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关于勤学苦读的故事
1、汉朝时儒学大师孙敬小时候读书十分刻苦,经常读到深夜,因为怕自己睡着,就把头发用绳子系在屋梁上,每当自己昏昏欲睡,头垂到一定的时候头发就会被拉得很痛,从而防止自己打瞌睡犯困。
2、关汉卿是中国明代的戏曲作家,在他二十五岁那年,因为不能支付学费而放弃了读书。但他没有放弃学习,把大量精力花在看书、写作和排练上,最终取得了杰出的文学成就。
3、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渐渐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开始发奋读书。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4、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5、此外,还有一些普通人的故事,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好学精神,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成为了各个领域的佼佼者。
6、王阳明小时候十分聪明,但因刻意攀比而不思进取。后来,因师父的教诲和自己的自省,认识到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刻苦学习。他于是投入到钻研哲学、心学的学问中,终于成为明朝儒学家、军事家和政治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7、孔夫子三年不言,只为学道。孔子在鲁国做官时,对政治失望,决定离开,历经艰辛,最终在他三十岁时开始游行四方,到处向名师学习,三年期间很少说话,尽心苦读,终于达成了学问上的壮举。
8、凿壁借光东晋时期的一位道教理论家葛洪,曾托汉代刘歆之名撰写了《西京杂记》一书.书中记载了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可是家境贫寒,晚上想读书而无烛照明.邻居家倒是每到夜晚,总烛光明明,可惜这光照不到他匡衡的屋里.怎么办呢?匡衡便把自己家靠邻舍的那堵墙壁凿开以引邻居家的烛光来读书.后人即用“凿壁、空壁、偷光、偷光凿壁、凿壁借辉、借光”等指勤学苦读,有时也引申为求取他人教益.2、悬梁苦读古时后有一个刻苦好学的人叫孙文宝,他不分白天黑夜,总是在孜孜苦读.等到晚上疲劳不堪需要睡觉的时候,孙文宝仍然怕睡过头,耽搁太多的时间,于是他就用绳子把头发和屋顶上的大梁拴在一起,只要头一晃动即可醒来继续用功苦读.终于成为“当世大儒”.后人即用“悬梁、悬头”等指勤学苦读,奋发向上.
9、柳宗元考中进士后,曾任刑部属吏,倾心于学问,晚上熬到半夜,早晨又起来早读文章,排除了琐事的干扰,专心致志地投入学习。
10、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
11、凿壁借光悬梁苦读
12、一些著名的聪明好学的故事包括爱因斯坦的求学经历,他在年轻时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数学和物理才能;还有托马斯·爱迪生,他是一位非常好奇和勤奋的发明家,通过不断实验和学习,创造了许多伟大的发明。
13、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
14、凿壁偷光、程门立雪、闻鸡起舞、废寝忘食、悬梁刺骨,囊萤映雪、不耻下问、悬梁刺骨、雪天萤席、圆木警枕、韦编三绝、买臣负薪,临池读书。
15、韩愈送子侄之归,嘱咐道:“千万不要像我一样,好耍懒散,因为要想取得真才实学,就必须勤奋刻苦。”
16、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17、孙康不顾寒冷,孜孜不倦的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即使是北风呼号。
18、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19、凿壁偷光
20、头悬梁锥刺股
21、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22、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23、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只有长期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让知识深入地融入我们的生活。
24、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25、有1.《左传》中的孔子:勤学思索,三日不见,如隔三年。
26、他站在院子里欣赏银装素裹的雪后美景,忽然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一盏昏黄的小油灯要亮堂得多呢!于是他感觉不到困了,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在雪地上看书。
27、孔子求学三省而不足:孔子年少时就开始求学,曾先后到过三个国家学习,但他仍然认为自己的学问不够充实,需要更多的学习。
28、程颢、程颐的勤学苦读:程颢和程颐是北宋时期的两位著名学者,他们为了追求更深入的学问,不惜在极端的贫困环境下苦读黄庭经,并创立了“理学”思想体系。
29、鲁迅的自学成才:鲁迅生长在一个贫困的家庭,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教育,但他靠着自己的努力,通过读书学习,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30、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古代关于勤学苦读的故事
31、积雪囊萤
32、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33、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善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34、晋代时期孙康幼时酷爱学习,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地读书,可家中贫穷,没钱购买灯油。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睡在床上默诵。
35、《庄子》中的穆公:问什么是孔夫子,应声而对曰:“夫子者,安世而不淫,行义而不流,夫孔子之为夫子也。
36、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起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一天半夜,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37、这是因为聪明好学的人通常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对知识的渴望驱使他们不断学习和探索。
38、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只有持之以恒地学习和思考,才能取得进步和提高。
39、战国时期,苏秦,政治家。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40、有很多聪明好学的故事。
41、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屋顶白了,地上白了,树上也白了。整个大地披上一层银装,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
42、映月读书:事出《南齐书·孝义转·江泌》:“(江)泌少贫,昼日斫屧为业,夜读书随月光,光斜刚握卷升屋,睡极堕地则更登。”此典流传甚广。
43、管宁割席分坐。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
44、匡衡凿壁偷光。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45、西汉时期,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
46、闻鸡起舞
47、常林带经耕锄。汉末常林,“性好学,带经耕锄。其妻常自馈饷之,林虽在田野,其相敬如宾。”
48、苏秦刺股苦学
49、刘绮燃荻读书。梁代时彭城人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折之,燃荻为灯”,发奋读书。
50、车胤囊萤夜读。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51、囊萤映雪:晋孙康家贫,冬夜映雪光读书;晋车胤家贫,夏夜练囊盛萤,借萤火虫的微光读书。
52、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53、”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只有在行为和思想上都高尚的人,才能被视为真正的学子。
54、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55、《世说新语》中的许多贤:正月至五月,每晚读书不出房门,终身不忘所读。
56、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57、沈括上山看桃花
58、凿壁偷光:出自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
59、陆羽弃佛从文。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
60、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古代关于勤学苦读的故事
61、鲁迅嚼辣椒驱寒
62、苏廷吹火读书。“少不得父意,常与仆夫杂处,而好学不倦。每欲读书,总无灯烛,尝于马厩中,借火照书诵焉,其苦如此。”
63、这些故事都展示了聪明好学的人的努力和智慧,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