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人物经历
1、出生在一个家境优渥的家庭,因此从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正是因为他在文法学校的六年学习,使他早早便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拥有了一定的写作技巧。随着他拉丁语和希腊语水平的提高,他开始转战诗文,为他打下了古典学方面的基础。
2、如《麦克白》剧中夜与血的形象贯穿始终,阴森恐怖。《李尔王》剧中暴雨荒原一场,激烈哀愤……凡此种种,都使莎士比亚悲剧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名篇。
3、戏剧不被主流所接受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戏剧的主要表演内容都比较血腥和暴力。在当时社会,劳苦大众被生活所压迫,急需刺激的场面来发泄情绪和不满。这被莎士比亚所不能接受,也是他自己写剧本当编剧的主要原因。虽然最初他也曾编排过符合大众口味的低级的、血腥的戏剧,但他工作之余一直在努力完成自己的壮美诗篇。
4、年,莎士比亚开始了他的编剧之路。与其他编剧不同的是,他对舞台更加熟悉,因此即使他最初的剧本比较稚嫩,但台词的内容、转场的流畅度、故事的表演性等都充满了灵性。和他开挂的人生一样,他的作品就宛如没有埋进沙土的珍珠,他的编剧道路越走越远。
5、错杀大臣后,王子被打发出国,他洞察新王阴谋,中途折回。新王备下毒酒毒剑,挑唆大臣之子与王子决斗,欲置之于死地,最后三人同归于尽,母后也误饮毒酒而死。
6、《麦克白》剧写苏格兰大将麦克白受女巫诱惑,在野心和夫人的驱使下,杀君自立,后终日被噩梦纠缠,神思恍惚。其妻也发狂自杀而死。最后王子率兵讨伐,麦克白兵败而死。
7、伊利里亚公爵奥西诺向奥莉薇亚小姐求爱,屡遭拒绝。这时,一对孪生兄妹薇奥拉和西巴斯辛航海到伊利里亚,在附近海上遇难。妹妹薇奥拉改扮男装,投身奥西诺公爵家中为侍童,并充当了他的求爱使者,不料奥莉薇亚小姐与女扮男装的使者一见钟情,而使者薇奥拉却偷偷爱上了公爵。后来,奥莉薇亚碰巧遇上薇奥拉的孪生兄长西巴斯辛,两人误打误撞成就一段姻缘,公爵也和薇奥拉也终成眷属。
8、其次,人物形象鲜明,作者善于深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其性格更丰满深刻。如哈姆雷特的著名独白,富有哲理性。麦克白杀人后精神崩溃的过程更是刻画得细腻真切。此外,作者还善于渲染气氛,营造悲剧性的氛围,烘托人物的心理活动。
9、令人惋惜的是,莎士比亚并没能够顺利毕业。在他13岁时父亲破产,家庭也无法承担他的学费,他只得辍学谋生。而在研究莎士比亚辉煌的人生经历中,拥有一段长达九年的空白期,不为人所知。因此,很多人对他后续的辉煌产生了很多疑惑。
10、虽然他从事了自己喜爱的职业,但在当时,演员并不是一个风光的职业。和现在不同,当时很多演员其实都是兼职演员,本职工作并不在此。但莎士比亚是作为专职演员在剧院,因此他开展了演艺事业并不代表他已然成功。这也是为什么莎士比亚在成名之后,在家乡和伦敦购置大量房产的原因。商人比演员更被人尊敬。当时人们看戏剧也仅仅是一个消遣,并且被官员和贵族所不耻。但也正是因为戏剧行业发展不景气,才使得莎士比亚能够大放异彩。
11、三,作品成就。1590年到1600年是莎士比亚的创作的黄金时代。他的早期剧本主要是喜剧和历史剧,在16世纪末期达到了深度和艺术性的高峰。接下来1601到1608年他主要创作悲剧,莎士比亚崇尚高尚情操,常常描写牺牲与复仇,包括《奥赛罗》、《哈姆雷特》、《李尔王》和《麦克白》,被认为属于英语最佳范例。在他人生最后阶段,他开始创作悲喜剧,又称为传奇剧。
12、在他的很多作品中,他也使用了希腊语和拉丁语作品很多典故和经典语句。在他作品中使用的英文词汇多达两万个,但更多的都是他的首创,也被称作"莎式词汇"。其中很多都来自于拉丁语和希腊语等多国语言。
