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经典文案 > 不求甚解的论证思路-推荐20句

不求甚解的论证思路-推荐20句

时间:2023-05-29 17:13:04

不求甚解的论证思路

1、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熟靶子表观点〕间接反驳〔引出处谈习惯〕〔释新意〕〔举例子〕〔录语录〕〔结上文〕

3、不求甚解的论证思路:

4、写法特点:

5、第二部分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6、《不求甚解》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类比论证、道理论证以及引用论证。

7、第五部分提出自己的观点,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8、树靶子提出对方的错误观点,分析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读书法,并表示赞同陶渊明读书的态度,从而确立自己的正确观点,再举事例证明观点最后得出结论,重要的书必须反复读

9、文中主要举例陶渊明读书的态度和普列汉若夫读书的曲解.驳倒“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的观点。用诸葛亮观其大略(不求甚解)比徐庶等人务于精熟取得更大成就的例子,有力地证明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没有充分理由的这一观点(或有力地证明读书不求甚解照样能取得成功)。

10、引王粲的文字用道理论证,有力地证明诸葛亮就是“观其大略”读书的,更具说服力。

11、细腻翔实的道理论证。作者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不惜用大量的文字进行细致的分析。在第8段引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来印证“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是可取的。正反两面的举例论证。第5段从反面列举普列汉诺夫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求甚解”,实际上做了许多曲解的事例,来告诉人们要有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第6段从正面列举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的事例,介绍古人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经验。平易简约的语言。和培根的《谈读书》中生动的语言相比,本文语言更显得平易亲切,娓娓而谈,用语简约。丰富多彩的段式。

12、一是表示虚心;

13、主要内容和思路。

14、第四部分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读书不是死抠字眼儿,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15、《不求甚解》课文赏析:

16、第一部分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17、第三部分提出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并举例加以说明。

18、这篇杂文是一篇驳论,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文章全面解释了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在批驳过程中阐述的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确主张,也就顺理成章地立起来了。

19、第1段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第2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第3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第4段,说明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固执一点,而是了解大意。第5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求甚解”,实际上做了许多曲解。今天我们读经典著作,一定要虚心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第6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态度读书的。举了诸葛亮的例子。诸葛亮读书是“观其大略”,比徐庶等人“务于精熟”高明,知识面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第7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从反面说,“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第8段,紧接上一段的意思,说明陆象山的语录的意思,也是不因小失大,与“不求甚解”的意思相似。最后一段,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因为许多书籍不是一下子就能读懂的。

20、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接着作者运用普列汉诺失和诸葛亮为例,进一步论证了“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从而阐述在读书问题上的正确态度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