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好词好句摘抄大全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2、将相本无帅,男儿当自强。——宋/汪洙《神童诗》
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无论处于什么环境,我们都要热爱祖国,以国事为己任。
4、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
5、(二)写作艺术
6、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乐府古辞《长歌行》德泽:恩惠。
7、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州》
8、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9、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1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11、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意王下》
12、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明/王骥德《韩夫人题红记》有心人:指有坚定志向的人。
1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唐/贾岛《题李凝幽居》
1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史记陈涉世家》
1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缝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6、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
17、——文天祥
18、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19、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玉楼春》
20、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2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22、热爱祖国,需要我们勇于担当。古往今来,爱国人士的事迹数不胜数,他们勇于担当,不辱使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代代人浸润在这句话中,学习着,成长着,实践着。面对生与死,文天祥绝不投降,他写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悠悠岁月,仁人志士永垂不朽,他们用自己的故事,激励我们学会担当使命。
23、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
24、千古兴亡多少事,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国亭有怀》
25、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唐/王贞白《白鹿洞二言》
26、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27、(九)德行
28、床前明月光,凝是地上霜。——唐/李白《静夜思》
29、自古红颜多薄命。——明/吴承恩《西游记》
30、(六)才貌情思
文天祥好词好句摘抄大全
3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集《长歌行》
32、(五)志向节操
3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观《鹊桥仙》
3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3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宋/欧阳修《醉翁亭》
36、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别枝:斜出的小枝。
37、(八)事理认识
38、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清明》
39、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战国/楚/屈原《离骚》
40、(一)惜时,读书
41、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
4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43、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元/无名氏诗
44、不知明镜里,何处是秋霜。——唐/李白《秋浦歌》
45、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宋/陆游《马上作》
4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7、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杜甫《寄李白二十韵》
48、洛阳亲友若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49、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唐湖春行》
50、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51、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满江红》等闲:轻易。
52、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53、(七)人事感受
54、(三)山川景物
55、学而不厌,诲人不卷。——《论语述而》诲:教导。
56、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绝句》
57、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唐/杜牧《山行》
58、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唐/李白《秋浦歌》
5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苏轼《水调歌头》
60、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文天祥好词好句摘抄大全
6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62、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清/钱鹤鸿《明日歌》蹉跎:时间白白过去。
63、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咏石灰》浑:都。
6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吴趼人《痛史》
65、——谭嗣同
66、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耽:沈迷。
67、晴:与“情”谐音双关。
68、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唐/李白《望天门山》
69、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宋/苏轼〈水调歌头〉
7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7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72、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
7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坐:因为。
7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小池》
75、(四)四时花木
76、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寓《竹枝词》
77、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孟子告子下》
78、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象东流。——五代/南唐/李煜《虞美人》
79、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80、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清/孙洙《唐诗三百首集》
81、身无彩凤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唐/李商隐《无题》
82、——范仲淹
8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84、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河》
8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86、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87、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88、一个人的肩膀是瘦弱的,可当十四亿肩膀共同撑起祖国的蓝天,祖国的脊梁何愁不挺拔?千米大桥由每一颗螺钉、每一根钢索组成,每个人前行的脚印推动祖国进步,每个家庭的和谐撑起祖国的富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同样一个都不能少,竭尽所能,共同谱写爱国新篇章。
89、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乐游原》
90、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宋/杨《竹枝词》
文天祥好词好句摘抄大全
9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9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渭城曲》
93、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宋/赵恒《劝学文》
9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唐/刘禹锡《陋室铭》
95、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明/王骥德《韩夫人题红记》
96、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唐/杜甫《春夜喜雨》
9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98、——李白
99、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论诗绝句》
100、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唐/白居易〈琵琶行〉
10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10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杜甫《春望》
10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落花。
104、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元/虞韶《日记故事》
105、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传》
10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107、酒缝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元/高则诚《琵琶记》
108、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投得三春牟。——唐/孟郊《游子吟》
109、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三国/魏/曹植《七步诗》
110、风骚:泛指卓越的作品。
11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11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11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唐/白居易《琵琶行》
114、我爱我的祖国,我必须刻苦勤奋,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
115、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11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117、同是天涯沦落人,相缝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琵琶行〉
118、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钱唐湖春行》
11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120、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文天祥好词好句摘抄大全
12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122、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王维《相思》
123、热爱祖国,需要我们团结共进。疫情发生后,成千上万的医务工作者冲锋向前,他们是最美逆行者。全国人民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勇战疫情。团结凝聚起力量,团结托举起希望,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124、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志南《绝句》
12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焕《登鹳鹊楼》
126、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茂盛的样子。
127、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螟》
128、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明/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