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是李白写的。
2、一定要朗读出来,方能得其全妙。这首诗浑然天成,朗朗上口,前四句一气呵成,意境幽远;后来紧接着『芳草萋萋』,又自然的引出最后两句的乡愁。
3、范仲淹没有在黄鹤按,关于黄鹤楼有名的诗篇是唐朝的崔颢所写的《黄鹤楼》。
4、乃知神仙徒,非必烟霞地。
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6、然而,其中王之涣所作的这一首《登鹳雀楼》诗却有幸越过了一千余年的历史长河,直到今天还传诵于千家万户。
7、李白在一片美景中送别了好友孟浩然,美景让人愉悦,送别却让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的艺术效果。
8、《登黄鹤楼》唐·崔颢
9、异哉西山人,逍遥京洛尘。
10、《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11、清夜泛月华,宛是江湖游。
1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3、精意洞五行,飞名落四海。
14、相传是李白登黄鹤楼,见到崔颢的题诗后大为感慨而写下的诗句,并且自愧不如,表示决不再写黄鹤楼的题诗。至于李白关于黄鹤楼的诗,大概就只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了:“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5、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6、所以送别一程又一程
17、李白登黄鹤楼写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本诗描写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
18、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19、《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
20、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21、门多长者车,察脉如有神。
22、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
2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4、这不能不证明它本身具备了强大的艺术魅力。扩展资料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诗笔到此,看似已经写尽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诗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两句即景生意的诗,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
25、作者:崔颢
26、忆昔娇小姿,春心亦自持。为言嫁夫婿,得免长相思。谁知嫁商贾,令人却愁苦。自从为夫妻,何曾在乡土。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只言期一载,谁谓历三秋。使妾肠欲断,恨君情悠悠。东家西舍同时发,北去南来不逾月。未知行李游何方,作个音书能断绝。适来往南浦,欲问西江船。正见当垆女,红妆二八年。一种为人妻,独自多悲凄。对镜便垂泪,逢人只欲啼。不如轻薄儿,旦暮长相随。悔作商人妇,青春长别离。如今正好同欢乐,君去容华谁得知。
27、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28、《望黄鹤楼》
29、范仲淹没有在黄鹤楼写过名篇,而是写了一篇《岳阳楼记》,广为流传。关于黄鹤楼有名的诗篇是唐朝的崔颢所写的《黄鹤楼》
30、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31、一代名胜黄鹤楼;
3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3、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34、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35、兰芳披幽径,琴樽在小舟。
36、单论崔颢的诗词成就和历史地位,那是远远不能和李白相比的,但是就黄鹤楼这一首诗,却赢得力压全唐的评价,以此观之,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古人不余欺也!
37、《江夏行》
38、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原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李白【朝代】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翻译: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39、赠都下隐者
40、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41、梅福隐市门,严平居卜肆。
4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3、关于力压全唐,评价来自于『沧浪诗话』:
44、惜乎大浪淘沙,历史无情。
45、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
46、这两句诗,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47、登黄鹤楼的的作者是诗人王之涣,古诗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古诗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48、轩皇万馀载,此术了然在。
49、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50、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51、我心中是崔颢的《黄鹤楼》:
52、意思:夕阳西沉,渐渐没入连绵的群山。黄河奔腾,汇入浩瀚的大海。虽然眼前一片壮阔,但要打开千里视野。看得更清更远,那还须再登上一层层高楼。原文: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鹳雀楼曾是一方登临胜地,唐人海于楼上凭高望远,即兴赋诗,故《梦溪笔谈》谓其上::“唐人留诗者甚多。”
53、登黄鹤楼表达了诗人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
54、宋代:范仲淹
55、这首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请看他是怎样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登黄鹤楼 朝代:唐代 作者:崔颢 原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56、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57、传说诗仙李白也曾经登黄鹤楼,然后留下了两句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尽管这事后来也有人考证是附会,不过李白确实登黄鹤楼后没有赋诗,而是在其他地方模仿黄鹤楼写了两首诗,均为上品,但是比原作总觉得还差一口气。
58、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59、唐代:李白
60、朝代:唐代
61、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62、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63、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64、黄鹤楼/登黄鹤楼
65、“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66、这首《登金陵凤凰台》,第一句起首落了下乘,靠第二句『凤去台空』四字兜回,终究是露了点痕迹;而第二首《鹦鹉州》比之凤凰台又稍差,前面三句只当得黄鹤楼第一句,靠第四句挽回了诗仙的水平:
67、结舍拟沧洲,东池接御沟。
68、《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69、他日上云去,兹为黄鹤楼。
70、范仲淹应该没在黄鹤楼写下名篇,他写名篇的地方是岳阳楼,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7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72、鹳雀楼本身既已淹没在岁月的洪流之中,那些可能很精采的唐人题咏也随之荡然无存。
73、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74、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75、登黄鹤楼后两句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思是,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请再登上一层高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