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天地立心”是指为社会建立一套以“仁”、“孝”等道德伦理为核心的精神价值系统。
2、张载(1020—1077年),字子厚,祖籍大梁(今开封),侨居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著书讲学,传道授业,“为关中士人宗师”,世称“横渠先生”。
3、读书人通晓万物造化之理,使天道彰显,从物质上丰衣足食,精神上伦理政教,是百姓安身立命,能够将儒家的智慧义理发扬光大,教化万民,才是读书人的立足之本,我们是为了继承先贤的智慧,创当代太平盛世。
4、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5、举个例子,有些人认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所以心中埋藏着复仇心理,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江湖恩怨终究是解决不了的。
6、无事时存养,有事时省察!
7、张居正生于1525年5月26日卒于1582年7月9日。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内阁首辅,辅佐明万历皇帝朱翊钧进行“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特别是推行一条鞭法,对明朝政治经济有重大影响。
8、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9、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10、著名心学大师王阳明为世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例如:“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等等。但我认为在王阳明的众多名言中,“知行合一”最为突出。
11、知行合一,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知是指内心的觉知,对事物的认识,行是指人的实际行为。它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认知实践方面的。
12、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13、苟无尊崇笃信之心,则必有轻忽慢易之意。
14、天理即人欲
15、《泛海》
16、没有出声。
17、王阳明和张居正两人都是明朝人,但不是同一个时代的。
18、如果对内心没有关注,只针对颜色,那么心之私欲会越来越重;如果知善知恶,便可以为善去恶,光复此心。人之一生可以看作是修炼光复此心之过程,活到老学到老,此生之追求皆在与此也
19、君自保重,我心送君三十里。
20、地灵则人杰,人之无良,亦足以为山川之羞!
21、情绪不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22、心无外物,物以心生。——王阳明
23、2.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王阳明
24、王阳明是生于1472年10月31日,卒于1529年1月9日。,是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一生剿匪平乱,建立功勋,他的名言是: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对后世影响较大。
25、心之本体是至善的。无善无恶,人出生那一刻便是至善的,一旦步入社会,便有了善恶之分。
26、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艰难困苦,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27、夫精藏则太和流,神守则天光发,累释则怡愉而静,机忘则心纯而一。四者,道之证也。
28、3.静处体悟,事上磨炼。——王阳明
29、不是王阳明,出自:北宋张载《横渠语录》
30、原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31、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
32、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33、心为之所动,就像是一潭静水,加入五色颜料,顿时有了颜色。
34、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35、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
36、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37、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38、王阳明,原名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
39、此为横渠四句,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北宋大家张载的名言。不是王阳明说的,虽然他是心学宗师。
40、知行合一,很多人有所误解,觉得知道了就去执行就知行合一了。假如良知被私欲遮蔽,觉得自己的认知是正确的,就去执行,那是绝对错误的。
41、王阳明的名言好多,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42、知是行之始,知是至善,是心之本体。如果你真的认知到了,自然就会去执行,执行就是知道的真是体现。
43、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44、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45、他们是同步进行,这才是所谓的知行合一,大部分人误解此种深意!
46、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47、,“自计得失荣辱皆能超脱,惟生死一念尚觉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