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诗赏析
1、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2、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3、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4、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5、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垂老别》
6、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2、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7、从历史评论来看,这部作品在诸多方面都算不上贝多芬交响作品中的上等之作,但是作曲家本人还是比较喜欢她。其实《战争交响曲》原本只是一首普通的乐曲,但是贝多芬为了使其能够以宏大的气势出现在音乐会舞台上,花了不少精力将之改编为管弦乐曲,甚至加上了“交响曲”的头衔。由此可见,贝多芬对于拿破仑背叛革命,继而侵略欧洲各国的行为感到极度愤慨。所以当拿破仑战败之后,作曲家也非常想用音乐把此时此刻自己激昂的感受描写下来,并流传下去。不过可惜的是,《战争交响曲》和贝多芬其他交响曲深刻的思想性相比,显得过于肤浅。而且过了数年以后,贝多芬自己也意识到了这部作品的粗糙之处,甚至自己为之检讨过。虽然作品当时红极一时,但如今和贝多芬其他九首交响曲被成百上千次录音的“待遇”相比,《战争交响曲》的录音如今是相对比较少的。
8、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其实,论持久战这片论文式的著作,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最突出的地方是:它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写成并发表的,对抗日战争做了论述,将抗日战争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而现在再重读论持久战时,与当时抗日战争的历史完全对应,甚至可以说是抗日战争的总结报告。足见毛泽东的军事才华非同寻常。
9、杜甫《石壕吏》
10、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雁门太守行》
11、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12、说起来是可笑的,很多乐评人士对《战争交响曲》的艺术价值不屑一顾,而且贝多芬本人也承认这部作品存在不少“粗浅”的地方。但是正是因为这部作品,使得贝多芬在维也纳、在欧洲大众心目的地位再次上升到一个新高度。这个时候的贝多芬几乎被荣耀和光辉充斥着,总算使得处于生活困境中的作曲家得到了心灵上的慰藉,至少自己的音乐能够被更多的人肯定。这时候贝多芬的创作欲望重新被唤起,一部又一部新作问世了,音乐会也一场接一场的被要求加演。1814年2月7日的音乐会上,《第八交响曲》在维也纳首演,听众竟然达到5000多人,这个数字即使放在现在,都是异常惊人的!在此后的一两个月内,《战争交响曲》也在不断地被上演,似乎大家永远听不够。
1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14、全文较长,高中必背诗词,估计没几个是没读过的。不用过多解读。“古来征战几人回”,在古代,将军战死,躯体会荣归故里。但普通小兵,大多会就地掩埋,再也回不到故乡,埋没随百草。
15、《关于战争的诗句》赏析
16、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17、《诗经》徭役诗所表现的情感内容。《诗经》中反映徭役的诗很多,这些诗的内容纷繁复杂,背景也各不相同,但其中所表现的感情却有共同性,概括起来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深切的思乡、念亲之情。
18、低潮源自贝多芬的许多显要友人的相继去世、患病、破落。由于没有完整的家庭,贝多芬在此时重新回到了孤独、寂寞当中。应该说虽然乐圣的一生当中有过阳光普照的时候,但终究还是阴霾多于晴天,贝多芬又不得不回到悲情人物的角色。这时候他已经完全耳聋了,随着年龄的增大,脾气也越来越怪癖,性格让人更加难以捉摸和接近。在一些外人看来,贝多芬已经和一个暴君、狂人无异。同时贝多芬身体健康也开始重新和他作对,肺病和伤寒一直困扰着作曲家。同时这时候欧洲大陆的局势也使得贝多芬这个一直关注政治的作曲家忧心忡忡,却无能为力。种种这些,都让贝多芬无暇再用心去创作大型的交响作品,所以在1814年到1818年这段日子内,贝多芬几乎没有惊世的音乐问世,只有少数几部作品诞生,且其中后来比较出名的只有一部钢琴奏鸣曲。
19、依旧是一篇通俗易懂的叙事诗。“诗圣”夜宿石壕村。不巧遇到官吏抓壮丁。老头翻墙而出,老妇人出来接待官员。老妇人哭诉:家中三个成年男子出征,两个已经战死沙场。家里已经没有成年男子了,只有儿媳和尚在襁褓中的婴儿。我已经老了,如果您不嫌弃,我可以从军做厨妇。第两天诗人走的时候,老妇人已经被抓走了。
20、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21、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
22、千年之后,大家依然记得将军的豪言壮语:“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谁能记住和将军一同出征的小兵呢。小兵战死沙场,无人问津,可怜日日盼君归的妻子,仍朝朝暮暮,魂牵梦绕的思念。这首经典之作,中国歌牌百人一首有选。
2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24、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25、《论持久战》一部不朽的著作,无论军事上还是运用到现实生活中都很有借鉴意义! 文中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主要内容是:
26、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27、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28、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9、这是一首叙事诗,如白话文一般,一看就能懂,不用过多解释。少年出征,老来得归。回到家里,老家已是松柏森森,荒冢丛生,牲畜遁走,野雉上梁,毫无人气。老人采葵做饭,饭很快熟了,却没有可以共享的亲人。出门东望,涕泪长流。
30、战争,是人人都不想的到的!
