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对偶的诗句赏析
1、③、表现了作者对待敌人决不屈服意志与甘愿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精神。(品质与精神)
2、此一句充满禅意哲思,使全篇表达更为深切动人,发人深省。
3、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美丽的山水景色让鸟更欣喜,美丽的清澈的潭水更让人心里明澈清净,从鸟到人,写出了对美丽的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写鸟也是写人,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对山光水色的喜爱赞美和内心的宁静,也隐约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愤慨和不满。
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对偶句。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这种修辞手法。
5、根据汉语中词语的多音多义的语言特点,有些词语存在着两个及其两个以上的意义,作者在运用时,本来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词相为对,这就是对偶修辞手法中的借对。例如杜甫《巫峡敝庐奉赠侍御四舅》:“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行李”的“李”并不是桃李的“李”,但是诗人借用桃李的“李”的意义来与“茅”字作对仗。又如《杜甫》:“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我们都知道,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来对数目字“七十”。这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6、这一明一暗别具一格的描绘了这个村庄的独特风光。
7、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8、作品鉴赏
9、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10、三、借对
11、扇面对。又称隔句对,即一三句相对,二四句相对。如张可久(折桂令)《西陵送别》:“春去春来,管送别依依岸柳。潮生潮落,会忘机泛泛沙鸥。”上下两句骈丽成文,隔句相对。极写别后生涯的凄凉与寂寞,年年岁岁,春去春来,唯有岸上杨柳依依,与离人之心相关相依;朝朝暮暮,潮生潮落,唯有水上沙鸥拍拍,与孤身之人相对而已。岸柳依依,虽然可爱,更令人伤情;沙鸥忘机,诚然有情,却形单影孤。充分体现了作者不可顿脱的离愁别绪,以及对行人的一往深情。曲调描写自然,蕴藉深远。
12、“直北关山”指回纥内侵,“征西车马”谓吐蕃入寇。
13、“重”和“复”这两个字突出了山与水的曲折幽深,而在“山重水复”之下的“疑无路”三个字,则进一步烘托了山水迂回转折的境界,并增添了真是感真实感,食指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
14、这两句承上作细致描写以见“长安”之“似弈棋”。
1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6、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
17、一、严对,就是严格要求相对的词类相同,也就是常说的词性相同——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相对的字数等;句式相同;平仄相拗,没有重复的字词。比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18、用了拟人的手法
19、有时候,特别是在诗句中,上下句相对的词语是反义词,这样也构成严对(有些书也称为严对中的反对)。比如,李白《塞下曲》中的:“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其中的“晓”与“宵”是反义词。在诗句中上下相对,也是严对(工对)。
20、元曲作为与唐诗、宋词并列的文学艺术,在我国艺术宝库中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精湛的艺术价值和优秀的民族风格,为历代文人雅士所青睐、鉴赏、传承、并不断弘扬光大和注入新的内涵。
21、这两句诗是对山西村风景的描绘。“山重水复”是从大范围落笔,勾画出整个山环水抱的自然环境;“柳暗花明”是具体写“山重水复”中的一个小村庄,显示出兴旺的气象和蓬勃的生机。
22、连壁对。是指四句相对的句式。如薛昂夫的(寒鸿秋)云:“功名万里忙飞燕,斯文一脉微如线。光阴寸隙流如电,风霜两鬓白如练,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至今寂寞彭泽县。”全篇表现了志在庙堂,以济世为胸怀;心在山林,以隐逸为高致的主题。前四句采用了连壁对的写法,每句均有名词性词组和偏正词组所构成,又多用典故加以深化。“功名万里”用的是东汉班超封侯万里的故事;“斯文一脉”语出自《论语.子罕》“天之将丧斯文也”;“光阴寸隙”则出自《庄子.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卻,忽然而已。”寓意深刻,对仗整齐。后半句的“忙如燕”、“微如线”等却用偏正词组相对应,可谓珠联璧合,给人一种艺术美的享受。
23、二联承上进一步就“闻道”写长安之变化。
24、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25、总之,在汉语中,对偶的修辞手法运用广泛。它不但音节和谐,节奏鲜明,概括性强,而且具有极其整齐的审美特点,因而深受文学家们青睐,读者的喜欢。
26、赏析对偶的修辞手法:
27、正值志士枕戈,流血边庭之时,而自身却流离异乡,请缨无路;那些王侯新贵,文武衣冠会怎么想?结联收转到自身。
