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是一个什么人物
1、二是观众并不认可于丹,认为她没有资格给这些昆曲大师做总结发言。这6位昆曲表演艺术家都是国内一等一的大师,他们表演结束后,如果需要做总结发言,也应该邀请一位精通昆曲的专家或教授来点评,于丹虽然很有名但她不懂昆曲,由她点评就是“牛头不对马嘴”,一些观众甚至认为:在一排镇国之宝面前,任何心灵鸡汤式的东西都是一种亵渎。
2、谁也没有想到,蒙曼这位诗词信手拈来的才女居然会因为这首诗而翻车。诗中描写的是烈日炎炎下的农民辛勤劳作,是在铲除田间的杂草,而蒙曼却解释成是春日农民在播种,稍具农村尝试的人都知道,播种是不可能在烈日下的。
3、于丹和王朔的关系都是名人,而且对古文学有一定研究,比较会忽悠的那种。
4、从2006年开始,她从默默无闻突然间声名鹊起,一时间风光无限,名利双收,创造了文化人快速进行商业变现的成功模式。
5、还有一点就是她讲的那些中庸之道,论语庄子的大道理,她自己都没有太懂,只是用自己的话给美化了一番,毫无实际意义可言。王朔形容于丹的美言是属于一种对古文化的包装,也可以理解成为毫无营养的鸡汤吧。听听就行了,但根本就不是在讲文学,算是一般文学的搬运过程。
6、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蒙曼的这一个不经意的解释,即刻引起了广大观众的热议。其实这个错误在笔者看来算不上是致命的,寻常人有一些知识盲区,导致个别的失误实属正常。
7、表演结束后,于丹被推上台演讲,分享她的心得。没想到,于丹刚一上台,就遭到了台下的嘘声,观众们义正言辞地说:你没资格代表我们,下去吧。
8、观众轰赶于丹下台主要有两个原因。
9、欲戴皇冠,必承其重,于丹和蒙曼都被冠以国学大师的头衔,那么大众对她们的要求就自觉高于一般人,因为他们是文化的传播者,是我们学习和教育孩子的典范。一旦她们的言行出现了问题,大众对她们是没有丝毫容忍度的。
10、“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的这首《悯农》诗,是很多儿童的启蒙诗,浅显易懂地表达了一个农民辛苦,珍惜粮食的主题思想。
11、第三,于丹许多演说虽然听起来华丽多彩,但经不起推敲,属于假大空的心灵鸡汤,并且,呈现出前后矛盾的低级错误,这实际上是她自身的国学修养具有缺陷的体现。
12、一是这些昆曲大师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已经连续表演了3个多小时,都很疲惫,应该早点散场让他们回去休息,台下观众也已经看得疲惫了,主办方不应该再让于丹登台演讲,进而占用大家的休息时间。
13、王朔曾经表示,于丹20%我不喜欢,80%喜欢,在王朔看来,用古诗词进行历史审美是他无法忍受的。换言之,于丹用这种方式认识历史是不全面的。她夸夸其谈,犯了知识分子一个特大的毛病,把残酷的历史审美化。
14、借助电视上积累的超高人气,从2006年年底开始,于丹相继出版了《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于丹〈论语〉感悟》三本书,几乎没有怎么宣传和推广,这三本书就迅速抢占了全国各大书店的显眼位置,达到了洛阳纸贵的效果,卖得常常断货。
15、年金秋十月,《百家讲坛》播出专题讲座——于丹《论语》心得,连续播出一周时间,依靠这个节目超高的收视率和影响力,于丹迅速大红大紫起来。
16、几年前,传统文化因为还没有被广泛地重视起来,普通大众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水平和认知能力有限,于丹正好对国学有一些了解,再加上她是北师大传媒系毕业,具有良好的口才,善于演讲,依靠《百家讲坛》这个窗口,让她迅速积累了很多人气。
17、成名后的于丹,虽然身价不菲,但并不影响各行各业的企业争着抢着邀请她去做演讲,以至于让于丹走到哪里都会被鲜花和掌声包围,俨然一副文化界大明星的派头。
18、这个错误之所以在蒙曼的身上被无限地放大,皆因为名人效应。从于丹到蒙曼,她们有相似的成名经历,从国学大师沦为“文化小丑”,也说明了一个道理,沽名钓誉注定不会长久。
19、于丹因为在《百家讲坛》讲《论语》而被人熟知,她在节目中讲述了自己研读论语的心得体会,她独到的见解让观众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位才华横溢的女人。从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老师到一位众人熟知的文化名人,于丹火了。与她有相似成名史的就是蒙曼,她是因为参加了《中国诗词大会》而一夜成名。
20、这两位女性一度成为了国学大师,但好景不长,很快她们就沦为了“文化小丑”,因为沽名钓誉注定不会长久。
21、可以看出,把于丹轰下台,对“名人崇拜”说不,恰恰是一种文化认知上的进步。
22、如屈原、竹林七贤、陶渊明、李白、鲁迅,等等,都是很有风骨的人,他们桀骜不驯、嫉恶如仇、正义凛然,拥有伟大的人格精神,面对世风日下,他们会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只有这样的人,才算真正有风骨、有脊梁的人,如果一个文人只知道歌颂真善美,对“假恶丑”视而不见,肯定不是一个好文人,只会被历史抛弃和遗忘。
