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名言精选 > 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精选73句】

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精选73句】

时间:2024-10-29 12:02:28

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孔子回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这个故事弘扬了把所学的知识都默默的记在心里,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厌倦的精神。"不耻下问"这一成语形容的是一个人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反而积极求知的态度,体现了谦虚、好学的品质。

3、敬鬼神而远之

4、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5、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6、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7、[bùchǐxiàwèn]

8、出自《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9、《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0、鸟兽不可与同群

11、释义: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12、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知礼的表现啊。”

13、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14、明确结论是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

15、【故事】

16、不耻下问不是为动用法,是意动用法。这句中的耻是以……为耻辱的意思,译为:不以向身份地位不如自己人请教为耻辱。

17、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18、《论语》经典名句

19、《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20、孔子的这句话,引出了“不耻下问”这则成语。后来人们常用它来比喻向地位和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或形容谦虚、好学,不自以为是。

21、[dāngrénbùràng]

22、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谦虚好学。耻:认为……可耻。

23、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冶长篇》,对应的语句是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2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26、这句话的意思是: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谥他‘文’的称号呢?”孔子说:“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27、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8、[hòushēngkěwèi]

29、吾日三省吾身

30、无可无不可

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1、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園,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俗,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要给其另起一个称号,叫“谥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園死后,授予他的溢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園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32、不耻下问,不是为动用法,而是意动用法。耻,以……为耻。

3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自孔子的《论语·公冶长》。

34、《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35、当仁不让

36、"不耻下问"是一则来源于文人作品的成语,其典故最早出自于《论语·公冶长》。原文中子贡问孔子:“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37、意思是年轻人往往能够超过老一辈,是可敬畏的。畏:畏惧。这里指敬畏。

38、意思是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出处《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9、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40、《论语》中的原句: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41、【出处】

42、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43、不耻下问是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现在我们还会经常用到这个成语。出自孔子的《论语·公冶长第一十五》。

44、不耻下问在《论语》中对应的出的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5、解释原因是《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讲述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和哲学思想,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孔子的一个名言,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生应该虚心学习的态度,自己的不懂得要勇于问别人,才能不断进步。

46、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47、温故而知新

48、卫国大夫孔圉被赞扬为聪明好学,并且他的谦虚态度使他向下请教,即使对方的地位或学问可能不如他。

49、内容延伸是这个名言至今仍被广泛引用,成为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鼓舞着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中不畏艰辛,勇往直前。

50、未知生,焉知死

51、孔子在回答子贡提问时讲到“不耻下问”的问题。这是孔子治学一贯应用的方法。“敏而好学”,就是勤敏而兴趣浓厚地发愤学习。“不耻下问”,就是不仅听老师、长辈的教导,向老师、长辈求教,而且还求教于一般看来不如自己知识多的一切人,而不以这样做为可耻。

52、喜爱(跟“恶”wù相对)。2.常容易(发生某种事情)。

53、“敏而好学”,就是勤敏而兴趣浓厚地发愤学习。

54、后生可畏

55、在孔圉去世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

5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发音:mǐnérhàoxué,bùchǐxiàwèn好学字贴释义: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敏:聪明;好:喜好。  出 处《论语·公冶长》第五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谦虚好学。  词目:不耻下问  发音:bùchǐxiàwèn  释义:耻:羞耻,耻辱。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用 法:动宾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形容虚心求教  近义词:不矜不伐、谦虚谨慎、功成不居  反义词:好为人师、骄傲自满、居功自傲  示例: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  成语来由:  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地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明白了。

57、不耻下问

58、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59、意思是指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

6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1、不耻下问,汉语成语,读音为bùchǐxiàwèn,意思是指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感到丢面子,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学识或地位不及自己的人请教。出自《论语·公冶长》。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62、不患人之不己知

63、汉语成语,拼音是huìrénbùjuàn,

64、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65、【译义】

66、意思是说孔園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67、译文: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68、诲人不倦

69、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70、“不耻下问”,就是不仅听老师、长辈的教导,向老师、长辈求教,而且还求教于一般看来不如自己知识多的一切人,而不以这样做为可耻。

7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学而篇》。

72、基本解释

73、一般而言,天资聪敏的人都不太好学,因为聪明,所以会将自身的聪明视为一种天然优势,自然也就不会下苦功夫去学,更难以在某个领域上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