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优美名篇
1、弈鸣: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成语“一鸣惊人”中“一鸣”的谐音。
2、九歌·国殇⑴
3、天时怼兮威灵怒⑽,严杀尽兮弃原野⑾。
4、身既死兮神以灵⒅,子魂魄兮为鬼雄⒆!
5、⒂首身离:身首异处。心不惩:壮心不改,勇气不减。惩:悔恨。
6、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7、⒇毅:威武不屈。
8、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壁无藩篱之固。头会箕敛者,合纵缔交;锄耨棘矜都,因利乘便。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轵道之灾;混一车书,无救平阳之祸。
9、凌余阵兮躐余行⑹,左骖殪兮右刃伤⑺。
10、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⒇。
11、战士手持吴戈身披犀甲,敌我战车交错刀剑相接。
12、旗帜遮天蔽日敌众如云,飞箭交坠战士奋勇争先。
13、操吴戈兮被犀甲⑵,车错毂兮短兵接⑶。
14、敌军侵犯我们行列阵地,左骖死去右骖马受刀伤。
15、诚既勇兮又以武⒃,终刚强兮不可凌⒄。
16、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17、⑾严杀尽兮弃原野:在严酷的厮杀中战士们全都死去,他们的尸骨都丢弃在旷野上。严杀:严酷的厮杀。一说严壮,指士兵。尽:皆,全都。
18、⑷旌蔽日兮敌若云:旌旗遮蔽的日光,敌兵像云一样涌上来。极言敌军之多。
19、《九歌》是一组祭歌,共11篇,《九歌·国殇》取民间“九歌”之祭奠之意是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的再创作。《九歌·国殇》取民间“九歌”之祭奠之意,以哀悼死难的爱国将士,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乐歌分为两节,先是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继而颂悼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由第一节“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可知,这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殊死战斗。当敌人来势汹汹,冲乱楚军的战阵,欲长驱直入时,楚军将士仍个个奋勇争先。但见战阵中有一辆主战车冲出,这辆原有四匹马拉的大车,虽左外侧的骖马已中箭倒毙,右外侧的骖马也被砍伤,但他的主人,楚军统帅仍毫无惧色,他将战车的两个轮子埋进土里,笼住马缰,反而举槌擂响了进军的战鼓。一时战气萧杀,引得苍天也跟着威怒起来。待杀气散尽,战场上只留下一具具尸体,静卧荒野。
20、杀得天昏地暗神灵震怒,全军将士捐躯茫茫原野。
21、⑵操吴戈兮被(pī)犀甲:手里拿着吴国的戈,身上披着犀牛皮制作的甲。吴戈:吴国制造的戈,当时吴国的冶铁技术较先进,吴戈因锋利而闻名。被,通“披”,穿着。犀甲:犀牛皮制作的铠甲,特别坚硬。
22、《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23、整体赏析
24、文章将事、景、情融于一体,用富丽华美的词藻,称道洪州,记述盛宴,描写滕王阁的壮丽,以及寥廓壮美的山川秋景;借以抒发自己愤懑悲凉而又不甘沉沦的复杂感情。
25、作品鉴赏
26、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中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学识渊博,初辅佐楚怀王,任三闾大夫、左徒。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后因楚国政治腐败,首都郢被秦攻破,既无力挽救,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他写下了《离骚》《天问》《九章》《九歌》等许多不朽诗篇。其诗抒发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楚国的热爱,体现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他在吸收民间文学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骚体这一新形式,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融化神话传说,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其传世作品,均见汉代刘向辑集的《楚辞》。
27、旌蔽日兮敌若云⑷,矢交坠兮士争先⑸。
28、⒆鬼雄:战死了,魂魄不死,即使做了死鬼,也要成为鬼中的豪杰。
29、屈原生活在楚怀王和楚顷襄王时代。当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在战国七雄中后来居上,扩张势头咄咄逼人,楚国成为其攻城略地的主要对象之一。但楚怀王却放弃了合纵联齐的正确方针,一再轻信秦国的空头许诺,与秦交好,当秦国的诺言终成画饼时,秦楚交恶便不可避免。自楚怀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年)起,楚国曾经和秦国发生多次战争,都是秦胜而楚败。仅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怀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楚秦战于丹阳(在今河南西峡以西一带),楚军大败,大将屈殇被俘,甲士被斩杀达8万,汉中郡为秦所有。楚以举国之兵力攻秦,再次大败于蓝田。
30、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歌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二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
楚辞优美名篇
31、⑿出不入兮往不反:出征以后就不打算生还。反:通“返”。
32、依现存史料尚不能指实这次战争发生的具体时地,敌对一方为谁。但当日楚国始终面临七国中实力最强的秦国的威胁,自怀王当政以来,楚国与强秦有过数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并且大多数是楚国抵御秦军入侵的卫国战争。从这一基本史实出发,说此篇是写楚军抗击强秦入侵,大概没有问题。而在这种抒写中,作者那热爱家国的炽烈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33、作者描写场面、渲染气氛的本领是十分高强的。不过十句,已将一场殊死恶战,状写得栩栩如生,极富感染力。底下,则以饱含情感的笔触,讴歌死难将士。有感于他们自披上战甲一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一刻他们紧握兵器,安详地,心无怨悔地躺在那里,他简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绪奔进。他对这些将士满怀敬爱,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样,在诗篇中,他也同样用一切美好的事物,来修饰笔下的人物。这批神勇的将士,操的是吴地出产的以锋利闻名的戈、秦地出产的以强劲闻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饰的鼓槌,他们生是人杰,死为鬼雄,气贯长虹,英名永存。
34、“楚辞”,本为楚地的歌辞。战国楚屈原吸收其营养,创作出《离骚》等巨制鸿篇,后人仿效,名篇继出,成为一种有特点的文学作品,通称楚辞。
35、基本信息
36、战国屈原诗作
37、扩展资料
38、呜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况复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飙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陆士衡闻而抚掌,是所甘心;张平子见而陋之,固其宜矣!
