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一生介绍300字左右
1、第一阶段是起步时期,时间上大致从曾玉屏立志奋斗到曾国藩考中进士。
2、曾国藩出生普通耕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3、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4、大家知道,习惯形成性格,习惯也决着命运。好习惯形成一辈子受用;同时坏习惯形成了,那么也要一辈子受折磨,受牵累。
5、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立志成人成才”。
6、值得一提的是,曾玉屏非常睿智,曾国藩考中进士后,家人都非常高兴,不少人还抱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心思。相反,他却一再告诫家人,“宽一(曾国藩乳名)刚考中进士,事业才刚开始,我们不要麻烦他,让他能专心干事。”“他一个人在京城开销也很大,我们家里尽量自给自足,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向他要钱。”这是多么睿智啊!正是因为有了他的告诫,曾国藩才能在北京安心读书、做官。
7、他也强调了要“勤勉持家,深思熟虑,勇于进取,知难而进,不自满而自勉”等人生原则。
8、曾国藩出生于1811年,5岁时开始在父亲教导下接受童蒙教育,但学习天赋一般,没有像历史中的许多大人物一样少年时就崭露出过人一面,而是一个普通的农家读书子弟,靠着勤奋苦读的笨功夫,一步一步地通过科举之路,秀才考了七次,进士考了三次,其中充满坎坷。曾国藩考中进士的时候28岁,随后在家休息了一年,才进京为官。有的学者认为,曾国藩30岁以前都是庸人,庸人这个词笔者不认可,毕竟能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科举考试中考中进士,已经说明了其区别于大众的一面。不过,他30岁以前的人生乏善可陈却是事实,如果没有后来的际遇,他可能就是大清王朝的一个普通官员,循规蹈矩、平平淡淡度过一生,他的人生也许会比较富足,但绝对不会焕发光彩,更不会像后来那样成为影响历史的举足轻重的人物。
9、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良好的习惯,学会成人,是为人、做事成功的基础。
10、他也对人生有许多感悟,例如他认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意味着在实际生活中经验和知识的累积都是很重要的。
11、曾国藩家族发源于湖南的一个普通山村家庭,在爷爷曾玉屏时,这个家庭的十几代人都靠务农为生,且几百年没有出过一个秀才,但在曾玉屏的努力下,迅速发展和崛起,儿子曾麟书考上了秀才,结束了家族几百年没有秀才的历史,孙子曾国藩考中了进士,之后直到新中国成立前,一百多年间一直都是名门望族。总结曾国藩家族的奋斗和传承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2、曾国藩是清代得名臣,一生勤奋好学,以“勤”,“恒”两字来激励自己,教育子侄,谓“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则事事松弛。”他抓住一切读书机会,死前一日犹手不释卷,还给自己订了十二条规则。
13、除了这种影响力的提升外,曾国藩对曾氏家族的贡献还在于两个更为重要的方面:一是为家族培养了人才。一个家族的发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当家族中出现了众多人才,这个家族才能枝繁叶茂,成为真正的名门望族。曾国藩在京期间,对几个弟弟教导很勤,几乎每个月都要寄去家书,考问、指点他们的学习情况。办团练后,几个弟弟先后从戎,四弟在家主持家务,并兼任当地的团练负责人,六弟在和太平军战斗中战死,季弟在攻陷南京前病死,只有九弟最有福分,也对曾国藩的帮助最大。天京攻陷后,曾国藩封为侯爵,九弟封为伯爵,兄弟一日同封侯伯,这在历史上也少见。二是订立家规家训。在爷爷、父亲家规家训的基础上,曾国藩先后制定了“三致祥”“四字诀”“八本说”,并为家中子弟读书、妇女劳作制定了详细的课目。曾国藩家训内容全面,涉及学习生活、为人处世、养生保健的方方面面,但最为突出的还是其中贯穿的引导方向,他要求子弟不做官,要有一技之长,具备不靠家族独立谋生能力,切勿染上富家子弟习气,过简单生活、保持寒士家风。曾国藩对子弟要求很严,但眼光敏锐,不刻板,当两个儿子都不愿意考科举时,当大儿子感到父亲因为语言不通,以至于在和洋人的交涉中存在种种不便,萌发学习英语的念头时,他给予了大力支持和鼓励。曾国藩的幕僚中有中国近代数学家丁取忠、李善兰,当小儿子和他们接触,产生了对数学的兴趣时,他也给予了支持和鼓励。