23、王朔的这一评价经常被自媒体作者断章取义,不讲他喜欢于丹的80%,偏偏把不喜欢于丹的20%无限夸大。
24、在2007年“第二届中国作家富豪榜”上,于丹以1060万元的版税收入,高居作家富豪榜的第二位,第一名是郭敬明,版税收入仅仅比于丹多了40万元。
25、几个月后的2007年春节期间,《百家讲坛》又推出了——于丹《庄子》心得,这个节目进一步放大了于丹在普通大众心目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她立马成为家喻户晓的文化名流。
26、比如,她曾经说过:人的内心需要淡然、平和、安静、开阔,需要有风骨、有自信、有定力,如果你有些不满,有些抱怨,说明内心的境界还不够。
27、于丹的成功和失败,涉及到许多因素,以我之见,有三大原因。
28、可以说,此时期的于丹,要多么风光有多么风光,大部分著名作家和学者在她面前都是相形见绌。
29、当于丹沉浸在成功的荣光里沾沾自喜时,没想到,她的人生高峰竟然那么短暂,仅仅维持了6年时间,她就被推下“神坛”,现在几乎无人提及,她的成功如同昙花一现。
30、整日忙于挣钱的于丹早已经忘记了自己原本的身份只是老师,一位游走在各个商业场所的老师,又怎么会有时间去研习学问。
于丹是一个什么人物
31、北京大学创建于1898年,最早的名字叫“京师大学堂”,1912年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可以说,2012年是北京大学正式命名后的100周年纪念,北大组织了盛大的庆祝仪式。
32、当天晚上7:30分——11:00分,北大举办了一场规格很高的昆曲表演,邀请了张洵澎、岳美缇、汪世瑜、张继青、石小梅、王芳6位昆曲大师参加,6位大师合作表演了经典曲目《牡丹亭》,受到了台下观众的热烈好评,掌声不断。
33、于丹被轰下台看似偶然,其实是一种必然。只要认真审视于丹平日的演讲和发言,以及她真实的国学水平,就可以得到答案。
34、成名之前的籍籍无名与成名之后的众星捧月,两者之间的差距太大,以致于有些人开始迷失了自己。忘记了自己原本只是一个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人们喜欢她们是因为她们所传承的文化,并非她们本人。
35、很难想象,一位因讲述《论语》心得体会而火起来的人,却因为自己的不良言行被忘记。《论语》中讲的“仁义礼智信”,于丹仅仅是做了解读,并没有融进自己的做人做事中。这才是最大的讽刺!
36、从本质来看,于丹的许多言论更像是心灵鸡汤,并不能解决人们的困惑。在一些场合,她说的话听起来前后自相矛盾,根本没有经过认真思考。
37、于丹从万人追捧到千夫所指,从绚烂复归黯淡,她究竟做错了什么才导致了这样的下场?
38、学有所长,术有专攻,于丹似乎并不满足在某一个领域里深耕细作,成名后,在名利的诱惑下,她的虚荣心膨胀到极限。她本来有着不错的国学底子,如果继续钻研,假以时日,很有可能在国学领域有一番建树,但她并没有这样做,而是一身的“铜臭味”,达到了见钱眼开的地步,到处做商业演讲,最终,她的心态和心境都变了,也被学术界抛弃了。
39、学习是一个常学常新的过程,忘记了本分的于丹也早已将学术研究抛诸脑后,没有新知识和新见解,她的老本很快就吃完了。不仅在学术上没有进益,于丹随着名气越来越大,她的脾气也越来越大,屡屡被网友曝光一些不雅的行为。
40、当大众重新学习和认识传统经典时,蓦然发现,于丹所讲的并没有多少货真价实的东西,她的许多言论其实是围绕着商业运营来做文章,欺辱了大家的智慧,把大众当韭菜一样收割,当大众清醒过来,她被轰赶下“神坛”也就不足为奇。
41、这句话显然是一句鸡汤式的谎言,有风骨的人,都是刚正不阿、爱憎分明的人,内心虽然开阔,但绝不会对任何事物都表现出淡然和平静的态度。
42、第二,于丹在成功的光环里逐渐迷失了自己,变得有些不知天高地厚。
43、于丹跌下“神坛”的导火索是在2012年11月17日,北京大学举办的一场关于昆曲的活动上。
44、与于丹败在了品性上不同,蒙曼被拉下神坛,则有阴沟里翻船的意思。
45、第一,于丹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她抓住了风口。后来,随着普通大众文化修养的不断提升,对许多事物具备了辨别能力,让于丹原形毕露。
46、于丹在演讲中声情并茂,能把国学用通俗的言语解说出来,善于抓住人们的情感兴奋点,让普通大众对其刮目相看,很快,她被高高捧起,被捧为“国学大师”。
47、德不配位,于丹逐渐失去了她的观众,社会是如此的残酷,没有了观众的于丹很快就被和媒体忘记了,加上她之前的言行不端,于丹被封杀的消息也一度传的沸沸扬扬。
48、台下观众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传统文化,对昆曲都有着很高的鉴赏能力,怎么会答应于丹上去破坏雅兴呢?
49、于丹成名以后不甘心再坐学术的冷板凳,她开启了自己的财富人生。刚开始的时候她热衷于举办文化讲座,后来又开始担任各式各样节目的评委,还很多社团和协会的职位。
50、成也萧何败萧何,于丹和蒙曼都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能够走进大众的视野,若想持续这种光环,唯一的途径是保持读书人的本心,并且谨言慎行。因为大众想在她们身上看到一位文化人应有的学识、风度和修养,一味地沽名钓誉注定不会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