39、⑼援玉枹(fú)兮击鸣鼓:手持镶嵌着玉的鼓槌,击打着声音响亮的战鼓。先秦作战,主将击鼓督战,以旗鼓指挥进退。枹:鼓槌。鸣鼓:很响亮的鼓。
40、词句注释
41、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42、出不入兮往不反⑿,平原忽兮路超远⒀。
43、《诗经》是中国汉族文学史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为《诗》和《诗三百》,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大约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
44、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45、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楚辞·离骚》释义:追求我所向往的德操,纵使死无数次也无怨无悔。
46、⑶车错毂(gǔ)兮短兵接:敌我双方战车交错,彼此短兵相接。毂:车轮的中心部分,有圆孔,可以插轴,这里泛指战车的轮轴。错:交错。短兵:指刀剑一类的短兵器。
47、全文结构巧妙,语言精奇,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实实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作者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48、“楚”地疆域大致为现在的湖北全部、湖南、重庆、广东、安徽、江苏、河南、江西部分地方,但是在不同时间段有大小不等的弹性变化。
49、楚国灭亡后,楚地流传过这样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屈原此作在颂悼阵亡将士的同时,也隐隐表达了对洗雪国耻的渴望,对正义事业必胜的信念,从此意义上说,他的思想是与楚国广大人民息息相通的。作为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第一位伟大诗人,他所写的决不仅仅是个人的些许悲欢,那受诬陷被排挤,乃至流亡沅湘的坎壈遭际;他奉献给人的是那颗热烈得近乎偏执的爱国之心。他是楚国人民的喉管,他所写一系列作品,道出了楚国人民热爱家国的心声。
50、⒁秦弓:指良弓。战国时,秦地木材质地坚实,制造的弓射程远。
51、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52、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53、⑽天时怼(duì)兮威灵怒:天地一片昏暗,连威严的神灵都发起怒来。天怨神怒。天时:上天际会,这里指上天。天时怼:指上天都怨恨。怼:怨恨。威灵:威严的神灵。
54、带长剑兮挟秦弓⒁,首身离兮心不惩⒂。
55、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楚辞·离骚》释义: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改变,难道我心会懊悔吗?惩:悔恨
56、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57、⑸矢交坠:两军相射的箭纷纷坠落在阵地上。
58、⒅神以灵:指死而有知,英灵不泯。神:指精神。
59、楚辞文体感情丰富、常用奇特的想象描述事物、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楚辞的句式较活泼,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60、《诗经》
楚辞优美名篇
61、《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62、⒀忽:渺茫,不分明。超远:遥远无尽头。
63、兵车两轮深陷绊住四马,主帅举起鼓槌猛击战鼓。
64、⑹凌:侵犯。躐(liè):践踏。行:行列。
65、它们同被视为中国诗歌发展的源流。对后世中国文学影响深远。后代用来泛称文学,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叫领风骚。俗语常指举止轻佻,行为放荡。
66、真正勇敢顽强而又英武,始终刚强坚毅不可。
67、楚辞,也作“楚词”,是一种由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创作的新的诗歌体裁。
68、名家点评
69、楚怀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01年),秦与齐、韩、魏联合攻楚,杀楚将唐昧,取重丘(今河南泌阳北)。次年,楚军再次被秦大败,将军景缺阵亡,死者达2万。再次年,秦攻取楚国8城,楚怀王被骗入秦结盟,遭到囚禁,其子顷襄王即位。顷襄王元年(公元前298年),秦再攻楚,大败楚军,斩首5万,攻取析(今河南西峡)等15座城池。在屈原生前,据以上统计,楚国就有15万以上的将士在与秦军的血战中横死疆场。后人指出:《国殇》之作,乃因“怀、襄之世,任馋弃德,背约忘亲,以至天怒神怨,国蹙兵亡,徒使壮士横尸膏野,以快敌人之意。原盖深悲而极痛之”。古代将尚未成年(不足20岁)而夭折的人称为殇,也用以指未成丧礼的无主之鬼。按古代葬礼,在战场上“无勇而死”者,照例不能敛以棺柩,葬入墓域,也都是被称为“殇”的无主之鬼。在秦楚战争中,战死疆场的楚国将士因是战败者,故而也只能暴尸荒野,无人替这些为国战死者操办丧礼,进行祭祀。正是在一背景下,放逐之中的屈原创作了这一不朽名篇。
70、据《北史》本传载,庾信留北,“虽位望显通,常作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哀江南”三字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哀江南”句。