14、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要想改正某种不良习惯,也常常需要一段时间。根据专家的研究发现,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所以一个观念如果被别人或者是自己验证了21次以上,它一定会变成你的信念。
15、第二阶段是腾飞时期,时间从曾国藩考中进士到去世。
16、从第三章到第八章描绘曾国藩团练湘军、风云际会,血战太平天国及进剿捻军的无言事功,重在揭示曾国藩在险恶万分的战场、官场中历尽千劫万难,最后达到“依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的人生境界的实践历程。
17、曾麟书生了五个儿子、四个女儿,五个儿子按年龄分别是曾国藩、曾国潢、曾国华、曾国荃、曾国葆,五个人在族兄弟中分别排老大、老四、老六、老九、老末,因此,曾国藩平常都称弟弟们为四弟、六弟、九弟、季弟。
18、总的来说,曾国藩的人生哲理和感悟对于我们今天仍然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19、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20、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也充分说明了习惯的重要性。成功和失败,都源于你所养成的习惯,也就是源于成人。
21、第一、二章讲述曾国藩童年的传奇故事和他战胜自我、科举高第,并在官场上初获成功的早年经历。重在展示曾国藩学习圣贤之道并以之涵培心志、自我砥砺的心路历程;
22、曾玉屏年轻的时候,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乡里人都认为他以后不会有什么出息。据他自己回忆,三十多岁时,有一天,村里老人喝问:“你就想这样度过一生吗?”这一声喝问让他醒悟过来,并从此一改旧习,勤勉治家。曾玉屏在曾氏家族发展史上的贡献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使家族富裕起来。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这种财富的变化,曾玉屏少年时,因为家里穷,连祭祀祖先的祠堂都没有,家境好转后,他就和族中老人商议,建立了祠堂,并规定每年的三月祭拜祖先。二是督促子弟读书科举。有了一定的财力后,曾玉屏便督促儿子读书,鼓励他们走科举的道路,大儿子曾麟书资质一般,但毅力坚定,在父亲督促下,先后失败了十六次,终于在第十七次考上了秀才,成为了曾家历史上几百年来的第一个秀才,曾家从此之后进入书香之家行列。三是订立家规家训。主要是八字诀“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和三不信“不信药医、不信地仙、不信僧巫”,涵括了从精神到行为等日常生活的主要方面,为曾家人提供了生活指南,对家族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八字诀”和“三不信”对曾国藩有极大影响,他一生都在践行,且多次告诫、督促家人要遵循祖父制定的家训。
23、曾国藩的主要事迹有哪些?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24、曾国藩认为“知行合一”是最重要的一条人生哲理,意味着要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25、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26、他也强调了要“知人知面不知心”等人际关系的思考。
27、大家好!
28、同学们,人生最昂贵得代价就是都在等待明天,但明天永远不会再来。因为来的时候已是今天,只有今天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天;只有今天才是我们生命中唯一可以把握得一天;只有今天才是我们唯一用来超越对手,超越自己的机会,不要把希望寄托在明天,希望永远就在今天,就现在!
