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苏轼的前赤壁赋
1、东望武昌,
2、如泣如诉;
3、七月既望,
4、该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是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政而获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游览赤鼻矶后而作,借以抒发郁闷,至于豁达境界
5、且夫天地之间,
6、亦知夫水与月乎?
7、酾酒临江,
8、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9、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10、是元代的张养浩所做的一首元曲。
11、苏轼〔宋代〕
12、固一世之雄也,
13、赤壁赋全文
14、与山间之明月,
15、西望夏口,
16、水光接天。
17、虽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18、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9、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0、相与枕藉乎舟中,
21、白露横江,
22、赤壁赋/前赤壁赋
23、击空明兮溯流光。
24、如怨如慕,
25、倚歌而和之。
26、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7、托遗响于悲
28、壬戌之秋,
29、“棹兮兰桨,
30、苏子曰:
古诗文网苏轼的前赤壁赋
31、目遇之而成色,
32、山川相缪,
33、耳得之而为声,
34、不知东方之既白。
3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36、乌鹊南飞。
37、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38、羡长江之无穷。
39、盈虚者如彼,
40、惟江上之清风,
41、举酒属客,
42、顺流而东也,
43、诵明月之诗,
44、郁乎苍苍,
4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46、扣舷而歌之。
47、横槊赋诗,
48、其声呜呜然,
49、歌窈窕之章。
50、杯盘狼藉。
51、渺沧海之一粟。
52、抱明月而长终。
53、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54、虽一毫而莫取。
55、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踌躇一作:踟蹰)
56、渺渺兮予怀,
57、哀吾生之须臾,
58、余音袅袅,
59、挟飞仙以遨游,
60、逝者如斯,
古诗文网苏轼的前赤壁赋
61、而今安在哉?
62、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共适一作:共食)
63、寄蜉蝣于天地,
64、凌万顷之茫然。
65、舞幽壑之潜蛟,
66、山坡羊·潼关怀古
67、舳舻千里,
68、清风徐来,
69、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70、洗盏更酌。
71、而又何羡乎!
72、水波不兴。
73、苏轼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记叙了两次游赤壁之事,其中都提到同游的“客”。
74、侣鱼虾而友麋鹿,
75、苏子愀然,
76、羽化而登仙。
77、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78、用之不竭。
79、物各其主,
80、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81、方其破荆州,
82、而卒莫消长也。
83、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84、客喜而笑,
85、望美人兮天一方。
86、张养浩〔元代〕
87、于是饮酒乐甚,
88、后赋提到了“二客”。据《续诗人玉屑》记载,“东坡有一帖云:‘十月十五日,夜,与杨道士泛舟赤壁。’”日期与后赋中的“十月之望”正好同时,可知,“二客”中,一客仍是杨世昌,至于另一客,则不可考。
89、而不知其所止;
90、在前赋中,人们最感兴趣的,是那位“吹洞箫”的“客”,他究竟是谁?据考证:元丰五年夏,有一位名叫杨世昌的道士,从庐山到黄州东坡雪堂作客,居留数月之久。东坡曾为书一帖,称赞他:“善画山水,能鼓琴,晓星历,通知黄白药物,可谓艺事矣!”又东坡《次孔毅夫韵》诗亦云:“不如西州杨道士,万里相随只两膝……杨生自言识音律,洞箫入手清且哀。”因此,一般认为,《前赤壁赋》中的吹箫人即是杨世昌。
古诗文网苏轼的前赤壁赋
91、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92、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93、旌旗蔽空,
94、泣孤舟之嫠妇。
95、肴核既尽,
96、下江陵,
97、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98、此曲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
99、“明星稀,
100、“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10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102、纵一苇之所如,
103、取之无禁,
104、苟非吾之所有,
105、月出于东山之上,
106、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107、而未尝往也;
108、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冯通:凭)
109、“为其然也?
110、驾一叶之扁舟,
111、徘徊于斗牛之间。
112、典出《诗经·陈风·月出》,此句是互文的修辞手法,意即诵歌“明月”这首诗中“窈窕”这一章节。这一章节的内容是:“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实际是单相思的诗句,看见了佼人(即美人)身影容颜了,但是得不到,于是心里就颇不宁静了。而“楚辞”又有以美人比君主之例,再联系后面扣舷而歌的“望美人兮天一方”,这实际上就证明了苏轼游赤壁时是带着浓浓的儒家事功情怀的,他并没有见明月而超脱,反倒由明月而起兴,想到了“窈窕”的美人——尽管现实中的美人神宗皇帝赵顼似乎并不窈窕。
113、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114、客有吹洞箫者,
115、举匏樽以相属。
116、知不可乎骤得,
117、不绝如缕。
118、赤壁赋中,和苏轼游玩的到底有几个人?《核舟记》中,说是“一共五人”,苏轼,黄庭坚,佛印,还有两个船夫。而《赤壁赋》中又有个吹萧的道士,据资料,此人叫杨世昌。然而这样一个人,核舟记并未提及,是不是这个道士,只是苏轼的一种幻化呢?这么解释也可以。但资料记载确实有这样一个人,在船中为客。还有所谓的“嫠妇”,是孤舟中的嫠妇,这样的一个人,是否也是苏轼同船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