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唯一的女专家
1、甘婷婷,1986年2月5日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市,中国内地女演员,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
2、浙江省湖州市人,1917年生,男,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3、浙江省浦江县人,1917年生,男,物理冶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4、周光召(1929.05.15~)湖南长沙人,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工作,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5、河北省宁河县人,1926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9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并兼任助教。
6、云南省大理市人,1921年生,男,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7、湖南省慈利县人,1923年生,男,金属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8、“两弹一星”元勋
9、浙江省杭州市人,1911年生,男,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0、孙家栋(1929~)辽宁复县人,长期领导中国人造卫星事业,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上世纪60年代,孙家栋受命为卫星计划技术总负责人,2017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11、郭永怀(1909-1968)
12、第二位:王玲华。主要从事日球层物理方面的研究,发现了在平静时期日球层中存在一种未知的高能粒子成分:晕外电子,为我国空间高能粒子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对航天装备探索领域具有重大意义。
13、吴自良(1917-)
14、王希季(1921~)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生于昆明。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获硕士学位。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
15、嫘祖,一作累祖,中国远古时期人物。为西陵氏之女,轩辕黄帝的元妃。她发明了养蚕,史称嫘祖始蚕。相传嫘祖生于农历三月六日,成年后嫁给轩辕。有一天,她去树林中捡拾柴草,被一张大蜘蛛网蒙住脸。她不知何物,跑到水边一照,像蒙了一层纱,觉得很好看。
16、奖章直径80毫米,为99.9%黄金所制,重约515克。奖章主体图案以五星、长城、橄榄枝和光芒组成。
17、位元勋中只有于敏和钱骥没有留学经历。从21位元勋的留学国来看,美、英、法、德、苏是他们的主要留学地。其中去美国者最多,达11人,居半数以上。其次是英国,有5人。到德国留学的2人。到苏联留学的2人:周光召和孙家栋,都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派出的。去法国的有钱三强1人。
18、彭桓武(1915.10.06~2007.02.28)理论物理学家,生于吉林长春。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参与并领导了中国的原子弹、氢弹的研制计划。
19、邓稼先(1924-1986)
20、基本信息
21、陈能宽(1923~2016.05.27)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生于湖南慈利县。1960年以后从事原子弹、氢弹及核武器的发展研制。
22、任新民(1915-)
23、浙江省台州市人,1916年生,男,无线电电子学、空间系统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24、王淦昌(1907.05.28~1998.12.10)生于江苏常熟,核物理学家,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奠基者。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
25、赵九章(1907.10.15~1968.10.26)生于河南开封,地球物理学家和气象学家。是中国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的开拓者,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奠基人之一。
26、元勋名单
27、周光召院士1929年5月生于湖南省长沙市,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28、姚桐斌(1922.09.03~1968.06.08)江苏省无锡人,导弹和航天材料与工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材料、工艺技术研究所的主要创建者、领导者。
29、江苏省吴江县人,1919年生,男,卫星和自动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30、黄纬禄(1916-)
两弹一星唯一的女专家
31、任新民(1915.12.05~2017.02.12)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安徽宁国人,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开创人之一,曾任卫星工程总设计师。
32、江苏省吴江市人,1918年生,男,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33、赵九章(1907-1968)
34、湖北省武汉市人,1924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35、TwobombsandoneSatelliteAward
36、浙江省吴兴县人,1907年生,男,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37、两弹一星
38、“两弹一星”元勋们的外语水平普遍较高。除了较长的国外留学经历外,他们中的一些人在中学和大学读书时,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
39、于敏(1926-)
40、余下的是:天津1人:于敏。云南1人:王希季。湖北1人:朱光亚。辽宁1人:孙家栋。湖南1人:陈能宽。四川1人:周光召。山东1人:郭永怀。江苏1人:钱骥。吉林1人:彭桓武。
41、位“两弹一星”元勋青少年成长时期所在的省份排序分别是:
42、王希季(1921-)
