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格律平仄中
1、当然,古音和现在的普通话有很大差别,所以我们念诗只是大致上的抑扬顿挫,从读音上听不出什么规律。如果用古音读,音调起伏就很有规律。诗的平仄就那么几个套路,古人诗读得多了,万一有人写了个平仄不对的诗,一听就听出来了,就跟听到别人唱歌走调一样。
2、而改成“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念起来就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3、诗词的押韵:韵是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诗词中的韵,大致等于汉字中的韵母。所谓押韵,是指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诗句中同一位置上,一般都放到句尾,所以叫韵脚。
4、<一>、诗词的平仄: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仄分为平声、去声、上声、入声四种:
5、大家都写得太专业了,我通俗地解释一下。
6、平声:平声又分为阴平和阳平,也就是我们现在发音中的一声和二声,就称之为平。
7、中还有多句对和段对。三是押韵,指同韵的字在适当的地方一般是停顿的地方),有规律地重复出现。
8、念着是不是很别扭?很难听?
9、以平音作为韵,叫平韵,以仄音作为韵的,叫仄韵。字的读声分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10、仄声包括:上声、去声(亦即三声、四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出现,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平仄谐和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11、古诗词韵律中的平仄知识古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普通话分为阴平、阳平),仄就是上去入三声(普通话归为上声、去声,入声分别归入各声)。所谓“仄”,就是“侧”,也就是不平的意思。如果让平仄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使用,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
12、诗词的平仄:是对初学者美感的强化训练,是对诗意境界而选择的一种修饰。是为了让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
13、入声是指短音,在现代诗中基本没有了,江浙粤一带还有保留,如“屋”就是入声。
14、诗词的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对偶缘自宇宙万物的自然对称与心理学上的联想作用,以及美学上对比、平衡的原理,体现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有方就有圆、有生就有死、有明就有暗......,因此,以山对水、以风对雨、以天对地......。诗词中的对偶,叫对仗。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
15、古人总结了规律,就形成了古诗的平仄要求。
16、所谓“平仄”就是每个汉字中古音具有平、上、去、入四声,为了便于运用,在律诗中又简化为平仄二声,平又分为阴平、阳平二声,仄分为上、去、入三声。因此,共有阴、阳、上、去、入五声。意境,是指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用言语阐明的意蕴和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
17、<二>、诗词的韵律: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平仄,要讲究平声和仄声的协调。二是对偶,在韵文特别是格律诗中,对对偶的工巧是要求比较严的,诗词中一般是句对,在赋和八股文
18、在韵文特别是格律诗中,就押韵的格律要求来说,韵字是关键字,关键字的读音与中古音系统不合,就打乱了格律,也就破坏了音乐美。至于韵字以外,如果没有其他规律拘束着,我认为就可任由作者自由发挥,只要达到读起来不别扭,能朗朗上口也未尝不可,至少是关系不大。好的韵脚,能够对整首诗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能够增强诗词的节奏感及烘托出诗词意境的美感。
19、假如有这样一句诗:松瞎温通资,烟师猜邀区。
20、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五言和六言的平仄对仗中间不能出现“孤平”或“孤仄”。何谓孤平和孤仄?指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如果只有一个平声,就犯“孤平”或只有一个仄声字,即是孤仄。
21、平仄是声调,平声是一二调(即阴平阳平,汉语拼音的1、2声)仄声是上声去声(3、4声)
22、一、诗词的平仄与韵律
23、;2、对仗:平仄相对,比如平平仄对仄仄平,词性相同,意义相对;尾字押韵;即汉语拼音的韵部相同;尾字一定要压平声韵,偶句押韵;3、如果是对联,上联一定是仄声收尾;关于您的诗,需要我们具体分析详细谈,因为存在的问题还是很多的;按古诗要求,您这不能算严格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