13、莎士比亚出生在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他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作家、戏剧家和诗人,他开启了一个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他的作品已经超越了时间,超越了国界。他已然成为了英国永远的文化符号,他写下的经典对白仍旧广为流传,他描绘的鲜明人物依然经久不衰,他剧本中的故事情节仍被各个影视剧沿用。目前莎学的研究是各大高校和艺术研究团队的主要目标。莎士比亚一生创作的作品种类分别由悲剧、喜剧、历史剧组成,其中悲剧最为出彩,为他天才的名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4、初到伦敦,他既迷茫又兴奋。可能是因为在他的童年时期小镇上常常有戏剧团演出,使他对戏剧事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初来乍到的他,只能在剧院打杂,做一些幕后工作。莎士比亚从小便跟随父亲做生意,练就了优秀的口才和交际能力,因此他很快得到了戏剧团长和其他人的赞扬和赏识。他从幕后走到了台前,虽然只是扮演一些小角色,但他的确开始了自己的演艺事业。
15、介绍莎士比亚可以从哪以下三个方面介绍:
16、威廉·莎士比亚(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华人社会常尊称为莎翁,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当时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以及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
17、在艺术上,悲剧是莎剧中成就最高的。首先,多线索手法的运用体现了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如《哈姆雷特》剧中安排三条复仇线索,以王子复仇为主线,另两条线索穿插糅合其间。《李尔王》剧中也有两条平行交错的线索。
18、《哈姆雷特》描述的是一位名叫哈姆雷特的王子,为了向那位谋杀自己父亲,霸占自己母亲并夺取了属于自己王位的叔叔复仇的故事。
19、、《哈姆雷特》剧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回国奔丧,父王鬼魂诉冤,嘱其报仇。王子装疯,安排“戏中戏”,证实了新王杀兄的罪行。
20、《奥赛罗》剧写的是威尼斯大将、摩尔人奥赛罗与元老之女苔丝狄蒙娜倾心相爱,冲破家庭阻力结为夫妻并一同出征。旗官伊阿古,因个人私怨而设计诬陷台丝狄蒙娜有私情。奥赛罗轻信中计,亲手将妻子掐死,最后真相大白,奥赛罗悔恨交加,拔剑自刎。
21、斯特拉特福小镇,是一个平和的小镇,但已经无法满足莎士比亚的抱负。可能是年轻人的冲动,也可能是不甘于平凡,莎士比亚婚后不久决定孤身一人前往伦敦。
22、对这九年时间产生了深深的好奇和猜测,甚至希望能从他的作品中寻找到蛛丝马迹。很多人猜测,他可能参与了很多底层工作才能在他的后续作品中塑造出了很多出色而生动的底层人物形象。18岁时,他与比他大八岁的安妮·海瑟薇结婚,并不久便拥有了3个可爱的孩子。这是他行踪成谜的岁月中唯一的痕迹。
23、《奥赛罗》主人公奥赛罗是作者理想中的人物,他英勇正直,一身正气,却在恶人的毒计下重伤自己最爱的人。当真相大白后,他后悔不已,最终服毒自尽。全局深刻的揭示了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矛盾,也揭示了妒忌与猜疑等引起的恶果。
24、《李尔王》剧叙述不列颠王李尔将国土全分给了花言巧语的两个大女儿,而将秉性耿直的小女儿远嫁法国。最终遭到长女次女百般虐待,流落荒野,疯癫而死。
25、一,生平简介。
26、莎士比亚的悲剧主要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理想的破灭。人文主义理想和现实社会恶势之间的矛盾构成戏剧冲突。剧中塑造了一批具有人文主义理想下面的人物,描写他们与恶势力进行的悲剧斗争、毁灭及其道义力量。
27、《李尔王》以英国的一个古老的传说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国王李尔王寻求真爱的故事。本应颐养天年的李尔王将土地分给阿谀奉承的大女儿和二女儿,却不相信小女儿的心意。当他在大女儿和二女儿那里受到了难以想象的折磨时,离家出走却又经历了许多难以想象的苦难的故事。
28、第十二夜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从人性角度探究了当时女性的生存环境,发出了男女平等的呼声,实现了女性自我意识和价值。
29、莎士比亚年轻时和社会各行各业的人都有接触,坎坷经历使他为弱势群体考虑,从这些被边缘化的女性身上看到了自己受压迫的影子。