28、而“柳暗花明”之下的“又一村”三个字,意在表明这个村庄的突然出现和这一出现的一刹那,给世人的强烈印象和心花怒放的情态。应该说“疑无路”三个字是虚写,“又一村”三个字是实写,然而,这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情景交融,使这两句诗既韵味无穷,又包含寓义深远的哲理。
29、流水对是指上下相对的两个句子,在内容上表现出了事物的发展过程,或表现出诸如因果、条件、假设等关系的对偶。也就是说,构成流水对的两个句子是关系密切的,相互衔接、限制的。也就是说,如果把出句独立起来没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比如,唐朝诗人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又如,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它们都是流水对,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流水对的特点。
30、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含有对偶的诗句赏析
31、上两联以传闻口气写,这一联写亲闻战鼓振响,目睹羽书飞驰,与上一联“第宅”、“衣冠”构成尖锐对照。
3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33、战乱频繁,国事堪悲,诗人却远走他乡,对此秋江,何等惆怅。
34、说“皆新”,说“异昔”,一来映照己身之寂寞潦倒,一来揭露政局黑暗腐朽。
35、鼎足对。该对由三句相对,俗称“三枪”。每三句为一组,互为对仗,犹如“三足鼎立”,固得此名。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三句即为鼎足对。作者在前三句中仅用18个字,接连使用了9个名词,介绍了9种景物,以简洁精炼的笔法,生动丰富的意象表现了作者那种萧条、寂寞、悲凉的秋思情怀,突出了“断肠人在天涯”的作品主题,从而构成了一幅人与物、情与景相互交融的感人图画。
36、宽对就是要求结构基本相同,音韵大致和谐,允许有相同的字词出现,属于邻近的事类相对。例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同义词对连锦字,如此等等,均可构成宽对。譬如,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天”对“塞”是天文对地理。陈子昂《春夜别友人》“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以“路”对“堂”是地理对宫室。如,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中有一句名言:“惨象,已使我目不忍睹;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这就是宽对。
37、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
38、合璧对。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注:“两句对者是。”这是比较常见的对偶句。如卢挚(折桂令)《箕山怀感》中有“五柳庄瓷欧瓦钵,七里滩雨笠烟蓑。”白朴(庆东原)中有“忘忧草,含羞花,”和“千古是非心,一夕雨樵话。”字句严谨,对仗工整,可谓典型的对偶句。
3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对偶)写诗人漫步山间水畔,领略山村秀丽风光,流露出无限欣喜之情。“疑”字写出了诗人留连郊野、陶醉山水的沉迷自失的神态,“又”渲染出诗人沉醉之中突然发现眼前这个绿柳成荫、山花娇艳的秀美村庄时的喜悦心情。
40、①、诗句运用了对偶(反对)的修辞手法;(手法)
41、详解:对偶通常是指文句中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对、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构成的修辞法。对偶从意义上讲前后两部分密切关联,凝练集中,有很强的概括力;从形式上看,前后两部分整齐均匀、音节和谐、具有戒律感。严格的对偶还讲究平仄,充分利用汉语的声调。
42、心胸阔/天地宽
43、王侯奔逃,旧宅易新主;文武非人,群小并进,衣冠皆易。
44、连珠对。是指多句相对。如王实甫(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每句前三个字都用动宾词组作定语,四、五两字均由名词作主语,后两个字又使用叠字形容词作谓语,由远及近,景中寓情,快声快调,如珠走盘,读罢余味无穷。
45、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平仄相对的一对语句表达相反或相关的意思的一种手法。
46、棋逢敌手/将遇良才
47、元曲讲究剧名、折次、曲牌、曲题和套数等艺术创作规律。它广泛运用宾白、方言、俗语、习语等多种民族语言,形成了生动活泼、清新明快、富有生活气息的民族特色。其中元曲中常见的对偶形式堪称独领风骚,别具一格。不妨试举几例,以供读者同好:
48、《语文基础知识》中说:“对偶是指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现就自己的理解谈谈对偶修辞手法常见的类别(没有按一定标准划分,仅就常见的形式而言),仅供同学们复习参考。
49、这一联对仗工整,音调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50、诗里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的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似乎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
51、“悦”即使欢悦,山光水色使飞鸟都怡然自乐,用拟人手法极言山之美;“空”即使空阔,深潭倒影使人心都空灵而开阔,极言水之美。“空人心”与“悦鸟性”相对应,不仅衬托了环境的静寂优美,更说明自然山水可以涤除尘念,净化心灵,暗示人宜保持本真,逍遥适世。