71、《九歌·国殇》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首诗,是《九歌》中的一篇。这是追悼楚国阵亡士卒的挽诗。此诗分为两节,第一节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第二节颂悼楚国将士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歌颂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全诗生动地描写了战况的激烈和将士们奋勇争先的气概,对雪洗国耻寄予热望,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诗篇情感真挚炽烈,节奏鲜明急促,抒写开张扬厉,传达出一种凛然悲壮、亢直阳刚之美,在楚辞体作品中独树一帜。
72、作品原文
73、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74、⑺左骖(cān)殪(yì)兮右刃伤:左边的骖马倒地而死,右边的骖马被兵刃所伤。殪:死。
75、霾两轮兮絷四马⑻,援玉枹兮击鸣鼓⑼。
76、楚辞,也作“楚词”。本为楚地的歌辞。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吸收其营养,创作出《离骚》等巨制鸿篇,后人仿效,名篇继出,成为一种有特点的文学作品,通称楚辞。
77、国殇其他含义
78、楚辞本为楚地的歌辞。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吸收其营养,创作出《离骚》等巨制鸿篇,后人仿效,名篇继出,成为一种有浪漫主义特点的文学作品,通称楚辞。
79、人虽神灵终究不泯,您的魂魄不愧鬼中雄英!
80、佩长剑挟强弓争战沙场,首身分离雄心永远不屈。
81、《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82、林云铭《楚辞灯》:“怀王时,秦败屈匄,复败唐昧,又杀景缺,大约战士多死于秦,其中亦未必悉由力斗。……《庄子》曰:战而死者……皆以无勇为耻也。故三闾先叙其方战而勇,既死而武,死后而毅。极力描写,不但以慰死魂,亦以作士气,张国威也。”
83、《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篇骈文,作于675年,是古今传诵的骈文名篇。
84、⒃诚:诚然,确实。以:且,连词。武:威武。
85、《滕王阁序》王勃节选
86、注释译文
87、⒄终:始终。凌:侵犯。
88、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89、⑴国殇:指为国捐躯的人。殇:指未成年而死,也指死难的人。戴震《屈原赋注》:“殇之义二:男女未冠(男二十岁)笄(女十五岁)而死者,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
90、⑻霾(mái)两轮兮絷(zhí)四马:战车的两个车轮陷进泥土被埋住,四匹马也被绊住了。霾:通“埋”。古代作战,在激战将败时,埋轮缚马,表示坚守不退。
楚辞优美名篇
91、九歌·国殇
92、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四十首。
93、本文即《哀江南赋》的序文,概述了全赋的主题,并阐明了“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的创作动机。全篇以骈文写成,多用典故来暗喻时世和表达自己悲苦欲绝的隐衷,体现了庾信在辞赋和骈文创作中的特色。
94、《哀江南赋序》庾信节选
95、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
96、楚辞的代表作家是屈原和宋玉。
97、楚辞是战国屈原所创文体,另有宋玉等代表。《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包括了屈原的名篇《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98、此文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堪称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99、创作背景
100、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101、并成为风骚。
102、楚辞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诗歌体裁,代表人物是:屈原。
103、《诗经》和《楚辞》对后世的影响:
104、作者简介
105、作品概括了梁朝由盛至衰的历史,凝聚着对故国和人民遭受劫乱的哀伤,具有史诗般的规模和气魄,在辞、赋和整个文学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又其叙家世,抒哀思,感情深挚动人,是研究庾信生平的极好资料。
106、将士们啊一去永不回返,走向迷漫平原路途遥远。
107、白话译文
108、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109、《楚辞》
110、此篇在艺术表现上与作者其他作品有些区别,乃至与《九歌》中其他乐歌也不尽一致。它不是一篇想像奇特、辞采瑰丽的华章,然其“通篇直赋其事”(戴震《屈原赋注》),挟深挚炽烈的情感,以促迫的节奏、开张扬厉的抒写,传达出了与所反映的人事相一致的凛然亢直之美,一种阳刚之美,在楚辞体作品中独树一帜。
11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楚辞·离骚》释义:我长叹不止,忍不住涕泪满面,只因哀怜百姓生活的艰辛!屈原忧国忧民之心在此可见一斑。
112、“教子一艺,不如赐子佳名。”名字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高深的文学素养。古人取名,常着意于名字的道德意蕴和审美意境,名字大多渊源于诸子典籍和文学名篇,如孟浩然出自《孟子公孙丑》中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唐代茶圣陆羽,字鸿渐,其名、字皆出自《易经》:“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