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春望唐代诗人杜甫
1、唐肃宗至徳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州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被困居住在长安。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
2、是的,《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一首很出名的七言律诗。
3、国已破,家无存,亲人散,颠沛流离
4、杜甫的名诗《春望》,描写的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主要是安禄山起兵造反,势如破竹,烧杀抢掠,杀到长安。逼得李隆基杨玉环,逃离长安,往四川成都避难。中途马嵬坡兵变,奸相杨国忠被杀,杨玉环自缢。后来史思明加入叛乱,局势更加动荡不安。安史之乱持续了好多年,唐朝政权岌岌可危。
5、第三、四句,以物说人。草木哪里会有感情,不过是看花的人泪眼迷蒙,赋予了它感情。沉浸在愁郁的心境里,突然听闻一声鸟鸣,甚至是鸟儿扑棱翅膀的声音,也会惊吓到自己,原以为这里本该是一个了无生气的衰败之城,这声响便显得有些突兀。
6、《春望》跟安史之乱有关。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8、从格律上来讲,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八句,一四句压n韵,是仄声调的,二四六八句都押韵。从内容上来讲,这是一首爱国诗,写出了由于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悲欢离合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
9、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
10、诗的首联便写了春望所见,表面上是在写今日之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颔联通过景物描写,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11、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2、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所写。
13、《春望》通过描写唐代时期安史之乱的时候长安经过战争导致的极度破乱荒芜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心中对战争的痛恨,对国家兴亡的担忧,表达了心中对和平与幸福的渴望。
14、安禄山起兵反唐,由于唐玄宗宠妃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误导玄宗,把守潼关的哥舒翰派到关外攻打叛军大本营,中途哥舒翰被俘。安禄山没有了劲敌,一下子就攻下长安。唐玄宗带领妃妾皇子,与大臣们逃往灵武。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
15、《春望》是杜甫表达爱国之情的一首五言诗歌,前四句描述了长安城残破不堪的景象,蕴含了诗人对于国家盛衰的感慨;而后四句突出了诗人惦记家人、心系国家的情感,饱含了悲哀凄凉。全诗格律工整,严密紧凑,颔联承上启下,与首、颈两联交相呼应,尾联强调了忧国的思虑致使头发花白稀疏,全诗对仗精妙,言语情感悲壮。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爱国之情。
16、五言律诗。
1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8、春望中心思想:
19、《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2]这首诗格律严整,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爱国之情。[
20、《春望》通过描写长安破败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思念家乡的情感;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安定幸福的愿望。
21、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2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3、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
24、三,全诗深沉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因而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25、答,一.《春望》写的是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755年安禄山起兵造反,后占领长安。
26、二,《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诗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7、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在沦陷区目睹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传颂千古的《春望》。
28、前两句诗通过描绘春日三月长安城的凋敝景象,对比此前的繁盛长安之景,不禁让人与作者一起陷入一种凄婉的心境。
29、《春望》