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心情精选 > 对症下药的成语典故汇总72句

对症下药的成语典故汇总72句

时间:2024-01-16 07:06:21

对症下药的成语典故

1、倪李二人觉得华佗说的非常有道理,回去吃下不同的药,两人的病第二天就好了。

2、成语释义:案:桌子。一拍桌子猛地站起来。形容非常愤慨。

3、”倪寻和李延服药后,没过多久,病就全好了。

4、华佗的医术非常高明,相传体外挤压心脏法和口对口人工呼吸法就是他发明的,最突出的是发明酒服麻沸散使病人麻醉。在发明麻沸散之前,由于没有麻醉药,每当进行破腹、截肢手术时,病伤员忍受不了手术的痛苦,有的晕厥了,有的痉挛了,呼爹喊娘的惨状使人目不忍睹!佗为了减轻伤病员的痛苦,想了许多办法,做了不少试验,终于发明了麻沸散,从而大大提高了外科手术的技术和疗效,扩大了手术治疗的范围。

5、“我好像是昨天没盖好被子受凉了。”李延答道。

6、成语释义:再也忍受不下去了。

7、【成语】:头痛治头

8、成语典故:《孟子·尽心下》"斯可谓之乡愿矣"宋·朱熹集注:"过门不入而不恨之,以其不见亲就为幸,深恶而痛绝之也。"

9、拼读声调:rěnwúkěrěn

10、拼读声调:shēnwùtòngjué

11、应该是“对症下药”。对症下药是一则来源历史故事的成语,“对症下药”本义是医生针对患者病症用药,后比喻针对事物的问题所在,采取有效的措施;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华陀传》:“府吏倪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对症下药”。示例,宋·黎靖德《朱子语类》第四十二卷:“克己复礼,便是捉得病根,对症下药。”

12、【解释】:指针对疼痛部位医治,不追究病因。比喻做事缺乏通盘计划,被动应付,不从根本上彻底的解决。

13、华佗看过关公的箭伤,说:"君侯的手臂若再不治理,恐怕便要废了!如果要根治,便得把君侯的手臂牢牢缚在柱上,然后我用刀把皮肉割开至见骨,刮去骨头上的毒,再敷上药,以线缝合,这才治得好,但恐君侯惧怕。"

14、反映了实事求是、特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遵循客观事物特殊规律办事的哲学道理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根据每个人不同的身材,具体的测量来给这个人做出衣服来。跟我们的启发就是办事情,不能够一刀切,而应该具体分析实际情况,找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15、对症下药是一则来源历史故事的成语,出自于《三国志·魏志·华陀传》。

16、刮骨疗毒

17、华佗给病人诊疗时,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开出不同的处方。有一次,州官倪寻和李延一同到华佗那儿看病,两人诉说的病症相同:头痛发热。华佗分别给两人诊了脉后,给倪寻开了泻药,给李延开了发汗的药。两人看了药方,感到非常奇怪,问:“我们两人的症状相同,病情一样,为什么吃的药却不一样呢?”华佗解释说:“你俩相同的,只是病症的表象,倪寻的病因是由内部伤食引起的,而李延的病却是由于外感风寒,著了凉引起的。两人的病因不同,我当然得对症下药,给你们用不同的药治疗了。”倪寻和李延服药后,没过多久,病就全好了。后来,“对症下药”这一成语,就用来比喻要善于区别不同的情况,正确地处理各种问题。

18、清无名氏《病玉缘·闺怨》:“世间无不可医之病,倘能对症下药,岂有不瘳之理。”

19、“对症下药”本义是医生针对患者病症用药,后比喻针对事物的问题所在,采取有效的措施;在句子中充当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20、【拼音】:jǔcuòyǒushì

21、倪寻回忆说:“我昨天赴宴回来,就感到有点不舒服,今天就头疼发烧了。”

22、三国时代,魏蜀吴恶战连场。有一次,关羽挥军攻打曹兵时,右臂中了敌人的毒箭。众将请关公班师回荆州调治,关公不允,说:"我不能因小小创伤,而误了军国大事。"

23、《扁鹊治病》是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创作的一篇散文。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

