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名言精选 > 论语十二章文言现象整理-244句优选

论语十二章文言现象整理-244句优选

时间:2024-04-30 06:20:58

论语十二章文言现象整理

1、者:代词,“……的人”。

2、②可以为师矣(动词,担任、成为)

3、五、文言句式

4、【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

5、善者:好的方面,优点。善,好。者,……的人

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7、子在川上①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②。”(《子罕》)

8、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9、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10、(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1、(1)学而时习之。

12、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3、论语十二章而字的用法归纳

14、①[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15、①[子夏(前507-?)]即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期晋国人,孔子的弟子。

16、②回也不改其乐(代词,他的)

17、③[惑]迷惑,疑惑。

18、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19、①[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20、匹夫不可夺志也(古义:平民百姓。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21、④[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22、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23、愠:生气,发怒。

24、三、一词多义

2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6、①而翁归。

27、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28、④[仁]仁德

29、【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30、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论语十二章文言现象整理

31、于:介词,对,对于。

32、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即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

33、四、词类活用

34、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35、【译】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36、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人谋⑤而不忠⑥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⑦乎?传⑧不习乎?”(《学而》)

37、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吃。疏食,粗粮。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38、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39、⑧[传(chuán)]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40、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41、①[三军]指军队。

4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43、子曰:“贤哉,回①也!一箪②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③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44、【译】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45、①学而时习之(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

46、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47、子曰:“知之①者②不如好③之者,好之者不如乐④之者。”(《雍也》)

48、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心语。“而”连接的前后两项之间有主次之分,“而”后项的动作为主,在句中充当谓语;“而”前项的词语是从方式、状态、条件、时间等方面对谓语进行修饰,在句中充当状语。可以不译或译为“地”或“来”。书见6次。如:

49、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50、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矣。”(《为政》)

51、④[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

52、二、古今异义

53、②而时习之(连词,表示顺承,译为“就”)

54、子夏①曰:“博学而笃志②,切问而近思③,仁④在其中矣。”(《子张》)

55、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56、⑦[信]诚信。

57、②[笃(dǔ)志]坚定志向。笃,坚定。

5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9、①[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60、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论语十二章文言现象整理

61、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2、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63、③[于]介词,对,对于。

64、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

65、一、通假字

66、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67、子①曰:“学而时习②之,不亦说乎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④,不亦君子⑤乎?”(《学而⑥》)

68、饭疏食,饮水(疏,古义:粗劣。今义:疏通,疏散。水,古义:冷水。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69、惑:迷惑,疑惑。

70、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71、②十有五而志于学(介词,在)

72、②[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73、①[回]即颜回(前521-前490),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74、③曲肱而枕之(连词,表示修饰)

75、例:贤哉,回也(“也”表判断语气。句意:颜回品德好啊!)

76、【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77、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站立,站得住。

78、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79、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做状语,每天)

80、⑺通“尔”,你,你的。例:

81、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82、④灭滑而还。

83、信:诚信。

84、(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85、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86、学而时习之(“时”:名词做状语,按时)

87、⑤假诸人而后见也。

88、《〈论语〉十二章》

89、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它)

90、④[乐]以……为快乐。

论语十二章文言现象整理

9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92、【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9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①。择其善者②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94、三军可夺帅也(古义:改变。今义:强取,抢)

9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96、学习态度:

97、④择其善者而从之(连词,表示顺承)

98、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

99、【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100、表顺承关系的“而”连接的前后两项表示两个连续发生的动作或相关的情况,两项之间表现出动作先后相继,在语义上是前后顺承,顺序不能变换。这种用法的“而”连接的经常是动词性成分,可译为“就”、“便”、“从而”、“然后”等,也可不译。书见6处。如:

101、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02、④朝而往,暮而归。

103、①[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10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105、意思是说: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06、三军:指军队。

107、⑥[学而]和下文的“为政”“雍也”“述而”等一样,都是《论语》的篇名。这些篇名都是从各篇第一章摘取出来的,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108、③而母立于兹。

109、③[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同“悦”,愉快。

110、①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

111、子曰:“三军①可夺②帅也,匹夫③不可夺志也。”(《子罕》)