43、山东省荣成市人,1909年生,男,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3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
44、辽宁省复县人,1929年生,男,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45、王淦昌(1907-1998)
46、今年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授勋20周年。
47、北京2人:王大珩、钱三强。
48、吴自良(1917.12.25~2008.05.24)材料学家,生于浙江浦江县。1948年获美国卡内基理工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在分离铀235同位素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49、功勋奖章
50、钱骥(1917.12.27~1983.08.28)江苏金坛人。地球物理与空间物理学家、气象学家、航天专家。是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51、杨嘉墀(1919.07~2006.06.11)江苏省吴江县人,中国航天科技专家和自动控制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领导和参加了卫星总体及自动控制系统研制。
52、今天我们就来讲讲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四位女性科学:
53、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54、黄纬禄(1916.12.18~2011.11.23)安徽省芜湖人,自动控制和导弹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曾任中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的总设计师。
55、从21位元勋所获的学位看,16人获得博士学位,2人获得硕士学位。在西方国家留学而未获得学位者仅陈芳允1人。这是因为陈芳允到英国后,直接进入了COSSOR无线电厂研究室,没有在大学注册读书。另外,新中国成立后到苏联留学的周光召没有获得学位,是因为他在学习期间被调回国内参加原子弹的研制的缘故。
56、屠守锷(1917.12.05~2012.12.15)浙江湖州人,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曾任地空导弹型号的副总设计师,远程洲际导弹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
57、王大珩(1915.02.26~2011.7.21)光学专家,生于江苏吴县。中国光学界的主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开拓和推动了中国国防光学工程事业。
58、位“两弹一星”元勋全部完成了大学本科学业。其中7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比例最高,充分说明清华大学贡献的“两弹一星”元勋最多。其他大学依次为西南联大、交通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央大学、北京大学等。
59、陈芳允(1916.04.03~2000.04.29)无线电电子学家,浙江黄岩人。1964年至1965年,提出方案并参与研制出原子弹爆炸测试仪器,并为人造卫星上天作出了贡献。
60、屠守锷(1917-)
两弹一星唯一的女专家
61、浙江4人,分别是吴自良、陈芳允、赵九章、程开甲。
62、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浙江杭州人,汉族,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中将军衔,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2007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63、第四位:杨屹。海军新型导弹快艇女设计师,也是中国第一位参加护航行动的女性舰艇装备科研工作者,成果是022隐形导弹快舰艇。
64、截至2019年1月16日,健在的两弹一星元勋有3人:王希季、孙家栋、周光召。
65、安徽省怀宁县人,1924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66、于敏(1926.08.16~2019.01.16)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60年底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关键问题。2015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67、在南方(淮河以南的)长大的有16人,北方为7人。如果以东部和西部对比,则来自沿海省份的有14人,来自中部省份的有7人,西部的仅有来自昆明的王希季和重庆的周光召2人。
68、教育背景
69、邓稼先(1924.06.25~1986.07.29)安徽怀宁人,理论物理学家,核物理学家。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
70、自建国以来,中国的发展一路高歌猛进,不仅从初期的小米加步枪发展到了如今的两弹一星,核潜艇,航母,战斗机等,也是在短短的六十几年间一跃成为了世界第二军事强国,这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离不开科学家默默无闻的奋斗,比如,“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中国原子能之父”钱三强,“中国航天之父”、“火箭之王”钱学森,“中国卫星之父”钱骥等,但是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男女平等,女性也能独挡半片天,”在我国国防领域建设上,她们也做出巨大贡献,而她们的名声与成就也似乎慢慢被明星掩埋。
71、郭永怀(1909.04.04~1968.12.05)空气动力学家,生于山东省荣成县。他是中国大陆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力学、应用数学和航空事业方面有突出贡献。
72、钱三强(1913.10.16~1992.06.28)原子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组织领导者之一,浙江湖州人,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73、孙家栋(1929-)
74、分别是: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等(按姓氏笔画排序)这23位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
75、王大珩(1915-)
