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
1、《寒食野望吟》
2、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
3、花朝节,纪念百花的生日,是中国传统的民俗活动之一,在东北、华东、华北、中南等地较为流行,一般在农历二月份举行。清代诗人蔡云的《咏花朝》,“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崇拜。
4、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5、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6、此诗借着中秋团圆之夜,回忆起自己远离故土,想那芳草成灰的亲人。历史长河中,人们总是用诗词歌咏来记录下各种传统节日的思想和情感。
7、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传统节日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8、田家元日(孟浩然)卖痴呆词(范成大)元日(王安石)玉楼春·己卯岁元日(毛滂)除夜(文天祥)拜年(文征明)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董必武)
9、高适《除夜作》除夕
10、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11、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12、《闾门即事》
13、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
14、农历的春节,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早在唐朝李商隐的《夜泊牛渚怀汉阴故人》诗中,就有“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的句子,形容了秋冬时节枫叶红光满树的美景,尤其是十五的时候,更是美轮美奂。
15、《九日齐山登高》
16、《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宋
17、这些诗歌记录了中华文化的传统习俗和节日意义,是中华文化独特的一部分。
18、另外还有古诗《登高》,其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二十四桥明月夜,玲珑骰子安红豆”这一段描绘了中秋节夜晚的明月和隆起的糯米团,也与传统节日有关。
19、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20、《元日》王安石宋
21、这首诗是因清明节而写,诗中描述了清明时节的景色、气氛和感慨,表现了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哀思。
22、在扫墓的过程中,人们也会想起已故的亲人和朋友,感受到深深的离别之痛。
23、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24、杜牧《清明》清明节
25、蔡云《咏花朝》
26、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28、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29、和端午(张耒)已酉端午(贝琼)午日观竞渡(边贡)午日处州禁竞渡(汤显祖)竞渡歌(张建封)
30、例如,清代白居易的《九日感懷》道出了重阳节的寂寞和想念;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则借端午节的意境抒发了超越物质的人生感悟;晋代陶渊明的《庚午十二日懷舊詩》则通过春节的庆祝和思念祖先的习俗表达了对乡情、对亲情的感动和珍重。
古诗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
31、”表达了思乡的情感,而传统节日往往是人们与故乡、家人团聚的时刻,因此与传统节日有关。
32、寒食野望吟(白居易)清明日狸渡道中(范成大)清明(杜牧)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寒食(韩翃)闾门即事(张继)清明(王禹偁)苏堤清明即事(吴惟信)寒食上冢(杨万里)郊行即事(程颢)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高启)清明夜(白居易)
33、这些诗歌不仅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还传递了节日的情感与意义。
34、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35、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6、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37、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叫中秋。此时秋高气爽,月光最美,为赏月佳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韦庄《送秀才归荆溪》:“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
38、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39、唐·李白
40、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
41、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42、王安石《元日》春节
43、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44、牧童遥指杏花村。
45、《元日》【作者】王安石【朝代】宋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白话释义: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46、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47、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48、唐·白居易
49、《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
50、阳历四月五日是清明节。清明节的习俗主要是踏青和扫墓。杜牧有《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51、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52、杜牧《清明》清明节名字来源于节气,在春分后第15日,一般是公历4月5号前后。在古代清明节是重大的春祭节日,人们在这一天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对中国传统孝道的弘扬。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诗叫《清明》,写清明雨中所见,“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其实,有一种说法,旧俗中寒食节禁火,如果在清明当天下雨,就叫“泼火雨”,杜牧诗中描写的正是这样的场景。
5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54、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55、有许多古诗与传统节日有关。
56、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57、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唐•李商隐•《七夕》
58、借问酒家何处有?