24、【拼音】:tóutòngzhìtóu

25、关公听了,笑说自己不是世间俗子,不怕痛,更不用把臂缚在柱上;并让人先送上食物,说:"先生远道而来,请先用酒菜!"关公陪着华佗吃了一会,便伸出了右臂,说:"现在就请动手,我照样下棋吃喝,请先生不要见怪!"华佗也不再说什么,取出一把尖刀,请人在关公的臂下放上一个盆子,看准了位置,下刀把关公的皮肉割开。关公吃喝如常,华佗气定神闲说:"我用刀把君侯骨头上的毒给刮走,这就好了!"华佗的手法娴熟,话刚说完,手上的刀子已经在关公手臂的骨头上来回刮,还发出悉悉的声音,流出的血也溢出了盆子。将士见到这情境,都掩面失色,惟独关公仍继续下棋吃喝,面不改容。不久,华佗把毒刮尽,敷上药,并把伤口缝合。

26、华佗在当时已经能够做肿瘤摘除和胃肠缝合一类的外科手术。传说有一次,有个推车的人突然曲着脚,捂着肚子喊痛。不一会儿,气息微弱,喊痛的声音也渐渐小了。立刻切脉诊断,断定病人患的是肠痈,当时并没有什么特效药,华佗立即给病人用酒冲服“麻沸散”,麻醉后,又给他开刀诊治。经过治疗,病人一个月左右病就好了。

27、拼读声调:pāiànérqǐ

28、量体裁衣(拼音:liàngtǐcáiyī)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春秋·墨子《墨子·鲁问》。

29、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道理。

30、忍无可忍成语拼音:renwukeren

对症下药的成语典故

31、出处:《三国志·魏志·华陀传》:“府吏倪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

32、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反映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哲学道理。

33、【出处】:《后汉书·列女传》:“吾与子伯素不相若,向见其子容服甚光,举措有适,而我儿曹蓬发历齿,未知礼则。”

34、吴晗《多写一点杂文》:“我想,假如作家们能够多写一些杂文,抓住问题,对症下药,是能够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果的。”

35、答:牙痛医牙想到的四字成语是,头痛医头。因为,引起牙痛的病因有很多,要对症下药,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指只医治疼痛的部位,不追究病根。比喻处理问题不从全局考虑其根本,什么地方有问题就在什么地方解决,临时应付。

36、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告诉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和对策解决问题。

37、【近义词】:头痛灸头,脚痛灸脚

38、例句:他也许要借这原始的集体的力给后代的散漫和萎靡来个对症下药吧。★朱自清《闻一多先生怎样走着中国文学的道路》

39、东汉末年三国初期,诸侯混战,水旱成灾,疾病流行,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有一个医生叫华佗,他的医术非常高明,他自小熟读经书,尤其精通医学。不管什么疑难杂症,到他手里,大都药到病除。华佗一生非常同情劳苦大众,四处奔波为人民解除疾苦,被人尊称为“神医”。

40、见微知著,自我反省,防微杜渐,对症下药。

41、【读音】对症下药duìzhèngxiàyào【释义】针对病症用药。比喻针对事物的问题所在,采取有效的措施。【出处】《三国志·魏志·华陀传》:“府吏倪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近义词】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反义词】无的放矢、举措失当【主人公】华佗

42、两人的病因不同,我当然得对症下药,给你们用不同的药治疗了。

43、华佗给病人诊疗时,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开出不同的处方。

44、他也许要借这原始的集体的力给后代的散漫和萎靡来个~吧。(朱自清《闻一多先生怎样走着中国文学的道路》)

45、曹操派个使者到谯县去调查,发现华佗是在说谎。这一来可惹恼了曹操,曹操把华佗抓到许都。他认为华佗故意违抗他的命令,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于是下令把华佗处死。

46、作者在阐述道理、叙写过程中,赞颂了扁鹊之神智而鞭挞了蔡桓公的固执、愚顽。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47、【拼音代码】:ttzt