战争诗赏析
3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32、真实不加修饰的语言可以直观的反映战争的残酷,而我国的古诗词反战效果更好,更具有感染力。
33、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
34、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
35、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36、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37、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8、《战争交响曲》虽然只是“昙花一现”的应景作品,但是在当年却给贝多芬带来了更高的声誉。在1813年12月8日贝多芬作品的专场音乐会上,作曲家亲自上阵担任指挥。两部重头作品被上演——创作于前一年的《第七交响曲》直到这一天才真正公开首演,而《战争交响曲》更是作为贝多芬的新作第一时间展现在维也纳听众面前。这是一场极其成功的音乐会,贝多芬的作曲才能、指挥才能被全面展现在听众们面前!《第七交响曲》更受到了普遍赞誉,不得不加演“小块板”乐章。沉浸在战争胜利欢乐中的人们对《战争交响曲》更是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
39、瞬间理解了“全民出战”,“要大炮不要黄油”是什么概念。山河破碎,那还会有完整的家。
40、这一切预示着贝多芬辉煌和荣耀年代的开始。1814年5月份,贝多芬一生中最重要的歌剧作品《费德里奥》在经过大幅度修改之后再度公演成功;7月份开始,贝多芬被一次次邀请去参加权贵显要、政治人士的聚会。这时候,拿破仑已经倒台,欧洲的政治局势虽然非常复杂,但表面上还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在“和平”以及“庆功”的年代,音乐家、艺术家的价值重新得到了体现。贝多芬作为这些艺术家中的代表和领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待遇和重视。那个时候的贝多芬俨然如同当今的“超人气巨星”!
41、战争,给我们带来了伤害,
42、战争与和平
43、当然在这段自己最“辉煌”的日子里,贝多芬对于“共和体制”的理想并没有因此而有所消退。虽然成天和一些封建统治者相处,但是贝多芬并没有为此“沾沾自喜”或者“迷失自我”。他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本性,家中凌乱不堪的局面没有得到一点改善,自己的言行举止也没有因为要和“上层名流”为伍而变得妥协。他只是在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下,继续着自己的音乐创作和推广。这种舒适和辉煌延续到1815年,但是和所有人一样,人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在高潮过后,贝多芬进入了自己一生中的又一个低潮期。
44、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45、和平,是人人都想拥有的!
46、和平,给我们带来了快乐,
47、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自河南经乱》
48、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49、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
50、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51、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52、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
53、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54、黑云压城城欲摧《雁门太守行》
55、让和平永驻人间吧!
56、徭役迫使很多人远离家乡,违背了人伦常情,破坏了农业生产,于是出现了许多服役者和家里的亲人互相思念牵挂的作品,如《鸨羽》中行役者对无人赡养的父母的牵挂、对迫使自己远离家乡的怨恨;《君子于役》中家乡的妻子对外出服役、不知归期的丈夫的思念。二是对个人劳苦和命运不公平的感叹,如《小雅•何草不黄》中征夫对自己“独为匪民”的怨愤。
57、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石壕吏》
58、让战争消失在我们眼前!
59、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60、战争,给我们带来了痛苦,
战争诗赏析
61、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62、杜甫《兵车行》节选
63、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64、这些情感一方面使得《诗经》徭役诗在整体上具有哀伤沉痛的特征,具有比较强的批判色彩;另一方面这些世俗生活的悲剧情感也使得诗歌具有极强的感人力量。
65、首先必须提到的是一部名为《战争交响曲》的作品,他并没有被编入贝多芬的编号交响曲内。在完成《第八交响曲》之后一年,也就是1813年,贝多芬谱写了《战争交响曲》,虽然如今大家对这部作品的了解甚至还不如贝多芬早期的两部交响曲,但在当时却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因为《战争交响曲》是一部“应景”的作品,1813年的6月21日,英国将军威灵顿率领英国远征军大破法国军队,这次战斗加速了拿破仑的最终灭亡。消息传到了作曲家的耳朵里,贝多芬为之兴奋(所以这部作品也通常被称为“威灵顿的胜利”)。关于贝多芬和拿破仑之间的渊源,在推荐英雄交响曲段落的时候,我们有过详细的介绍。虽然1813年是贝多芬非常不景气的一年,但他的创作灵感还是被威灵顿将军的胜利所激发,《战争交响曲》很快就写作完成了。作品包括两大部分——“战争”和“胜利交响曲”。在前面一部分,贝多芬用充满冲突和对抗的旋律,以及充满“火药味”的配器营造出了一个逼真的战争场面。而在后一部分,主要以英国国歌《愿主保佑国王》为主调。
66、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
67、《十五从军征》
68、长平之战遗址里面的照片可能会引起不适,配这张图凑合理解下。
69、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70、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71、这段忧伤的日子,贝多芬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读书上,阅读各种各样类型的文章、诗歌、剧作。包括荷马、歌德晚年的诗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并且写了很多感悟和笔记。最终贝多芬从这些充满内涵、充满激情的文字中,重新唤回了自己的作曲灵感!即使物质生活再怎样困顿,作曲家在精神世界领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支柱。1818年开始,贝多芬开始从沉默中醒来,一部又一部重量级作品被不断谱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