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王心学
1、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2、心学的真正的创始人是陆九渊,最后通过他人填充发展成“心学”
3、陆九渊(1139~1192),号象山先生,字子静。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江西抚州金溪人。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
4、《王阳明全集》是研究王阳明心学思想及王阳明一生最重要的著作,是儒家思想中最具个性、最具争议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一部现代人成功修身、强大个人内心的励志作品。
5、二、不同点:
6、陆九渊(1139~1192),号象山,字子静。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汉族,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陆九渊是中国“心学”的创始人。明代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对近代中国理学产生深远影响。被后人称为“陆子”。陆九渊生于绍兴九年二月乙亥(即公元1139年3月26日(距今877年))辰时陆九渊占星命盤,卒于绍熙四年冬十二月十四日(即公元1193年1月18日)日中。享年五十四岁。
7、程朱学派则重视“理”概念。天地万物皆有理,每个事件都有自己的“理”。“天理”就是天道,不生不灭,一切事件的“理”跟最高天理是一致的。
8、陆九渊一生的辉煌在于创立学派,从事传道授业活动,受到他教育的学生多达数千人。他以“心即理”为核心,创立“心学”,强调“自作主宰”,宣扬精神的动性作用。
9、陆九渊(1139—1193年),字子静,抚州金溪人,南宋哲学家、教育家,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书斋名“存”,世称存斋先生。又因讲学于象山书院(今江西贵溪西南),被称为“象山先生”,学者常称其为“陆象山”。陆门治家依靠严格执行宗法伦理,同时,也靠家庭成员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主动性,各尽其能,各供其职。
10、根本目的: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个人行为,从而维护社会秩序。
11、其实,两派的学说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比如说,程颐和朱熹也认为,人的心里也有仁,人性就是仁,仁就是天理的表现。陆九渊和王守仁也认为,天理是人心的本性。两派都确定人和宇宙又最密切的关系,人是万物之灵。不过,对陆王派人士来说,最重要的是人类内在的知识潜能,对程朱派人士来说,最重要的是客观的世界规律。
12、思想主张: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属于唯心主义,都强调意识第一,物质第二。
13、陆九渊针对朱熹的“性即理”吸收了程颢“万物一体为仁”明确提出“心即理”,而陆学作为学派随后衰微,直到明代王阳明赞同其“心即理”的观点,强调“心”的主体作用。个人建议重点可放在王阳明身上,他既对陆九渊的学说进行了吸收,又加以个人观点的发扬光大,可从《传习录》入手,配合《传习录注疏》为佳。
14、“陆王心学”中的“陆”指的是心学创始人陆九渊,而“王”则是为大家所熟知的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因此《陆九渊集》和《王阳明全集》两本必不可少。
15、方法论:程朱理学偏重于外在工夫,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对外物的考察来启发内心潜在的良知。陆王心学则偏于内在工夫,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但与此同时良知也非常容易被私欲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去掉人欲,以恢复良知。
16、心学派生于理学,陆王心学的观点和理学有很多不同,其分歧主要在于成圣成贤的途径。朱熹主张“穷理”,多读书,多观察外物,在此基础上才能发明本心,最后达到圣贤境界;陆九渊则主张“明心”,即首先发明本心,然后读书,他反驳朱熹说:“尧、舜读何书来?”声言:“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由于反对将儒家圣贤之学当成学问来做,朱熹及其后学讥其为“空门”、“狂禅”。
17、想学习陆王心学,建议从道德经和儒学开始,心学的核心是思想境界和行为准则的共同修行,是“陆王”借助前期先贤的思想和行为,配合自身对事物的感悟而创出的更进一步的哲学思想,包含众多古人思想和行为,从中可以有所感悟,心学很大意义上是一种对中华民族哲学思想和处世原则的总结和提炼。
18、宋明理学认识:在继承先代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佛道思想,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新的主张,对当时的政治、道德、教育等产生了重大影响。学习中应该当结合宋明理学的具体内容,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的评价。如“心学”主张内心自省,有助于我们加强自律、构筑和谐,有助于我们奋发进取,增强责任感。
19、心学家认为,心才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如果套用西方哲学,就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但其讨论的不是物质和意识,而是探讨人在世上安身立命的根本,这一古老的哲学命题。
20、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21、思想实质: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22、相同点: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场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23、一、相同点:
24、“陆王心学”是指南宋陆象山和明代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一系,是在与道学一系的辩论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南宋时期,理学家陆象山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25、阳明心学既是对象山心学的继承和发扬,同时也可看作是对于朱陆学说的综合。陆九渊是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他曾与朱熹论辩,这就是著名的“鹅湖之会’’。朱熹认为陆九渊的学说简略空疏,而陆九渊则指出朱熹的学说支离琐碎
26、程朱理学代表人物是:程颐。程颢。朱熹。吕祖谦。周敦颐等人都对理学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以上多为理宗。而在理学发展中。还开拓出了以气为天地之先的"气
27、“心学”发端于理学,它也讨论理气、道器、知行、义利等形而上的哲学问题,反对汉唐的注疏之学,但相对程朱的客观的存在“理”,陆王的“理”只在于“人心”,探讨的是人心的价值。陆九渊云:“心即理”,“圣人之学,心学也”,“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王守仁云:“心外无物,心外无言,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