30、二,成长经历。莎士比亚在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出生长大,18岁时与安妮·海瑟薇结婚,两人共生育了三个孩子:苏珊娜、双胞胎哈姆尼特和朱迪思。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20多年期间莎士比亚在伦敦开始了成功的职业生涯,他不仅是演员、剧作家,还是宫内大臣剧团的合伙人之一,后来改名为国王剧团。1613年左右,莎士比亚退休回到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3年后逝世。
莎士比亚人物经历
31、如哈姆雷特就是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惨痛的变故使他所珍视的理想全部破灭,为父报仇、重整乾坤又使他感到任务艰难,因而忧郁、犹豫,陷入深刻的思索。
32、《第十二夜》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约写于1600一1602年间,1623年在书业公所登记,同年收入第一对开本中。
33、莎士比亚的传奇剧《辛白林》(1609)、《冬天的故事》(1610)和《暴风雨》(1611)都写于第三个创作时期。经历了诗歌、历史剧、喜剧和悲剧创作过程的莎士比亚,可以说已完成了对人性的深刻解剖工作,他的晚年创作生涯遂进入一个乐观、开朗和更理想化的境界。这个理想化的世界不是在现实中,而往往是在虚无缥缈的海外孤岛上。这表明莎士比亚已不再对改良现实社 会抱有幻想。他只把人文主义的理想寄托在神秘主义和未来乌托邦式的世界。这一切使莎士比亚的传奇剧朦胧奇谲,罩上一层宗教神秘启示的面纱。他的传奇剧中渗透着一种宽恕和解的主题,回响着善恶轮回、因果报应的调子。但是他的传奇剧总的说来是乐观的,浪漫气氛很浓,使人憧憬美好的未来。 莎士比亚创作《暴风雨》等传奇剧这一时期,詹姆斯一世的统治进一步暴露出专制王朝的反动本质。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力量更加强大。他们同王室之间的冲突也更加直接和尖锐。戏剧界出现迎合宫廷趣味的贵族流派,其作品只重情节的曲折和离奇,缺乏严肃的思想内容。面对这一更加尖锐的斗争形势,莎士比亚退居故乡的田园,从事传奇剧的写作。他写的传奇剧四部,情节相似,充满人世的悲欢离合。剧开场时,主人公遭逢种种不幸,后来由于某种偶然的原因,得到大团圆的结局。在这些作品里,对现实的黑暗还有所揭露,但不再是抗议、批判的态度,而是和解、宽容的态度。他虽没有完全失去人文主义的思想,并把希望寄托于青年一代的身上,但是剧中矛盾的解决缺乏现实的基础,每每是通过道德的感化,甚至超自然的力量,促使坏人悔改。 《暴风雨》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约写于1611年,是莎士比亚的最后一部传奇剧,曾被一些文学评论家认为是莎士比亚的“诗的遗嘱”。其题材可能来源于威廉·斯特雷奇的《书信》及西尔威斯特·乔丹的《发现百慕大,或称魔鬼岛》。剧中描写米兰公爵普洛斯彼罗被他弟弟安东尼奥夺去爵位,自己带着独生女儿米兰达和魔术书流亡到了一座荒岛,在那里使用精灵,呼风唤雨。有一次,他唤来风暴,把安东尼奥、那不勒斯国王和王子所乘的船刮到荒岛上来。他凭借魔法,让恶人们受到教育,待到安东尼奥表示痛改前非后,他饶恕了安东尼奥,兄弟和解。结果他恢复了爵位,米兰达与王子结了婚,一同回到意大利去。 莎士比亚在剧中肯定了纯朴的爱情,谴责了自私的阴谋,并通过普洛斯彼罗的形象,着重肯定了理性和智慧的力量。普洛斯彼罗说:“我宁愿压伏我的愤恨而听从我的更高尚的理性;道德的行动较之仇恨的行动是可贵得多的。”他借助法术来惩罚和教育了恶人,恶人自己忏悔了,才得到宽恕,终于完成了理性的要求。一场暴风雨最后归于风平浪静。这里,莎士比亚正面宣扬了人性善良、改恶从善的思想。 传奇剧《暴风雨》在结构上恪守古典戏剧的三一律,把时间集中在一天的下午到傍晚的几个钟头之内,地点则固定在一个孤立的海岛之上。剧本各部分结合非常完美,在若干方面与假面剧相似。其中的超自然现象对剧情的展开起着关键作用。剧中描写暴风雨的段落被誉为英国文学中的最佳篇章。此剧是正剧和喜剧的结合,也是幻想与现实的结合。剧中刻画得最好的人物是凯列班与爱丽儿,前者代表人的兽性,后者代表了人的理想主义和超凡脱俗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