52、秋日江寒,鱼龙潜跃,滞秋江而怀故国,悲政局而思致太平,其情可悯,其境堪悲。
53、一个“暗”字,突出了柳树的茂密,树荫的浓郁;一个“明”字,这突出了花草的繁盛,明媚和娇艳。
54、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55、顺便说说“合掌”。在形成的对偶中,如果是同义词相对,看来很工整,对的也比较整齐,但对于汉语诗歌中的对偶来说,就不是那么美妙了,却是“似工而实拙”。比如,南朝梁·王籍《入若邪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但也不是不允许存在,这两句也有自己的特点——以动衬静的佳句。只是说,在古代诗词中,由于诗词的语句数量有限,特别是律诗、绝句等,需要在极少的语言中,表达丰富的内容。可以说,句句是金,不可浪费。所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其实这就是通常说的“合掌”,它是诗家的大忌。
56、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57、《山居秋暝》色调明朗,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鸟鸣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则不免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
58、白话译文:
59、救尾对。特定曲牌中的特定句相对。如(红绣鞋)中四、五、六句,(寨儿令)中九、十、十一句相对。前两句每句五字,末句若是稍弱,往往多出一字,以此救之。如张可久的(红绣鞋)《天台瀑布寺》云:“血啼杜鹃宇,阴洞吼飞廉,比人心山未险。”描写的是天台山和飞瀑的奇险,第一句用“望帝啼鹃”的典故,表现天台山中杜鹃鸟鸣声凄厉;第二句引入传说中的风神,极写山洞中的风声呼啸的阴森可怖;结句笔锋陡转,“比人心山未险”,由形象转化为意象,可谓连珠之喻。比山更险的人心之险已寓于不写之中,力透纸背,末句一救而全曲生辉。设喻清新,有声有色,迥异乎常见的对偶小曲。
60、首联委婉曲折,而又从大处落墨,笔带感情。
含有对偶的诗句赏析
61、鸾凤和鸣对。指首句与尾句相对。如周文彬(叨叨令)《悲秋》首句云:“叮叮当当铁马儿乞留玎琅闹”,尾句是:“孤孤另另单枕迷风模登靠,”从两句相对应的内容看,前句是写景,“叮叮当当”是指铁马即屋檐下风铃的声音,风吹则发出的叮当之声。“乞留叮琅”是对风铃摇动的进一步形容,结句的一个“闹”字渲染了秋风的劲力。尾句“孤孤另另”“迷风模登”则描绘了一种孤独凄怆、迷茫困倦的神态。首尾相对采用双声叠字状物,象声词拟声,音节铿锵急促,且纯用白描,使读者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却又有一种别开生面的意境。
62、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63、元代散曲,一朵瑰丽的传统民族艺术奇葩,她以强烈的生命力和艺术特色,繁荣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与民族风格,弘扬和展示着时代的脉膊和风采。
64、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
65、②、显得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并具有很强的气势;(效果)
66、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
67、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是我师
68、扩展资料:
69、三联又从长安跳出,写全国“世事”之不胜悲。诗以“直北关山”、“征西车马”作转换,作振起,形成纵横开阖之势。
70、但也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71、在汉语中,不同词类中又分很多的小类,只要在语言之中经常并列,也算是严对。譬如,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其中的诗句中自对的“山”与“河”属于表示地理类,“草”与“木”属于植物类,对得已经工整了,而且上句的“地理”与下句的“植物”相对也算是严对(或者称工对)。
72、二、宽对
73、全文如下:
74、四、流水对
75、长安之似弈棋,实指国家之似弈棋,这种局面不是一朝一夕形成,而扫除这种悲剧局面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
76、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相同的意思的修辞方式。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对秋水,孤鹜对长天。特征: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使两方面的意思互相补充和映衬,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
77、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7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是对偶,是比喻。这句诗描绘了山间水畔的景色,写出了诗人步行山道上,信步而行,原以为前已无路,结果眼前又豁然开朗的情景,亦表现出世间事物消长变化,在逆境中往往蕴含着无限希望的哲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
79、接以“世事”之“不胜悲”,“世事”贯以“百年”,是就唐王朝开国至今而言,也暗指“世事”之“不胜悲”乃日渐积成。
80、此诗承上从慨叹身世飘零转入慨叹世事时局。首联:“闻道”,是指听说,“似弈棋”,说长安政局如同弈棋之变化,盛衰无常,开篇突兀,比拟奇崛。
81、黑发不知勤学习/白发方悔读书迟
82、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