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节日问候 > 宋朝诗人朱熹的诗【优选32句】

宋朝诗人朱熹的诗【优选32句】

时间:2024-09-10 06:35:15

宋朝诗人朱熹的诗

1、《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传为孔子弟子曾参作,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北宋时二程大力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2、寻芳:游春,踏青。

3、出处  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著作《春日》。这首古诗表面上是写游春观感,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4、《礼》,汉时指《仪礼》,后世指《礼记》。《仪礼》是春秋战国时代一部礼仪制度的汇编。汉世所传有戴德本、戴圣本和刘向《别录》本。《礼记》是西汉时人所编定的春秋时期儒家关于礼的阐释。

5、节令重阳闲步。直至武清南渡。极目看嘉祥。水茫茫。连日阴沉微雨。正在芦花深处。游乐水云间。望西山。

6、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将“四书、五经”合称“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又称为四子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等五本儒家经典的合称。

7、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8、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9、《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相传为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记录整理。《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10、《中庸》,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它的演变与《大学》相似,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北宋二程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到了南宋,朱熹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单独成篇,后来便成了《四书》之一。

11、《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经”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12、比起广阔的天空,那半亩方塘虽然十分渺小,但是因为它的明澈,它可以把天边的流云和光线,收纳到自己的方寸之中。

13、《春秋》又名《麟经》,鲁国编年史。原由鲁国史官所编,相传经过孔子整理、修订,赋予特殊的意义,因而也成为儒家重要的经典。《春秋》是我国从古至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14、]尹志平

15、《易》是为《易经》(《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诸经之首,三玄之一)所做的的传,包括系辞、说卦等十个部分,旧时称“十翼”,是孔子对《易经》的解读。

16、宋代朱熹告诉我们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诗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7、宋代:朱熹

18、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19、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20、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1、《昭君怨泉州洞真观书于东壁》

22、光景:风光风景。

23、这是《观书有感》组诗中的第一首诗。这首诗看似写景,实际上是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灵气流动、思路畅达、精神活泼自得自在的读书感受。

24、滨:水边,河边。

25、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6、释义  无论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春风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色。

27、《春日》是宋代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创作的一首诗。此诗表面上看似一首写景诗,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际上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全诗寓理趣于形象之中,构思运笔堪称奇妙。

28、春日:春天。

29、千古名句是: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30、《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相传为孟子所作,“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后人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南宋时,朱熹编《四书》时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宋朝诗人朱熹的诗

31、《书》,又称《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是我国上古时代王室诰命、誓辞和追述古代史迹的著作汇编。秋战国时称《书》,到了汉代,才改称《尚书》。现通行版是以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

32、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无边光景”所示空间极其广大,就透露了诗人膜求圣道的本意。“东风”暗喻教化,“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哲理诗而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