59、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60、除夕的诗歌,不仅是对春节的庆祝,更是对人们生活、情感、精神的表达和传承。
古诗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
61、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
62、另外还有许多,如元旦:《元日》;清明:《清明》;端午:《端午》;中秋:《静夜思》等等。
63、(唐)崔液
64、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65、《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66、(唐)卢照邻
67、路上行人欲断魂。
68、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69、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70、端午节:《静夜思》——唐代李白
71、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72、七月七日。民间传说此日夜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妇女们结彩楼,陈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人主张将“中国的情人节”定为“七夕”。杜甫《牵牛织女》诗:“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和凝《宫词》:“阑珊星斗缀朱光,七夕宫嫔乞巧忙。”
73、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时是一百零六天。相传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介之推在绵上之山隐居,晋文公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树而死。晋文公便下令这一天禁火寒食,以后演变为寒食节。每逢寒食节,人们要禁火三日。元镇《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社无烟宫柳绿。”
74、清明节:《清明》——唐代杜牧
75、《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传说中,牛郎织女在这一天越过银河,于鹊桥相会。由此可见,七夕佳节被寄予了当时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七夕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最早的传统情人节。《迢迢牵牛星》是一首汉代的文人五言诗,诗中借助牛郎织女的故事,抒发离人相思难聚之情。“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读过诗作之后,这样深情动人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
76、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77、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来鹄《除夜》
78、唐·卢照邻
79、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苏轼《浣溪沙·端午》
80、张耒《和端午》端午节是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最初人们会在这一天以龙舟竞渡的形式来祭祀龙祖,后来因为战国时期楚国著名政治家、诗人屈原,在这一天跳入汨罗江自尽身亡,以死明志,人们就将这一天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北宋诗人张耒这首《和端午》,即是在端午节表达对屈原的哀悼。
8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82、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83、秦观《鹊桥仙》七夕节
84、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清•姚燮•《韩庄闸舟中七夕》
85、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86、中秋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8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88、【宋】欧阳修
89、《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90、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古诗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
91、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92、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93、这些古诗表达了人们对节日的热爱、对传统文化的敬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荏苒。
94、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端”是“初”的意思。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们争渡去救屈原,后来演变成划龙舟的传统。人们还投粽子到江里,以保护屈原的遗体,又有了吃粽子的传统。唐以后端午成为大节日,朝廷有赏赐。杜甫有《端午日赐衣》:“端午被恩荣。”
95、重阳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96、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97、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98、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
99、作者:杜牧
100、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王家《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101、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102、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苏轼《念奴娇·中秋》
103、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秋节
104、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辛弃疾词《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105、《九月十日即事》
106、总之,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古诗中我们可以发现历史、文化、感悟三者的交融,也可以感受到古今情感的共通之处。
107、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108、再如苏轼的《八月十五慈母节日忆》,“中秋饮酒将旦,客谩上阶前。
109、《上元夜》
110、《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111、《元夕》
11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13、春节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2、元夕(正月十五)《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生查子元夕》(宋)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3、清明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寒食》(唐)韩��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4、端午和端午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五月五日梅尧臣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端午(唐)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5、七夕古诗十九首之一(汉)佚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七夕(五代?后唐)杨璞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七夕(唐)权德舆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6、中秋《水调歌头》(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晏殊:中秋月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7、重阳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醉花阴・重阳宋*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扩展资料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其它中秋节的习俗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近年来,南京夫子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安徽省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114、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11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16、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117、《元宵》
118、这首诗描绘了清明时节的雨天,人们在路上行走时,感受到了深深的忧伤和无奈。
119、同时,诗人也向读者暗示了清明节的传统习俗——扫墓。
120、上元夜六首·其一(崔液)十五夜观灯(卢照邻)正月十五夜灯(张祜)观灯乐行(李商隐)青玉案·元夕(辛弃疾)生查子·元夕(欧阳修)正月十五夜(苏味道)
古诗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
121、《除夜作》【作者】高适【朝代】唐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白话释义:我独自在旅馆里躺着,寒冷的灯光照着我,久久难以入眠。是什么事情,让我这个游客的心里变得凄凉悲伤?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鬓发已经变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年。
122、李白《静夜思》中秋
123、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
124、唐·王维
125、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126、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127、因为这首诗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128、明月皎夜光(佚名)明月何皎皎(佚名)怨歌行(班婕妤)关山月(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李白)古朗月行(李白)静夜思(李白)月夜(刘方平)嫦娥(李商隐)八月十五夜月二首(杜甫)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刘禹锡)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白居易)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皮日休)月夜忆舍弟(杜甫)望月怀远(张九龄)霜月(李商隐)秋宵月下有怀(孟浩然)秋夜月·当初聚散(柳永)鹧鸪天(柳永)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苏轼)西江月(苏轼)中秋登楼望月(米芾)阳关曲(苏轼)
129、借问陈州周郎,何以见得秋草凄凄?”