112、【译】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113、③[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

114、⑤[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115、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

116、饭疏食饮水(“饭”:名词用作动词,吃)

117、⑤[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118、②[肱(gōng)]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119、③[堪]能忍受。

120、②[吾(wú)]人称代词,我。

论语十二章文言现象整理

121、①[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吃。疏食,粗粮。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122、⑥[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123、(三)表转折关系

124、并列关系表示“而”所连接的前后两项是并列对等、地位相同的语法关系,没有先后主次之分,位置互换而不影响意义的表达。可以译为“又„„又„„”、“和”“并且”等,也可不译。书见2处。

125、②余闻而愈悲。

12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

127、②温故而知新(动词,知道、懂得)

128、堪:能忍受。

129、吾:人称代词,我。

130、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默而识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31、②[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132、子曰:“饭疏食,饮水①,曲肱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③我如浮云④。”(《述而》)

13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134、(一)表并列关系

135、①[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136、①为人谋而不忠乎(介词,给)

137、②[夺]改变。

138、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为政》)

139、乐:以……为快乐。

14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41、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142、②[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143、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144、(二)表顺承关系

145、论语十二章主要介绍了三个方面:学习方法、学习态度、道德修养。

14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47、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148、川上:河边。川,河流。

149、(而已)罢了。例:

150、军惊而坏都舍。

论语十二章文言现象整理

151、【译】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152、(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53、其人不堪其忧(代词,那)

154、(2)不义而富其贵,于我如浮云。

155、回:即颜回(前521—前490),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156、表转折关系的“而”连接的前项叙述一种动作行为,或描写行为;后项不是顺着前项的叙述或描写下去,而是转向相反、相对的方面叙述或描写。这种逆转语义类型,可译作“但”、“却”、“可是”等。书见5次。如:

157、②若欲死而父。

158、④秦师轻而无礼。

159、②于我如浮云(介词,对于)

160、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16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162、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163、③[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164、⑥[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165、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⑥,不逾矩⑦。”(《为政》)

166、④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167、【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168、【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译文】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评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说。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

169、②[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170、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71、【译】孔子在河岸上说:“逝去的一切[6]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172、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173、⑤博学而笃志(连词,表示并列)

17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75、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76、③三月而后成。

177、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178、重点实词和虚词:

179、(四)表修饰关系

180、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论语十二章文言现象整理

181、②[逝者如斯夫(fú),不舍昼夜]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语末,表示感叹。

182、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83、(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84、吾日三省吾身(古义:泛指多次。今义:数词)

185、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186、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187、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这一点。今义:表示许可或能够

188、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有才德的人。

189、②[殆(dài)]疑惑。

190、②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示转折,译为“却”)

191、肱(gōng):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192、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193、而的文言文意思

194、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195、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196、「而后」才,方才。例:

197、逾矩: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

198、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199、殆(dài):疑惑。

200、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01、⑹通“如”:好像,如同。例:

202、(3)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203、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知识;新知识)

204、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205、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206、(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0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208、①[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

209、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210、《论语》十二章是部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中一篇很重要的文言文,就学习习惯,学习态度,道德品质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强调相互学习的是第九章:

论语十二章文言现象整理

211、传不习乎(“传”,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212、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13、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214、「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215、③[日]每天。

216、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通假字,同“悦”,愉快。

217、具体内容:

218、好:喜爱,爱好。

219、【译】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220、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221、②[者]代词,……的人。

22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前省略了动词“择”。句意:选择他们的优点而学习,(看到自己身上也存在〉他们那些缺点就注意改正。)

223、学习方法:

224、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25、③[好(hào)]喜爱,爱好。

226、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227、②如是而已。

228、夺:改变。

229、④[愠(yùn)]生气,恼怒。

230、道德修养:

23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232、(5)曲肱而枕之

233、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234、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235、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23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37、①[川上]河边。川,河流。

238、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39、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40、⑤掩口胡卢而笑。

论语十二章文言现象整理

241、①[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42、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243、日:每天。

244、从中就可以看出互相学习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