76、江苏省常熟县人,1907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77、上海最多,有杨嘉墀、姚桐斌、钱学森、屠守锷、王淦昌5人。
78、江苏省吴县市人,1915年生,男,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79、第三位:李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是我国军事通信学科学术的带头人,主要研制流星余迹应急通信系统,2000年以来共申请国家和国防专利28项。
80、杨嘉墀(1919-)
81、从籍贯看,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江苏和浙江籍人各6人,安徽3人,湖北和湖南各2人,云南、辽宁、河北、山东各1人。钱三强、屠守锷,赵九章同为浙江省湖州市人,程开甲和杨嘉墀同为江苏省吴江县人。[2]
82、安徽省芜湖市人,1916年生,男,火箭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83、第一位:彭新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研究方向广泛涉及于量子态制备、量子算法、量子控制以及量子测量等量子计算的实验研究,为我国量子军备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84、安徽省宁国县人,1915年生,男,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85、朱光亚(1924.12.25~2011.02.26)核物理学家,湖北武汉人。1957年后从事核反应堆的研究工作。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朱光亚出任工程院首任院长。
86、彭桓武(1915-)
87、程开甲(1918-)
88、年9月18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以上排名按姓氏笔画为序)。
89、陈能宽(1923-)
90、江苏省金坛县人,1917年生,男,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
两弹一星唯一的女专家
91、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92、钱骥(1917-1983)
93、年9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94、安徽3人:邓稼先、任新民、黄纬禄。
95、钱学森(1911-)
96、两弹一星元勋是指当年研制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国宝级科学家。历史将永远记住他们,他们分别是:
97、湖北省麻城市人,1915年生,男,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9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及中央军委制作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等(按姓氏笔画排序)23位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
99、位元勋中出自苏南浙北和长江三角洲地域的就有10人,如果算上长江三角洲接近地安徽南部和中部地区的邓稼先等3人,则为13人。
100、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共授予23人,主要授予三个方面的人员,航空航天、核武开发、国防科技中有重特大贡献的人。
101、“两弹一星”元勋仅3人健在。他们是:王希季孙家栋周光召
102、钱三强(1913-1992)
103、两弹一星元勋
104、浙江省湖州市人,1913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05、陈宝光妻,女,佚名,传为西汉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陈宝光之妻,西汉昭帝、宣帝时织绫艺人,工织绫,传授织法,为提花机织发明者。汉宣帝(公元前73—49年)时曾在大司马霍光家传授蒲桃锦和散花绫的织造技术,她所用的绫锦机有120综120镊,60日成一匹,匹值万钱,反映了西汉时中原地区丝织技术的水平。
106、两弹一星元勋是指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学家。两弹一星,是对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简称。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几十年科技实力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两弹一星也时常被用来泛指中国近代在科技、军事等领域独立自主、团结协作、创业发展的成果。两弹一星年代中国在导弹、人造卫星、遥感与制控等方面的成就,也为以后中国航天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事实上,两弹一星最初指的是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后来随着中子弹等核武器的相继诞生,前一弹逐渐演变为核武器的合称,即核弹。
107、地域和姓氏
108、朱光亚(1924-)
109、周光召(1929-)
110、从“两弹一星”元勋们的留学或在国外居留时间来考察,21位有留学经历的元勋们平均在国外时间为7年,其中时间最久的是钱学森,1935年出国,1955年归国,在美国整整20年。其次是郭永怀,在国外生活了17年。还有钱三强、陈能宽、姚桐斌,都在国外生活了10年以上。
111、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做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112、名单解读
113、程开甲(1918.08.03~2018.11.17)江苏吴江人,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开拓者之一、核武器试验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核试验总体技术的设计者。
114、陈芳允(1916-)
115、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为: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
116、当今世界,科技竞争乃是一个国家、一支军队核心能力的竞争,这方面一旦落后,就可能成为致命的短板,中国也正是因为这些默默无闻的科学家,使我国更加繁荣昌盛,在他们眼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117、位元勋共有18个姓氏,其中只有3个姓出现率在两次以上,即:王姓3人,钱姓3人,陈姓2人,其余姓氏者均各占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