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2、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3、心疼农夫辛勤劳作,却不能吃饱穿暖。苛税猛于虎。
4、这首诗名是悯农
5、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6、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7、诗人在阐明道理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8、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
9、李绅〔唐代〕
10、这组诗选取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全诗风格简朴厚重,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并运用了虚实结合与对比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这两首诗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在文学史上亦有一定影响。
1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
12、悯农》这首诗在原来上学的时候还是叫《锄禾》,是唐朝的产物,大多数书本上写的作者是李绅,其实《悯农》有两首诗,一首是《锄禾》,内容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另外一首内容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3、一、唐诗《锄禾》本就是唐代宰相诗人李绅的《悯农》之一。因此教材改版是有史可考的,也是对历史的尊重。
14、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15、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6、有些诗词的诗名为了简便同时便于区分,可用诗词的第一句作为诗名或词名。由于各地方所用的教材版本不同,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等,因此将《锄禾》代替《悯农》作为此诗的题目也是有可能的。
17、创作背景
18、锄禾日当午这首诗叫《悯农》,出自唐代诗人李绅之手,这首诗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是这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
19、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20、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21、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2、这首诗诗名为《悯农二首》其二,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绅,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断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诗的全文如下:
23、《悯农》一诗全文如下:
24、唐代:李绅
25、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
26、扩展资料:
27、译文:农民们在烈日下进行辛勤的劳动,汗水从他们的身上滴到了土地上。谁会知道碗里的饭,每一粒都是农民们的辛苦所得?
28、《悯农二首》唐代:李绅
29、这首《悯农》,在好多人上学的时候,名字还是《锄禾》,后来《锄禾》就被改名《悯农》。这首诗产自唐朝,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高深的语言,整首诗透露出一股朴素的气质,可能正是因为它的这种别具一格,才能在那个诗篇造诣极高的盛唐脱颖而出,至今仍流传甚广。这首《锄禾》为何改名《悯农》?
30、小学学这首诗的时候课本上是叫《锄禾》,这首诗原名是叫《悯农》,同名的还有一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两首都是出自唐朝诗人李绅之手。可能是为了区分这两首诗因此在课本上叫《锄禾》.
31、具体的原因我也不了解,但是我猜想,这应该是为了让这首诗的出处回归本处,让更多的人知道它的由来与过往
32、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诗名是悯农
3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4、《悯农》一诗字词较为简单,诗意较为容易理解,因此近代以来作为思想教材选入了小学教科书。
35、这首诗的名字是《悯农》,作者是李绅。
36、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37、《锄禾》本就是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之一。因此教材改版是有史可考的,也是对历史的尊重。
38、二、唐代诗人李绅所写。《悯农二首》,题一作《古风二首》,是中唐诗人李绅年轻时所作的五言古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流传甚广。
39、“锄禾日当午”出自古诗《悯农》,作者为唐代诗人李绅。《悯农》共有两首,“锄禾日当午”为其中之一。
40、悯农二首·其二
41、《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
42、悯农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