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朱熹的诗句
1、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为(为:因为。)有源头活水来。
3、等闲识得东风面,
4、《劝学诗》
5、万紫千红总是春。
6、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7、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8、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9、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10、-《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1、写清澈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天光”“云影”,比喻书中的内容。
12、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13、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14、将书比作半亩方塘。书是长方形的,所以说“半亩方塘”。“一鉴开”,以镜子作比,形容方塘极其清澈。
15、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16、天光云影共徘徊(天光云影共徘徊: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17、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8、胜日寻芳泗水滨,
19、-《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0、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21、朱熹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他的诗作被选入语文课本中的有:
2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3、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24、出自《观书有感二首》,这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组诗作品,主要是说只有读书,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人们在读书后,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25、无边光景一时拜。
26、朱熹〔宋代〕
27、《读书要三到》
28、-《观书有感·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艅艎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29、半亩方塘(方塘:方形的水塘。在中国古代对方形的蓄水坑,称塘;对圆形的蓄水坑称池。)一鉴开(一鉴开:像一面镜子被打开。鉴,镜子。古时候,镜子用镜袱盖上,用时打开。)
30、问渠(渠:它,指水塘。)那(那:同“哪”,怎么。)得清如许(如许:如此,这样。)
五年级朱熹的诗句
31、朱熹《春日》一诗,写的就是青春,诗曰:
32、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33、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暗含哲理。
34、《观书有感》诗中后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讲博览群书注重积累的诗句。
35、这些诗作体现了朱熹对自然、人生、读书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36、《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37、熹在观书有感中表达自己读书感想的诗句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译文: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澈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其实这首诗是诗人借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来比喻读书其中\"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表达诗人读书感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