48、后来,人们根据华佗治病的方法引申出“对症下药”这句成语,多比喻针对客观实际情况采取相应办法,妥善处理问题。

49、【成语】:举措有适

50、成语释义:恶:厌恶;痛:痛恨;绝:极。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51、深恶痛绝成语拼音:shenwutongjue

52、【解释】:指措施或举动得体、适当、有办法。

53、【成语故事】

54、成语典故: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十四回:"果然那些学生忍无可忍,闹出全班散学的事来了。"

55、“那就对了。”华佗解释:“倪寻是因为昨天饮食不对,内部伤食引起的头疼身热,应该通肠胃;而李延是因为外感风寒受凉引起的感冒发烧,应该发汗。病情表面差不多,但倪寻只要一点药物就会好,李延却需要借用药物调动自身的机能才能痊愈。治疗的办法理应不一样才对啊!”

56、有的放矢,汉语成语,拼音是yǒudìfàngshǐ,意思是放箭要对准靶子。比喻说话做事有针对性。

57、众人只好四方访寻名医。一日,来了一个自称华佗的医生,他说听闻关公中了毒箭,特来医治。这时,关公的右臂痛得厉害,正和马良下棋来分散注意力,以免自己露出痛苦的表情而乱了军心。

58、华佗分别给两人诊了脉后,给倪寻开了泻药,给李延开了发汗的药。

59、扁鹊治病故事告诉我们有病要及时医治,以免耽误病情。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也要像对待疾病一样,决不能讳疾忌医,而应当虚心接受批评,防患于未然。要自我反省,自我批评,及时改正调整,修正自己。

60、当时的曹操一直患头风病。一遇到工作紧张,头风病发作,痛得受不了。他听说华佗的医术高明,就把华佗请来,华佗扎了几针,头痛就止了。于是,曹操就把他留下来做了随从医官,好随时给他治病。

对症下药的成语典故

61、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具有特殊性,即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要求我们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研究事物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62、关公大笑而起,对众将说:"此臂伸舒如故,一点也不痛。先生真是神医!"华佗说道:"我为医一生,从未见到过你这样的人。君侯真天神也!君侯箭疮虽治,但必须爱护。切勿怒气伤触。过百日后,就会平复如旧。"关公箭疮既愈,拿出黄金百两酬谢,并设席款待华佗。华佗婉拒说:"某闻君侯高义,特来医治,没有希望要回报!"坚辞不受,留药一帖,以敷疮口,辞别而去。

63、华佗虽然乐于帮助人,热心给人们治病,但他却不愿一直呆在曹操身边,给曹操一个人治病。于是借口回家探亲,顺便去取点药。回到家里后,他托人给曹操捎了一封信,说他妻子病得厉害,一时回不了许都。

64、华佗的神奇之处除了发明了麻沸散外,就是他能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诊断抓药。有一天,州官倪寻和李延病了,一齐到华佗那儿看病。两人的感觉相同,都是头很疼,全身发热。华佗仔细诊断,却给开他们不同的药。倪寻和李延非常奇怪:“我们病情一样,吃的药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区别?是不是华佗徒有虚名,只会招摇撞骗啊?”

65、《朱子语类》卷四一:“克己复礼,便是捉得病根,对症下药。”

66、两人看了药方,感到非常奇怪,问:“我们两人的症状相同,病情一样,为什么吃的药却不一样呢?”华佗解释说:“你俩相同的,只是病症的表象,倪寻的病因是由内部伤食引起的,而李延的病却是由于外感风寒,着了凉引起的。

67、【出处】:明·张居正《与张心斋计不许东虏款贡》:“语曰:‘头痛治头,足痛治足’。今虏祸方中于辽,辽以一镇当全虏之势,病在足之时矣。”

68、有一次,州官倪寻和李延一同到华佗那儿看病,两人诉说的病症相同:头痛发热。

69、成语典故: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十六回:"羋氏大怒,拍案而起,骂曰:‘役夫不肖如此,宜王之欲杀汝而立职也!’"

70、华佗看出了他们的疑问,问道:“生病前你们都做了什么?”

71、拍案而起成语拼音:paianerqi

72、量体裁衣指按照身材裁剪衣服;比喻按照实际情况办事。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分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