28、生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从小耳濡目染,长大成人后亲自管家,这样的生活经历对于陆九渊形成对社会国家的参与意识起到了很大影响。
29、南宋陆象山
30、地位: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
陆王心学
31、陆王心学:南宋陆九渊开创心学,明朝王阳明发展心学。“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其本质是用自我约束,强化自身修养,来符合封建伦理道德,维护封建统治;“心学”也是理学,宋明理学的形成,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
32、程朱理学一度被奉为官学,陆氏心学销声匿迹,直到明代王守仁重振旗鼓,心学思潮才再次席卷而来,像李贽的“童心”说,袁宏道的“性灵”说等,就是心学在文学上的体现。
33、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为儒客推崇,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所大开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
34、至明朝,陈献章开明朝心学之河,儒客大家王守仁(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二字并发扬光大,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35、《陆九渊集》为“理学丛书”系列之一,收录了他传世的全部著作,包括书信、诗文、讲义、杂著、章奏、程文、还有门第子编的语录,《陆九渊集》后附有相关的序跋资料,是研究宋明理学的必读书。
36、程朱理学:程朱理学是儒家学说在新形势下吸收了佛道一些思想的发展,“理”是程朱理学的核心,是人类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社会道德规范,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现出来,“三纲五常”就是天理。
37、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38、宇宙构成: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理”在人心之外,主张“即物而穷理”,是客观唯心主义。而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心即理”,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心外无理”,是主观唯心主义。
39、心学又称“陆王心学”,为理学的一派。那么,心学创始人是谁呢?由南宋陆九渊大启其门径,明代王守仁首度提出。从王守仁始,“心学”开始有了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40、认识论:程朱理学主张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陆王心学则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需要通过世界外物,只要通过内心的自修自省,克服私欲,就能回复良知。
41、陆王心学最重视的是“心”概念:人内在的心就是宇宙万物之心,一切道德行为应该以“心”作最高标准。陆九渊说过:“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王守仁说过:“心之本体,即天理也”。此理就是“仁”,认识宇宙本体。
42、主张“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
43、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所以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他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心学的创始人陆象山,与朱子曾进行过多次辩论,辩论的范围涉及到理学的所有核心问题,辩论的影响也涉及当时的多个学派。
44、因此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陆象山曾经与朱熹曾进行过多次辩论,辩论的范围涉及理学的所有核心问题,辩论的影响也涉及当时多个学派。明代的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实际上是朱陆之辨的一个成果。
45、陆王心学,主要强调人的本心作为道德主体,自身决定道德法则和伦理规范,使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则凸现出来。
46、思想来源: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属于儒学范畴,都是在儒学基础上吸纳融合佛、道思想而发展起来的。
47、②不同点: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陆王心学认为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认为本心就是“理”;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48、为学程序:程朱理学主张首先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体验,程朱理学重经验,近于归纳法。
49、程朱理学代表人物是:程颐。程颢。朱熹。吕祖谦。周敦颐等人都对理学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以上多为理宗。而在理学发展中。还开拓出了以气为天地之先的“气宗”陆王心学则是在理学引导下产生的。代表人物有:陆九渊,王阳明,王艮等人程朱理学的代表作我也不甚了解。。但是我推荐几本我看过的吧:朱熹与吕祖谦合编的《近思录》。内容可能有些生涩。你还可以查阅一下陈淳的《北溪字义》对理学的一些概念进行了阐述与解释。朱熹所传的书籍有《朱子语类》《朱子遗书》等等陆王心学著作有王阳明的《传习录》其实我觉得如果你想买着看一看的话。可以找一找全集之类的书发展历史:东汉以后,社会黄老,佛学盛行。严重危及到了儒学的传统统治地位。而汉儒所提出的一些观点。也远远不如佛道两家所解释的通透。逐渐失去了吸引力。为了挽回儒学的地位。从隋代开始,有一名姓王的大儒(具体名字我也忘记了)率先提出了三教合一的口号。此后。历代儒者就不断完善这个想法。唐代三教合一之风更加盛行。包括李白。白居易。王维等人都深受佛道俩家思想影响。发展到宋代之后。周敦颐发出首倡。开始了在儒学范围内的天地本源的探讨。而周敦颐思想又带有鲜明的道家色彩。率先使用了“理”的概念。其后二程进一步发扬与传播。并且在当时被称为“洛学”。之后的朱熹又将其内容发展至高潮。提出了天理与人欲的对立关系。南宋宋理宗即位时期。终于确立了理学在中国思想界的统治地位。陆王心学的发展历程:首先是理学的传播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思考。而其中一部分知识分子对于理学仍抱有疑问。因此重新加以阐释。推演出了以理学的部分内容为基础的心学。倡导天即心即理的思想。并与朱熹进行过多次辩论。但是在南宋理学已确立统治的情况下式微。到明代由于社会情况的变化。传统理学对人们的束缚使人们有了一定的反省。心学重新孕育。并依靠王阳明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的提出趋于完善。经过王阳明长期的传播。心学已经在朝堂与民间有了一定的影响力。而后不断发展。到了应该是万历年间。王阳明入祀孔庙。确立了心学的合理地位,打击了伪学的说法。至此修成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