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圣人尚且有犯错的时侯,况且我们凡人。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要用事实说话,要实事求是。不能过分用感官去辨别一件事,乃至一个人,这是要犯错误的。
2、由此可见:耳听固然为虚,眼见也不见得就为实。凡事如果总是只相信自己的感官,而缺少静心的分析与思考,往往会被假象所迷惑。研判.调查.分析是揭开真象的关键。
3、《孔子拜师》的故事告诉我们:知识是学无止境的,因此学习知识必须孜孜以求,不要放弃任何学习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位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我们应该学习孔子这种热爱学习、虚心学习的精神和有学问不浅露于外表,讲道德不分贫富的高尚品德。
4、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5、尤若刻舟之求剑,"船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6、孔融让梨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这个故事表明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7、无友不如己者和学没有关系,儒家称友,说的是志同道合,是事业上的同伴,是志向、爱好、价值观相同、相近的伙伴,所以这个无友不如己,是不和消极萎靡的坏人为伍
8、孔融让梨的故事是记载于《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融家传》。原文如下:
9、让孩子学孔子周礼等国学经典,最大的好处是人文教育。而人文教育是一个人的内在底蕴,是价值观形成的基础,是为人处世的准则,是思维创意之源。
10、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然后按照长幼顺序把梨分给兄弟。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11、做人要懂得礼仪,而且不能自私,要学会分享。孔融的行为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我们应该多向孔融学习。做什么事情,不能只想到自己,也要顾虑别人的感受。不要把好的留给自己,坏的留给别人
12、孔融让梨故事的道理:人们从小就要向孔融学习,养成尊老爱幼的习惯,也告诉人们,要互相忍让,不要只想自己,不想别人。
13、我们都习惯了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岂不知眼见的也不一定是真相。包括伟大如孔子一样的圣人也会犯这样的错误!所以对人不要轻下断言,特别是有关他人的名誉声誉的事情。多加考证,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14、翻译过来就是:
15、孔子不耻下问说明了要谦虚好学的道理。
16、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样。
17、孔子的一位学生颜回(他是孔子最信任的一个学生),有一次在煮粥时,发现有脏东西掉进锅里去。他连忙用锅勺把脏了的米饭捞出来准备扔掉,忽然生了怜悯之心,于是就把脏饭吃了。恰巧这一幕被孔子看到,还以为颜回在偷食,就把颜回训了一顿,经过颜回解释,孔子顿时恍然大悟,孔子非常感概的说:"我亲眼所见的事情尚不属实,更何况是道听途说的"。
18、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19、从今年年初开始,我要求我孩子背论语,要求每天背一则。开始没有感觉有任何变化,最近却越来越明显在交流和行为上呈现出来了。比如昨天逛超市,在电梯人很多,他突然问:妈妈,与人交要有义有信!
20、出自《论语·公冶长》。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1、今天,我读完《孔子拜师》的故事,对我的启发教育特别深。 这个故事介绍了孔子好学的精神。孔子三十岁了,还要拜师学习。他学习与别人不同,别人总是学一两天都坚持不住回家了,而孔子跟老子学时,不懂就问,谦虚好学,一步一个脚印,只有坚持才会胜利,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不保留的传授给他。孔子好学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他的老师—老子。孔子谦虚好学,就因为它说的一句话: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所以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想想自己,感到惭愧。有一次,我遇到一道难题,怎么也做不出来,我到了班里赶紧抄学习委员王薇的。结果,我得了个优,这个优上面好像有个小黑点,似乎在说:“你会了吗?”今天读了《孔子拜师》的故事,提醒了我,作为一个班长,在班里要起好带头作用,对待学习不能不懂装懂,碰到困难应该虚心向老师请教。 读了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习,是进步的阶梯,成功的基石,只有勤学,好学,不弄虚作假才能取得成功。我们现在正是读书的大好时光,就更应该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做出新的贡献。
22、不耻下问,汉语成语,意思是指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感到丢面子,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学识或地位不及自己的人请教。
23、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4、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懂得谦让。
25、是两回事。夫子的时代是一个等级身份的贵族统治时代,和强调平等、个人价值的现代社会是不一样的。而且夫子那个时代,知识是被贵族所垄断的。而士都是贵族,夫子晚年更是大夫,是贵族中的上层了,还是与闻国是的国老,地位崇高。不耻下问其实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一样,说的是要将知识和身份系统的脱离开,夫子入太庙,每事问。不懂就问、不懂就虚心学习,谦虚乃为学之本。
26、成语也出自晋·皇甫谧《高士传·挚恂》:“既通古今而性复温敏,不耻下问,故学者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