130、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131、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132、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133、《十五夜观灯》
134、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135、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唐•崔国辅•《七夕》
136、床前明月光,
137、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3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39、古诗中还有很多与传统节日有关的作品,如《清明》、《元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这些诗歌不仅反映了节日的意义和习俗,也展现了诗人对于节日的情感和思考。
140、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141、腊是祭祀名,岁末祭众神叫腊(所以十二月叫腊月)。古代十二月初八是腊日,村人击细腰鼓,作金刚力士来驱逐瘟疫。杜甫有《腊日》诗:“腊日年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142、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宋•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143、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144、唐·杜牧
145、九月初九。又称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称为重阳。古人认为此日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于是便有了这一天登高饮酒的习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46、与清明节相关的古诗还有《九日登山过庐山》、《预闻元日有所思作》等,它们都是写在传统节日时,表达人们对节日的感受和思考的诗歌。
147、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148、九日齐山登高(杜牧)九月十日即事(李白)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卢照邻)蜀中九日(王勃)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枝醉花阴(李清照)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沉醉东风·重九(关汉卿)九日(文森)
149、因为该诗描写了中秋节的月色和寂静,与传统节日有关
150、这首诗描写了除夕的夜晚,人们贴春联、燃爆竹,感叹岁月匆匆流逝,表达了对家庭团聚和新年的憧憬和祝福。
古诗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
151、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
152、遥知兄弟登高处,便插茱萸少一人。
153、《清明》杜牧唐
154、《元夜踏灯》
155、七夕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156、李清照《醉花阴》重阳节
157、除夕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这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许多古代诗人都曾为这个节日创作诗歌。
158、因为清明节是传统节日之一,古人有诗咏叹,如唐代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159、除夕的古诗,不仅是文化遗产的珍品,更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60、《清明夜》
161、【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62、欧阳修《生查子》元宵节
163、这首古诗描述了古原草的生长和枯萎,野火的烧灭和春风的吹拂,以及古道和荒城的景象,其中蕴含着岁月流转和人世沉浮的哲理,与传统节日的庆祝和寄托都有紧密的联系。
164、正月初一,亦称元日,有祭神贴桃符的习俗。相传东海度朔山大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木画二神像,悬挂在门口来驱鬼。五代开始在符上写联语,后来演变成春联。王安石《元日》诗:“千门万户瞳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65、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166、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167、唐代诗人杜甫的《除夕》
168、韩翃《寒食》寒食节
169、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170、清明时节雨纷纷,
171、另外还有唐代杜甫的《春望》诗和宋代苏轼的《寒食》诗等,都与传统节日有关。
172、这些诗作不仅记录了古人对节日的热爱,也反映了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173、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
174、元宵节在古代又称元夕、上元节,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是春节后的第一个节日,也是新的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关注。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词作《生查子·元夕》的时间、场景设定就在元宵之夜。词中用今夕对比的方式,来展现物是人非的伤感之情,“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相爱的人趁着月上柳梢,暗暗约定好在黄昏之后想会,情真意切。而在今年元夜,月与灯还似去年一般好,只是“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节日里,欢笑是别人的,词人只剩伤感。
175、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节
176、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李隆基《端午》
177、唐·张继
178、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179、《清明》
180、王安石《元日》元日,即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春节,这个节日意味着辞旧迎新,自古以来都是最盛大的一个传统节日,王安石这首《元日》可以说是描写春节最经典的一首古诗词。“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传说古代有一只叫做“年”的怪兽,每隔一段固定的时间就会到人类聚集地骚扰人类,之后人们就把间隔的这段时间称为“一年”。因为怪兽年害怕红色和响声,人们就用爆竹、春联等来驱魔辟邪,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种习俗。王安石这首诗中的爆竹声声、欢饮屠苏酒、更换桃符,都是春节的代表习俗。
古诗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
181、《静夜思》
182、描写清明节的诗句:
183、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
184、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文征明《拜年》
185、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186、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殷尧藩《端午日》
187、《元日》宋·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