29、曾玉屏有三个儿子,老大英年早逝,老二即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老三曾麒云,曾麒云的一生很平淡,没有什么值得叙述的事迹,他也没有生儿子,过继了二哥的儿子承续香火。曾麟书是个典型的读书人,大半生都在为考秀才而奋斗,他对家族的贡献在于两方面:一是考中秀才,结束了曾家几百年没有秀才的历史。二是督促曾国藩兄弟读书,为了让儿子学得透彻,他想了很多办法,一有空就讲授,不论是在吃饭,还是床上睡觉的时候,且要求非常严厉,必等到曾国藩理解后才肯罢休。在家风方面,他更多的是继承父亲传承下来的治家理念,曾麟书曾命曾国藩写过一副对联: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巨付儿曹。可以看出他传承的家风和洒脱的心态。曾麟书在养生方面总结有一些心得,并将其中的保身三法:节欲、节劳、节食传授给曾国藩,对曾国藩思索养生保身法起到了启蒙作用。
30、和大多数湖南人一样,曾国藩的先人是从江西迁徙而来,明末清初,才在湘乡定居,而直到曾国藩出生的前三年,曾家才再次迁到曾国藩的出生地白杨坪居住。太高祖曾元吉时,家境比较富裕,资产一度达数千金,还在衡阳、湘乡等地置有土地、房产。但同一般家庭一样,曾元吉老了后将田宅家产平均分给了六个儿子,仅留四十亩田养老,他的儿子、孙子都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到了曾孙,也即曾国藩祖父曾玉屏时,通过勤劳耕作,家境才又渐渐好起来。
曾国藩的一生介绍300字左右
31、他读书日课有程,持之以恒,博求约守,不拘门户,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习惯。因为有了这种良好的读书习惯,所以使他得以博闻强记,学富五车。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
32、经历过人生波折之后,曾国藩终于明白一个道理:靠山山倒,靠人人跑,想要依靠别人,是根本靠不住的,要想真正取得一些成绩,必须依靠自己方可,要是自身能力不足,你靠谁都不行,别人不会待见你,或者即使待见你,你也不能取得什么成绩。
33、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34、曾国藩考中进士,无疑对曾氏家族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在修建符合曾国藩翰林身份的府邸过程中,曾氏家族最起码在名气上,就已经在当地,乃至湖南省有一定影响力,特别是当曾国藩位列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后,这种影响力就更具有实质性,曾国藩也成了在朝的湖南籍官员代表,湖南遇到需要向朝廷请示、需要朝廷支持的重要事项时,时常会请曾国藩出面上奏,而在这中间,曾国藩家族就成了曾国藩与当地官场联系的一个纽带。不过,曾国藩自律性比较强,在家书中,他时常会要求家人不要介入当地官场,更不能插手当地的事务。
35、曾国藩的人生哲理和感悟非常丰富和深刻。
36、第九章则叙写曾国藩领导洋务运动的事业,备述他管窥世界潮流,顺时而动,身体力行,推动中国走向近代化之路的开拓精神;
37、君子以自强不息,让我们用认真得态度,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去养成一个个有利于我们生活,有利于学习的好习惯,伴我们快乐成长,这样,我们才能去创造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蓝天。
38、进了京城之后,他的人生开始不平凡起来,先是在初进京的任职选拔考试中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顺利进入翰林院,并获得道光皇帝赏识,在随后的十年中七次获得提拔,其中一次连升四级,37岁时就成了内阁学士、礼部侍郎,挤入大清官场的核心层次。作为一名汉族官员,这在清王朝成立以来的两百年历史上都是前无古人的。究其原因,除了自身勤奋外,和他的修身有很大关系。当大多数读书人都以当官为科举目的,当大多数读书人越过龙门后就迷恋权力带来的各种好处,沉陷各种享受的时候,曾国藩严格要求自己,把业余时间都花在了理学研究上,并按照理学家的标准来修炼自身,显得是多么不一般。曾国藩的严格修身和勤奋好学,让他很短时间就在京城读书人圈子中小有名气,并引起了道光皇帝的关注和赏识。
39、最后两章叙写他忘却人生荣辱,处理天津教案的历史事实,侧重介绍他“记大德,忘小怨”、老成持重的外交心态形成的曲折经历。
40、细述曾国藩人生历程中的四件大事。
41、约·凯恩思说:“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态度,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结果。”不错,在凯恩思眼中良好的习惯将会注定我们的性格,甚至会影响我们自己的命运,可见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何等得重要。
42、曾国藩一生,做官平步青云,拜相封侯,打仗战无不胜,平定天下,诗词文章流传后世,人品修为也是世人的楷模。
43、曾国藩的家训一般通过家书寄到老家,四弟曾国潢扮演了具体执行者的角色。曾国潢因为天赋不高,当大哥进京为官后,作为次子的他,毅然接过了主持家务的重担,他的身上虽然毛病不少,但对于大哥在家书中的告诫,大体都能遵照执行。后来曾氏家族发展越来越好,曾氏子弟个个成才,这里面也离不开他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