳
83、妆:装饰,打扮。
84、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85、释义:我对书籍的感情就像是多年的朋友,无论清晨还是傍晚忧愁还是快乐总有它的陪伴。眼前浏览过无数的文字后,胸中再无半点尘世间世俗的杂念。新鲜的想法源源不断的涌来用之不竭,像东风里花柳争换得形色簇新。漫跨着金鞍,权贵们犹叹芳踪难寻,谅也不信这书斋里别有春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