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经典文案 > 曾国藩人生事迹【30句文案】

曾国藩人生事迹【30句文案】

时间:2023-05-08 22:07:15

曾国藩人生事迹

1、故事:曾国藩出身农家,中了进士以后,他的官运也不亨通,在清贵的翰林院待了九年。所谓“清贵”就是名望很高,但很清贫。

2、这段小故事说明了曾国藩注重家风、对规矩的严格遵守,同时也展示了他对子女的严格要求和父爱。

3、曾国藩在翰林院一待就是九年,这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他在那里只有升迁,但是没有实权。

4、关于曾国藩读书的逸事,流传最广的,莫过于他和小贼的故事

5、众人听了,一齐拍手。

6、位高轿低

7、曾国藩的遗嘱对其子孙后世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其子曾纪泽在曾国藩死后才承荫出仕,从事外交;曾纪鸿一生钻研数学;孙子曾广钧中进士后,终老翰林;曾孙、玄孙辈中大都出国留学,曾氏后代子孙没有一个加入到行伍之列,甚至也极少有人出仕。

8、不久,曾国藩又升为二品大员,下人就为他荐举了四名轿夫,要把曾国藩的四人大轿换为八抬大轿。按清朝官制,四品以下官员准乘四人抬的蓝呢轿,三品以上官员准乘八人抬的绿呢轿,俗称八抬大轿。但这并非硬性规定,官员如达到品级而收入不丰者,是可量力而行的;若品级达不到却乘高品级的轿子就算违制,一旦被人举报,不仅要受处分,严重的还要被革职、充军。

9、众人低首沉思,忽然走出一个管抄写的后生,他插话道:“曾帅是仁德,人不忍欺。”

10、一个幕僚说:“各有所长,彭公威猛,人不敢欺;李公精明,人不能欺。”

11、这个小故事也提醒我们,在生活中也要遵守一定的规矩和家规,才能塑造良好的家风。

12、其实,曾国藩早就打定主意,他明晓水满则溢、人满则忌的官场道理,对于可摆可不摆的架势、可坐可不坐的大轿,一律是不摆不坐。虽然,曾国藩因乘蓝呢轿而被下级官员欺侮,但京城三品以上的大员出行,都知道向护轿的官员交代一句:“长点眼睛,内阁学士曾国藩大人坐的可是蓝呢轿呢。”

13、历史名人曾国藩的故事:圣不免俗

14、曾国藩在道光年间连年被提拔,升迁极快,十年之间连升十级,这是难得的恩遇:在升为正三品大员后,按规定,轿呢要由蓝色换为绿色,护轿人也要增加俩人,而且乘轿是需要配备引路官和护卫的。但令百官诧异的是,曾国藩从升为三品官之日起,除身边不得不增加两名护卫外,轿前不仅没有引路官,连扶轿的人也省了去,且轿呢也没有换成绿色,仍乘蓝轿。

15、曾国藩问:“你们以为我怎么样?”

16、曾国藩家风有一个小故事。

17、曾国藩得意地说:“不敢当不敢当。”

18、曾家后裔恪遵先祖遗言,远离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政界、军界,洁身自好,大隐于世,实现了曾氏"长盛不衰,代有人才"的遗愿。

19、老曾每每都在怵惕着“谀”,却挡不住无形中谀的神奇力量。

20、不久,曾国藩升任两江总督,派这位后生去扬州任盐运使。

21、曾国藩说:“此人有大才,不可埋没。”

22、一次曾国藩的儿子在内宅中误称自己的名字,曾国藩便拿出刀向他走过去,儿子这才意识到自己犯了大错,赶快挟持住曾国藩的手臂,哭得十分凄厉。

23、一次曾国藩用完晚饭与几位幕僚闲谈评论当今英雄。他说:“彭玉麟、李鸿章都是大才,为我所不及。我可自许者,只是生平不好谀耳。”

24、幕僚告诉他:“此人是扬州人,入过学(秀才),家贫,办事还谨慎。”

25、后生告退,曾氏问:“此是何人?”

26、其中有一条家规,是禁止家人在家里用总舵(总舵为曾国藩的官名)的名字来称呼自己,如果违反这个规定,就必须立即自刎以示警戒。

27、曾国藩的故居坐落于贾家胡同,表面看来它只是一座寻常的四合院,院门为改建过的颇有几分西式风格的蛮子门,虽然不及广亮大门和金柱大门那样深邃气派,但是这种宅门却是富户人家专用的。宅院门楼顶部有骑墙,砖雕异常细致精美。遗憾的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这座宅院已经衰败不堪,无法辨出当年的规制了。当年曾国藩入京考试时就居住在这里读书,这位被视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重要人物多次名落孙山。可见他并非智力过人的天之骄子,而是靠顽强的毅力、不懈的奋斗才成为国家栋梁之材的。曾国藩与贾家胡同渊源深厚,他不但在此地为会试做准备,为官时也居住在这里,他的子女也在其寓所里出生

28、感悟:如果一个人还没有准备好,就得到机会居高位其实是非常不幸的,因为这样最后会害己害人。因此,曾国藩利用这段时间不断反省自己,踏踏实实地学习提高,在品性陶冶、意志锻炼和学问精进上,都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根基。

29、因为曾国藩极为注重家风,有许多家规家训。

30、孔子认为不是帷裳,一定要裁掉多余的布。出自<论语>,"非帷裳,必杀之"。汉文帝,他常穿粗丝衣服,他宠爱的慎夫人也不准衣服拖地。帷帐不得织纹绣锦,听说建露台贵就不建了。大概出自<汉书>。曾国藩看到他的女儿穿一条绸裤,就让她换掉,他的家书里常有教导子侄多养猪,多种竹的话。出自他女儿曾纪芬的回忆和<曾文正公文集>大概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