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心情精选 > 潼关的千古名句-60句优选

潼关的千古名句-60句优选

时间:2024-09-06 06:23:27

潼关的千古名句

1、此诗以雄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潼关⼀带⼭河的雄伟壮阔,由写景⽽怀古,再引发议论,《潼关》的主旨是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民的苦难,⼀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兴⼟⽊,从⽽给⼈民带来巨⼤的灾难。

2、滔滔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不够舒展,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3、《秋词二首》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组诗作品。两首诗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4、《潼关》

5、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6、整首诗中诗人将自己的精神投入到了高山和大河之上,仿佛已经与高山、大河融为一体了,表现出了一种扩张式的、外拓型的心态。

7、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紧接着,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他在壮阔的天地间策马驰骋,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极大的自由。

8、二、谭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

9、年代:清作者:谭嗣同

10、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意思是说,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马蹄声。奔腾而过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太过约束,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这里的诗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诗人。

11、《潼关》是清末民国初年政治家、诗人谭嗣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

12、诗的第一句用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了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第二句则将“秋风”和“马蹄声”引入诗中,将听觉和视觉相结合,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诗的三、四句是从河和山方面进行描写,表达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

13、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4、诗的三、四句从河和山两个方面来写,将写景和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

15、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骨;才不会象春色那样使人发狂。

16、诗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

17、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8、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19、写“河流大野”,不其奔腾或壮阔,而说其“犹嫌”拘束。末句写秦岭山脉入潼关之态势,不说其巍峨险峻,而说其桀骜不驯,再也不知何谓平坦。读来有冲击力,能让人强烈感受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20、山入潼关解不平。

21、河流大野犹嫌束

22、《潼关》是晚清政治家、诗人谭嗣同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第一句写潼关在山坡上,紧挨着黄河,形势很危险;第二句的作者经过此地时,马蹄声被秋风吹走,指明了时间和路程;三四句话描述了浩浩荡荡的黄河和潼关山峦起伏。全诗奔放,将景物描写与浪漫巧妙结合,含蓄生动。

23、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24、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树叶由绿转为浅黄色,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

25、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26、诗的首句描写出了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诗的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

27、接下来的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在前面那种状态下,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

28、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晴空。

29、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30、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潼关的千古名句

31、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32、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33、《潼关》是清末政治家、诗人谭嗣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

34、⼀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民,作者点出了封建统治与⼈民的对⽴,揭⽰了统治者压迫⼈民的本质,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民的同情。

35、一、译文: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

36、作品原文

3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38、一、《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名句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39、扩展资料

40、近现代·谭嗣同

41、二、《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曲作家张养浩的散曲作品,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卒于元文宗天历二年。

42、河流大野犹嫌束,

43、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44、《潼关》主旨: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热爱,以及对万马齐喑、风雨如磐的社会现实的隐隐忧虑。此诗以雄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潼关一带山河的雄伟壮阔,折射出诗人一种冲决一切罗网、昂扬进取的心态。

45、千年的高云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阵阵秋风吹散了“得得”的马蹄声。

46、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47、表现了诗人渴望破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青春精神。这首诗以雄浑豪放的笔触描绘了潼关地区山川的壮美,体现了诗人破万劫不复、雄心勃勃、锐意进取的心态。

48、秋风吹散马蹄声。

49、白话译文:

50、潼关是边塞诗。

51、终古高云簇此城,

52、潼关的主旨:

53、出自:谭嗣同《潼关》

54、这句诗出自清末革命家、诗人谭嗣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潼关》。

55、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56、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57、《秋词》是唐代诗⼈刘禹锡的组诗作品。两⾸诗的可贵,在于诗⼈对秋天和秋⾊的感受与众不同,⼀反过去⽂⼈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58、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59、作品原文:

60、赏析:《潼关》是一首谭嗣同14岁时写的诗,该诗是七言绝句。当时他随父亲到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写下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